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西省> 太原市> 万柏林人物

王涯

[唐][公元764年-835年,唐代大臣,诗人]

王涯为[唐][公元764年-835年,唐代大臣,诗人]

  王涯(764~835)字广津,山西太原人。唐代大臣,诗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
  王涯世出“太原王氏”,其家为官宦之家,其祖父王祚为武周时谏官,直言善谏,以抗言直谏罢万象宫而传名天下。其父王晃,曾为唐温州刺史。优裕的家庭,使王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而博学、才华横溢,被誉“文艺冠时”的梁肃所赏识。史载,梁肃见到王涯,曾考识其文才,颇为惊叹,留下“肃奇其才”的美言。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王涯春风得意,考取进士,又以诗文称著,登弘词科,出任蓝田尉,不久又擢升起居舍人回到京师做朝官。仕途得志的王涯,正踌躇风光之时,其外甥与好友牛僧儒、李宗闵等,在参加元和三年(808年)贤良方正科策试时,“指陈时政得失”,批评执政失误,得罪了把持朝政的奸相李吉甫。于是,晴天霹雳,祸及王涯,使其遭贬黜京,外放虢州司马,受到出仕以来第一次打击。元和五年(810年),王涯再次得到启用,奉诏回京,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工部侍郎知制诰,复为翰林学士。元和十一年(816年)前,升任中书侍郎的王涯,除勤奉职事外,不参加朝中争论,从来是不关己事不开口,循默不语,左右逢源,在夹缝中生存。这年(816年)他又擢升同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当朝宰相之一。
  王涯首次为相时,正值中唐“藩镇割据”日益加剧之时。淮西藩镇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因袭其父位不遂,便自领军务,与朝廷分庭抗礼,纵兵焚掠舞阳等县,威胁东都洛阳,迫使中央让步,让其子承父职,任淮西节度使。对吴元济的挑战,是放任不管,任其所为;是兴兵讨伐,严惩不贷;还是委曲求全,委其藩镇?执政的宰相裴度与奸相李逢吉等,为战和问题斗争年余。新为宰相的王涯,在此关键时刻,却视裴、李之争于无睹,置若罔闻,循默无语。直到后来宪宗支持裴度,贬李逢吉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主战派在朝占了上风,并兵伐吴元济,大捷全胜。王涯终以“循默不称职”的原因,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被罢免宰相之职,离开国家中枢。
  逮于穆宗、敬宗的五六年间,王涯先后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王涯洞悉国之西南边陲,主要威胁来自吐蕃。遂连连上疏穆宗,坦陈己见,建议“实边兵,选良将,明斥侯,广资储”,并提出以回鹘制扼吐蕃的重要策略。因他的这些上疏持之有据,出略可行,便被朝廷采纳,遂于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奉诏离山南西道,回朝任太常卿,主持制定《云诏乐》。第二年,又擢升为吏部尚书兼铁盐转运使,掌握了全国的财政大权。当是之时,文宗朝财政不振,王涯在任上针对时弊,把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以来,一直被观察使0的淄州、青州等巨额铜税,统统收归国有,使唐中央财政每年获利百万,有效地缓解了国库不足支度的矛盾,解决了朝廷经济匮缺,难以为继的燃眉之急。于是在大和七年(833年),再度晋升为宰相,并受封代国公,食邑二千户。
  中唐文宗大和之末,朝堂之内宦官势力日重,形成内宦集团,他们与朝官争宠争权,矛盾日益激烈。大和九年(835年),文宗病入膏肓,宦官挟持朝政。十一月,宰相李训、舒元舆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诛杀宦官,重振朝纲。王涯虽同情并倾向朝官,但仍循默不语,漠然处之。谁知李训、郑注等机事不密,计划泄露,宦官集团率先动手,大杀朝官,李训等十余家被杀、灭族,王涯身为朝官、位在宰相,也未能逃脱杀劫,自己被戮,家族被灭。
  综观王涯为官处事,“循默不语”,慎言务实,循职自保,乃因一出道便因外甥“策论”之祸,遭受牵连,含不白之冤。遂终生中道不依阿,力图避开政治旋涡,洁身自好。岂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落得身首异处,满门被剿,时人以为奇冤。但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却不以为王涯死屈,批评他身为宰相,对李训、郑注等清除宦官的义举,处之漠然,不顾“国家安危”,仅图自保,是个“保权保位”的“不称职”宰相。但是,细细研究王涯其人、其行,司马氏之言,似有失公允。自古以来,宦官权臣争斗不已,乃一朝一代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之亡,唐由盛而衰,明之纲常失继……至今历历在目。王涯为官,虽有“循默不语”之短,亦有“求实上疏”之长,积极建言之功,“实边兵、选良将、明斥侯,广资储”,“以回鹘制扼吐蕃”,“钢铁之税收归国”等,恰与“循默不语”形成鲜明对照。可见,王涯之“循默不语”乃是对朝争、朝斗的一种为官态度,而积极上疏,据实对策,多有政绩,也确属实,不能漠视。他是一个做朝臣时有“循默不称职”之瑕,为地方官时则尽职为国、实绩在册的封建官吏,这样评价是否更客观些?诸君以为何如?
  
同年(76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83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