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河源市> 源城人物

李焘

[明][公元1544年-1625年]

李焘为[明][公元1544年-1625年]

  李焘(1544—1625),字若临,号斗野,河源县城镇上城石狮李屋人。他天资聪颖,四岁习句读,不懂的就请人解答。长大后,学无不通。明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先后做官15任计50年,直到云南巡抚,人称“槎城之魁”。
  李焘中进士后,授任福建泉州府推官。不久,调任浙江金华府同知。他办事严谨,注意调查研究,到浙江金华府任职时,发现监狱里关押有7个犯盗墓罪的犯人有冤情,便深入民间查访,了解事实-,终于弄清案情,捉得真犯,释放了这7个受冤屈的人。后调任南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随后又调任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并代理郎中事务,不久升为郎中,负责营建和修缮四陵及殿宇,成绩显著,受赏5次,加俸一级。明万历一年(1573)得到皇帝封典:授李焘为奉直大夫;封其父亲李学颜为奉直大夫、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封其母马氏、妻陈氏为宜人。
  明万历六年(1578),李焘升任湖广衡州府(今湖南衡阳)知府,在这一任上,李焘的才干和廉洁,得到当地人民的充分肯定和皇帝的赞赏,《湖南通志》“名宦”中曾为李焘立传曰:“李焘,河源人,万历中知衡州府,力行节俭,尝取四大礼度民所能行者辑为简仪,又手书司马光俭训刊布民间。闾里恶少,皆廉得其奸状,事发,悉寘之法,民称神明。”随后,提任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运使。由于李焘政绩突出,万历十六年又得到皇帝封赏:授李焘为中大夫;赠其祖父李珖、封其父亲李学颜为中大夫、赠其祖母潘氏、封其母马氏、妻陈氏为淑人。在明万历二十一至四十七年(1593—1619),李焘50—70岁期间,先是任广西布政司参议。在广西期间,他针对当地瑶民特点,循循善诱,晓之以理,施之以法,三文本框:  年后,便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以后调任湖广按察使,即湖广提刑按察使使司(省的司法机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工作。当时,当地各藩镇违法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乱征赋税,互相攻战,人民遭受兵祸危害,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李焘奉旨五路会剿,他废寝忘餐,夜以继日,前往各藩做细致工作,各藩贴然,而后,违法犯罪者极少,囹圄(监狱)皆空。以后李焘调任云南右布政使,后任左布政使。任职期间,认真发动群众搞好地方基本建设,开辟道路1500公里,开垦农田万顷,治滇政绩卓著。万历四十七年,李焘又一次得到皇帝封典:授李焘为通奉大夫;赠其祖父李珖、父亲李学颜为通奉大夫;赠其祖母、母亲、妻子为夫人。当时李焘已经70岁,祖父、父、母、妻子均已去世,这是李焘“三代二品”的来历。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李焘被提升为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为云南省的最高长官,还兼督四川、贵州两省兵饷,这是李焘当官生涯的顶峰。
  李焘为官50年,官至二品,却为人俭朴,廉洁奉公,执法无私,在外当官,不带家属同居,有昔人琴鹤之风,得到朝廷和百官的称赞和佩服。年迈告老还乡,两袖清风,故居及其亲修的祖坟与平民百姓无异,正如河源县进士邝奕垣《怀李中丞》诗中写的:“我爱李滇抚,为官五十年,厨无隔宿肉,囊乏用余钱,意厌城市闹,情钟泷水缘。遍观利达者,可不谓前贤。”
  李焘是个热心乡梓建设、事业心重的人,他告老还乡后,倡导修葺“龟峰塔”,还亲笔题写“龟峰古刹”4个刚劲大字,用石刻成2米长的横匾镶嵌在古塔门楣上。在河源兴学,著有《河源县儒学记》,今存;倡导开通湛珠湖渠道和从桂山经双下、万年基、木棉塘等几条渠道,总长35公里,既可以排除洪涝灾害,又能引水灌溉双下等地大片农田、坝地,为民众排除洪涝灾害。同时对挖鳄湖,复建上城,修筑当时河源管辖的忠信至九连山大道都作出重大的贡献。因年老卒于明天启五年(1625),享年82岁。
  李焘逝世后,由于他是朝廷二品官,死后要报告皇帝。因此,族人一面给他安排后事,一面上报朝廷。而下葬多时,皇帝才派大臣带着御赐衣冠来广东,着广东巡道谢洪道代表带御葬来河源,族人只好另用一副棺木装御赐衣冠进行安葬,俗称“衣冠冢”。《谕祭李焘文》中评价道:“惟尔器识渊宏,才猷敏练。平凡夙称于执法,循良式著于惠民。”
  李焘逝世后,县人感其德,在河源县城镇上城县衙后街建“尊德祠”作纪念,祀郡邑乡贤,载《广东通志》、《惠州府志》。
同年(公元154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2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