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人物

汪达之

[公元1902年-1980年]

汪达之为[公元1902年-1980年]

汪达之
  汪达之(1902~1980),黟县碧山乡碧山村人,是知名的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家境贫寒,出生前,其父在贫病交困中去世,全靠寡母为人缝洗度日。汪达之先后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繁昌县平清铺和望江县吉水镇任小学教师。
  青年的汪达之目睹国家的贫弱、人民的苦难,使他处于极度苦闷和徬徨之中,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寻求改变中国现状的道路。民国12 年(1923 年),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安徽公学《创立旨趣》中受到启发,向往陶提出的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共生活、共艰苦”的主张。对陶行知决心“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十分感动。从自己几年的乡村小学教师的实践中,认识到陶行知提倡的改造中国乡村教育的运动,也就是改造中国的运动。决心到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学习,探索从改造中国教育入手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民国17 年秋,汪达之终于成为“晓庄”的第四期学生。从此,他成为陶行知教育理论最热忱的实践者和为中国革命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民国19 年4 月,晓庄师范师生因开展反帝活动,遭到南京国民政府查封,革命青年惨遭-,陶行知被通缉-日本。汪达之临危受命,到苏北淮安县河下镇,接任了原由陶行知兼校长的私立新安小学校长职务。
  新安小学设在一座破旧的古庙里,创办于民国18 年6 月,是晓庄师范在苏北实践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学校,教师全无薪金报酬。晓庄师范被封后,新安小学就中断了经济来源,政治上承受空前的压力,原在新安小学工作的几名晓庄同学,-先后离去。唯有汪达之坚韧不拔,他依靠当地的贫苦群众,在陶行知和一些晓庄同学的支持下,终于战胜政治压迫、封建势力以及传统习俗的阻碍,坚持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陶行知对新安小学的艰苦奋斗精神极其崇敬,他为新安小学的同志写了著名的条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民国22 年10 月22 日,汪达之创造性地将新安小学7 名学生组成“新安儿童旅行团”,由淮安经镇江到上海旅行了50 天。7 人中,年龄最大的17 岁,最小的12 岁。他们自己民主管理团体的一切,采取到各大学演说和上街卖报的方法,筹集费用,通过参观工厂、调查帝国主义在上海的租界、凭吊“一·二八”战场等,受到了极其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安儿童旅行团的事迹,在当时的教育界、舆论界引起了轰动,成为建国前教育史上的空前创举。陶行知为此赋诗:“一群小光棍,点点有七根,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谁说孩子小,划分新时代。”
  民国24 年10 月,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的号召,在中共上海左翼教联支部的领导和陶行知的全力资助下,汪达之将新安小学14 名基本学生,组成了闻名海内外的新安旅行团到全国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直到民国30 年1 月,新安旅行团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冲破了国民政府的重重刁难、打击和-,自力更生,历尽艰辛,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坚持向城乡人民和边疆少数民族同胞作抗日宣传和民众组织工作。“皖南事变”后,“新旅”遵照中共南方局的规定,从广西桂林秘密地分批经香港、上海转到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自此,随新四-战苏北、山东、冀南各地,既是一支工作队,又是一支文艺宣传队。民国38 年春,随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1952 年5 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新安旅行团和其他几个宣传团体合组为上海歌舞剧院。
  新安旅行团在历时17 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个重大的革命历史阶段,足迹遍及祖国22 个省、市、自治区,行程2.5 万多公里,为民主中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硕成果,也是汪达之对党、对人民的巨大贡献。“新旅”的成就,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评价。民国30 年12 月,刘少奇在多次讲话中说:“汪达之同志是我们党外的优秀的布尔斯维克”。民国35 年5 月20日,毛泽东在致“新旅的信中说:“新安旅行团各位同志们:来信收到,极为感谢!祝你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
  民国33 年,汪达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汪达之已经42 岁,才与从事教育工作的共产党员杨南琛结婚。
  在解放战争中,汪达之历任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督学,华中、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校长。1951 年,汪达之主持恢复南京晓庄师范并任校长。后调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广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等职。
  “文革”中,汪达之遭到林彪、--集团的残酷-,但他始终坚持原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1972 年患脑溢血,卧病8 年,1980 年3 月27 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9 岁。
  中共江苏省委、淮安县委和群众代表,为了继承和发扬汪达之为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淮安县河下镇莲花街原新安小学旧址。并在新安小学新校园内,建立了新安旅行团历史陈列馆。

同年(公元190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