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人物

朱元龙

[宋][公元1193年-1252年]

朱元龙为[宋][公元1193年-1252年]

  朱元龙(1193—1252),字景云,又字冠之,号厉志。南宋婺州义乌县(今义乌市)西门人。历任温州平阳、池州青阳县尉,宗正寺丞、权左司郎官,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等职。一生刚直不阿,为官清廉公正,不畏权贵,深得世人赞誉。
  家族身世
  朱元龙生于绍熙四年(1193)。时值南宋晚期,-、政治矛盾突出,社会动荡不安。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权相韩侂胄因对金用兵失败而被杀,继任宰相的史弥远一贯采取对金屈服妥协的政策。对当时的-置之不理,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掠夺人民的财富上面,致使南宋晚期物价飞涨,民生憔悴。到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处在求生不得困境中的农民,便在福建、江西等地相继起义。
  从父亲朱适之开始,朱家才迁到义乌稠城西门居住。朱元龙兄弟两人,弟弟朱桂发,曾任宋王府主簿,加赠奉政大夫。因为兄弟俩都有出息,父亲朱适之也因子贵赠承议郎。朱元龙的大儿子朱幼学,曾任临安府推官。朱元龙的大侄子朱杰是宋淳祐年间进士,历官秘书少监兼金部侍郎,至朝请大夫告老还乡。朱适之及其兄弟的子孙辈两代中,中举的和当官的计有8人,因此,南宋后期,这个家庭人才济济,是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宋末元初,这一家庭由盛转衰。至于朱适之为何要迁来义乌稠城西门居住,家境如何,已无史料可查。但从朱元龙的曾孙辈开始朱家由盛转衰,开始大迁徙这一态势来推测,朱适之是在原地待不下去时才不得不迁居的。迁居后的朱适之特别重视对下一辈的文化教育,因此朱元龙兄弟俩才有可能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人官场。
  朱元龙年轻时除诵读《四书》、《五经》等科举必考的功课外,还曾拜徐侨为师,以后又跟从四明的袁燮(字正献)学习。徐侨是义乌本地人,他是一个有才有识的清官,不满现状,正直敢言。在任宋理宗侍讲学士时,曾冒着生命危险,借题发挥劝谏皇帝。袁燮,象山陆氏的门人,有德有才。所以朱元龙吸取了两家学派的长处,并融会贯通,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清廉一生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朱元龙30岁时,登进士第。以后,曾任温州平阳,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两县县尉,后又调信州(今江西上饶)分管选拔读书人工作的校文;又调饶州(今江西波阳)任司理参军。端平三年(1236),调处州缙云当县令,这一时期,是他功绩卓著的时期,因此不久被提升为干办公事,在诸司粮料院任职。后又被授予宗正寺主簿,升宗正丞并任代理左司郎官,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
  朱元龙为官时间虽然只有10年,但他为民做主,实事求是,爱惜人才,不畏权贵,体现了义乌人刚正、勇为的凛然正气,留下了许多佳话。
  朱元龙办案一向实事求是,决不冤枉好人。在他任饶州司理参军时,有一个姓程的人,因为坚持某种政见,关在牢里10年还没有判决,按照当时的刑律,当死。朱元龙深入民间,查得程氏的真实案情,认定他是无辜的,经过努力,把他放了出来。德兴县令诬陷董氏把县里的公差淹死了。董氏兄弟5个受到株连都被抓进牢里关了起来,经刑讯逼供,已准备按县里的审讯结果往上报。朱元龙知道此事后,查明他们是冤枉的,就令属下暂时把他们关押在牢里,以待追证。不久,果然在军队中找到了这个公差,兄弟5人才幸免于难。在朱元龙任司理参军的几年中,他所平反的冤假错案比他办的平常案子还要多。为此,朝廷特派官员袁由全力举荐他到朝廷任职,丞相乔行简也想把朱元龙拉到自己身边,都被朱元龙毅然地推辞了。
  朱元龙非常爱惜人才。他在信州考核读书人时,提拔了徐元杰为第一名。后来,徐元杰参加省试、殿试,果然都得第一。徐元杰到地方赴任后,也不负众望,深得民心。
  朱元龙不畏权贵,坚持按原则办事。他在代理左司郎官的时候,有的京局官(中央机构各部门的官员)凭借权势想为亲友谋个一官半职,朱元龙就斥骂他们:“朝廷的官职是可以凭势力谋取的吗?”宦官陈恂益想谋个节度使,朱元龙就召集属下商议,指出国家大事并非儿戏,应按规章制度办事。认为陈恂益并不适合担任这一高阶。此事传到了皇上那里,于是宰臣传来皇帝的旨意,要朱元龙修改一下规章。朱元龙据理抗争:“我的职务可以罢免,已定的规章是不能改的。”
  宋理宗的时候,皇叔皇弟为圩田(江淮之间的水田)与老百姓发生诉讼,事关皇家,满朝的文武大臣态度暧昧,唯唯诺诺,生怕得罪了权贵。朱元龙挺身而出,面无惧色的陈述:“按照法律,朝廷的官员不许占有佃民的田产,难道皇上的亲属就可以与百姓争田产吗?”一语既出,满朝愕然。
  朱元龙办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这在封建社会尤为难能可贵。有一年,天大旱,朝廷官员请求皇上到明庆寺去拜佛,祈求上天赐雨。朱元龙说:“在泥菩萨面前叩头号哭,一般的老百姓都不愿做这事,你们难道要我们的皇上干这种事么?”理宗皇帝称赞曰:“元龙好台谏”。
  南宋一代,朝廷曾禁止民间的食盐买卖,规定食盐官卖。而官卖的食盐价格高,运盐的船户又都在途中大为奸弊,把大量灰土掺杂盐中,致使民户虽付高价,买到的却是不堪食用的劣质盐。因此,南宋末期民间买卖私盐盛行。朱元龙在朝期间,正是朝廷约束民间买卖私盐的时期,于是朱元龙就写信给执政者,认为朝廷去经营私盐买卖,约束民间的食盐流通,很是不好。他又两次给主管部门写信,说:“如果朝廷再不开放民间的食盐买卖,如果官盐的质量还是一味的这样差下去,那么,无论是朝廷的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将会为吃不到质量好的食盐而痛哭流涕。”
  朱元龙的清正、直言,得罪了朝廷的不少官员。绍定年间,史嵩之任刑部侍郎,朱元龙曾弹劾他误杀富民王伦。后来,史嵩之拜相,排斥异己,他痛恨朱元龙的直言,于是让弹劾官弹劾朱元龙,把他赶出京城。嘉熙二年(1238)以后(具体年份不详),朱元龙任衢州、吉州的知州,淳祐二年(1242)卸任后,又调至台州府,因为父亲的去世没有赴任。服丧期满后,又遭到史嵩之的同乡鄞县人郑清之的排挤,郑清之尤其讨厌并且害怕朱元龙的直言,于是朱元龙只得以朝奉大夫告老还乡。
  告老还乡后,朱元龙在自己的寓所前,题了一块匾,上 书“厉志斋”。当时有人劝朱元龙说,只要如此如此,就可以让宰相消消气,你就可以重回官场。朱元龙说:“我生是一个全人,死也是一个正鬼,有必要如此吗?”
  闲居家中10年后,朱元龙于淳祐十二年(1252)谢世,享年59岁。
  世人评价
  朱元龙的正直敢言,清正廉明,给当时的许多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世人所赞誉。朱元龙被弹劾出京后,曾经当过弹劾官的古史郭磊卿闻听后,长叹一声道:“朱左司这样的好人都遭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这个世道可见一斑了。”不久,竟忧愤而死。后学者,元末明初名震域中的文史学家、曾主编《元史》的王袆也曾撰文纪念说:我小时候便听说过前辈的为人,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严厉的、受人尊敬的人。等我长大后,读到前辈的文章,才真正看到前辈的刚直与浩然正气。他的正直人格,简直是与世间那些虚伪奸诈、欺世盗名者不可同日而语的。
  曾任国子祭酒、权兵部尚书的袁甫在《处州缙云县重修鼓楼记》一文中,曾对朱元龙的人品大加赞赏。文章说:“冠之天资耿直,为人正直,不会阿谀奉承。”“缙云这地方地势高低不平,人民较贫闲,赋敛繁重。冠之宽厚待人,勤于政业,广得民心,秉公执法,理顺冤假错案,体恤贫弱百姓,善于以理服人,有一种凛然的正气,有古代良吏的作风。我们为有这样的好官而感到暗自庆幸……”
  朱元龙谢世后,王袆与朱元龙的曾孙朱烈把朱元龙生前的文章若干订定编次出版,名为《朱左司集》,王袆为之作序,并有遗稿10卷及《读骚集》问世,可惜这些文稿现都已遗失,无从查考了。
  主要参考资料:
  《王忠文公集》,[明]王袆著,清咸丰刻本
  《宋元学案补遗》,[清]黄宗义撰,[清]王梓材、冯云濠辑,清刻本
  《蒙斋集》卷十三,袁甫著,钦定四库全书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1983年版
  义乌《梅溪朱氏宗谱》,民国己巳重修本
  
同年(公元119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25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