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德州市> 禹城人物

华歆

[三国][公元157年-231年]

华歆为[三国][公元157年-231年]

  华歆(157—231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历仕于东汉、东吴及曹魏,为曹魏所倚重的大臣之一。
   华歆初仕时,正值汉末大乱前夕。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死,年仅14岁的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握实权。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势力,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岂知引狼入室,董卓入洛阳后,立即废了少帝,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即汉献帝。不久,他又挟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今西安),从此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华歆也被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灵帝死后,何进召在地方上小有影响的华歆入朝,任命他为尚书郎。初平元年(190年),华歆随董卓等迁到长安。他看不惯董卓的作为,预见到他终为天下人所讨,便一心想离开董卓,最后从长安到了南阳(今河南南阳),被当时正驻兵南阳的袁术所留。华歆苦劝袁术讨伐董卓,平定天下,结束-局面,但袁术不听。华歆看到袁术不是自己可以辅佐平天下的人,便决定弃袁术而去。恰好这时汉献帝拜华歆为豫章(今江西省境)太守,他便乘机脱身。
   在任太守期间,华歆“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三国志·魏书·华歆传》,下引同)。这时孙策经略江东,为了保障豫章郡在军阀割据形势下的安全,华歆决定归附孙策。孙策对他尤加礼敬,待为上宾。孙策死后,孙权领有江东,无平定天下之志,只是偏安自保而已。而此时曹操则刚刚取得官渡之役的胜利,形势蒸蒸日上。为了实现自己辅佐明主平定天下的政治思想,华歆应曹操之邀,断然离开江东。离去时谢绝了江东故旧赠送的价值数百金的礼物,表明了他淡于财欲,只求天下安定的品德,也毅然斩断了他与江东的缕缕牵连,表明其忠心事曹的决心。
   曹操对华歆十分看重,“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出兵征江东,任华歆为军师。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又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乡侯。不久,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魏文帝),又改封华歆为司徒。如此种种,足见曹操父子对华歆的信任与重用。
   曹操赤壁之役失败后,三国鼎立已成定势。华歆认为三国国内相对安定,统治者应当巩固自己的统治,让老百姓从事农桑,发展生产。因此,他反对进行连年的战争。太和年间,文帝派曹真南伐蜀国,自己亲自坐镇许昌。这场伐蜀战争从曹操以来就连绵不休,两国都深受其苦。华歆直言上谏,认为统治者应“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并说“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华歆这种“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用人问题上,华歆主张德才兼备。文帝时,“三府上奏: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建议取消所举孝廉的文化考试。华歆当即表示坚决反对,认为这样会导致天下百姓只追求德行而使学业荒废,不注重真才实学的培养。这种重才的用人思想是符合当时天下纷争、统治阶级急需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其服务的形势的。其建议为文帝所接受,也正是由于华歆的重视人才。所以当文帝下令公卿推举人才时,华歆马上推举具有深谋远略却又鲜为人知的管宁,之后又推荐管宁代替自己的相位,足见其善于发现人才并爱护人才的良苦用心。
   曹明帝即位后,进封华歆为博平侯,又转拜为太尉。华歆虽官高禄厚,却从不奢侈,史载“歆素清贫,禄赐以赈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皇帝曾赏赐公卿以上因犯罪而被收入官籍的人作为奴婢,只有华歆将所得的奴婢嫁人使其获得自由。魏文帝曾叹道:“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重膳”与“蔬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表明华歆淡于财欲,不尚奢华的品质。
   太和五年(231年),华歆病逝于许昌,时年75岁。华歆为追求自己辅英主而安天下的政治理想奋斗了一生。他淡于物欲,清廉正直,重才爱民,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一位“廉吏”。
  
同年(公元15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3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