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洛阳人物

郭象

[晋][公元252年-312年,西晋时期玄学家]

郭象为[晋][公元252年-312年,西晋时期玄学家]

  郭象,字子玄,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玄学家,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注《庄子》,别成一书,“儒墨之迹见鄙,道家言遂盛焉”。流传至今。
  郭象注《庄子》是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有详细记载:文学家向秀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黄门侍郎,少好老庄之学,撰有《庄子隐解》一书,发明庄子奇趣,深得《庄子》神髓,时人以为庄周不死矣!但秀死子幼,无力保护秀注。义遂零落。郭象见秀注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已注 后来《庄子》郭注风行于世,而向秀的原注却反湮没无闻了。张湛注,曾引用标明向秀《庄子注》。郭此处无一不与向注明同,就是稍稍改几字,便作为己有,只字未提向秀。
  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
  郭象虽然被赞为古今第一注庄大家,今本《庄子注》对道家义理的挖掘固然不可磨灭,但可惜,一个儒生在注庄时,始终遵循的孔子的地位。文中很多明显批判儒家的内容被其硬歪。
  他以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为目的,所以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
  在中国封建时代成为《庄子》的标准注解,实际上这不是《庄子》这部书的注解,这是一部原创的哲学著作
  晋书记载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综合概述
  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
  郭象解《庄》有明确的诠释进路:“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山木注》)①。这是说,庄子学说的内容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道”(《庄子注序》)④,而解《庄》的方法则应当是“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逍遥游注》)③,即超越表达手段(所寄)以把握精神实质(会归)。这可以说是王弼“得意忘言”说的发挥与应用。 相关成语:

【口若悬河】
相关人物:
郭象 (252~312) 西晋时期玄学家
【标新立异】
相关人物:
支遁 (314~366)
郭象 (252~312) 西晋时期玄学家
向秀 竹林七贤
王羲之 (330~361) 东晋著名书法家
谢安 (320~385) 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

同年(25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31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