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潜江人物

朱士尊

[清]

朱士尊为[清]

  朱士尊,字伟臣,又名石户,自号“宜庄花农”,习惯自称“石户之农”。清,潜江(今渔洋镇新南村)人。他进入我的视野,是因为我在探究康熙《潜江县志》(简称《县志》)中的历史名人时,发现朱士尊的名字是这部县志0现次数众多者之一。粗略统计超过三十多处。有他为纪念性建筑的题名,有他为名人写的传、评议、诗文,有他为知县提的建议,还有他捐建的寺庙,当然也有别人对他的记述、评议等等。看来不费一番笔墨,不足以陈述朱士尊先生对潜江历史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
  (一)
  朱士尊出生在一个官宦家族。其祖父朱宗望,在明朝万历年间任过四川江安知县,后授刑部郎中,官职正五品;父亲朱之佩,是荆州府学教授;叔朱之玉,任过桂林知府;叔朱之瑚,任过南康训导;堂弟朱士冲,进士,任过朝翰林院庶吉士;堂弟朱士达,进士,任过常州推官。他是清顺治十一年(1645)恩科的“选贡”。“选贡”是贡生的一种,是清朝时期选拔人才的一种形式。能够以贡生身份进国子监读书,这在当时比现在考取清华、北大还要难。因为除了在当地才智过人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一般的黎民百姓之子是不可能的。
  据悉,朱士尊天资聪颖,从小就爱读书。早年他的祖父朱宗望告老还乡后,在县城东的洛江(现在莫市一带)畔建有“止园”别墅,这别墅里除了有“墨粟斋”“引桐居”“云声阁”等亭台楼阁外,还建有一座藏书万卷的“拥万阁”。朱士尊得此便利,在拥万楼读书“恣其涉猎”,常常废寝忘食。日积月累,朱士尊成年后即归属于那种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之人。他的同里进士莫与先(曾任云梦教谕、高邑知县)在《宜庄花农传》(后文简称《花农传》)花中曾写道:“朱君少负异秉,于书无所不读,极博而好沈湛之思”。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说他知识渊博,“岳负川淳,莫窥崖略”。
  朱士尊虽然读书甚多,知识渊博,但他乡试举人却累试不中,最后只能靠其家庭背景,在年过三十后,以“贡生”身份选拔入国子监读书。不知何故,朱士尊入国子监学业未成即“归”。可能是年龄偏大,家有娇妻弱子难舍;可能是他认为时局不稳,看不到读书入仕后的希望;也可能是他早就踏入社会,受不了再当学生的束缚。《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在关于朱士尊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顺治初,学使天锡王公,崇高实学,徵耆旧通儒,讲艺江北书院,君为所罗”。这段传记是他后来在古泉当了知县的儿子朱载震所写,应当不会有错。说的是朱士尊在顺治年初就去江北书院当了老师。而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朱士尊是在顺治十一年作为“贡生”入国子监读书,“顺治初”应该是在顺治十年之前。
  (二)
  朱士尊回到潜江老家后,重操教书育人旧业时间不长,即“幽屏著述”。根据甘鹏云先生的《潜江书徵》和朱载震、莫与先主编《县志》所载,朱士尊的著作有:《治平要录》五卷、《史略》八卷、《遇钞》十卷、《异钞》十卷,还有《编柳学堂全集》《花农笔记》《宜庄录》等十多种。只可惜朱士尊先生的这些著作,目前还没有找到一部传世的真本。但我从《湖北文徽》(第六卷)中找到了他的《上邑宰请革除里排议》、《募修景峰庵疏》等五篇短文,另从《县志》中随处可见他的诗文、附记、短评等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诗文清雅,文采飞扬。现录他《宜庄绝句三首》,笔者认为有唐宋大家之风范。
  其一
  草没长堤水满塘,晚风竹笛度云庄。
  月高夜起看牛犊,绝胜银鞍锦瑟扬。
  其二
  茸母初生百卉芳,双柑斗酒卧斜阳。
  汉书一卷悬牛角,又听林中夏扈忙。
  其三
   莫将粲粲(càn)咏南山,消受荷花水半湾。
  听唱一声牛背稳,悔教文锦列牺班。
  据《县志》所载:“甲寅春,石户朱先生避乱,胥宇于此”。甲寅年,是康熙十三年(1674)。当时,满清政府并没有真正一统天下,吴三桂占据西南诸省,反清复明态度非常坚决。当年,清统兵大将军耿精忠反清;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叛清顺应吴三桂;吴三桂一路北上,攻占了湖南诸州,湖北的荆州(包括潜江)、襄阳、武昌、宜昌等地,而清军不敢“进犯”;浙赣等地也多处起兵反清等。朱士尊为避战乱,从兵戎相见的县城城郊,举家迁徙到了“县东南四十里,东浦之东”。
  为了确认宜庄别墅旧址,2013年10月23日,我在市人大预工委主任张军、渔洋镇镇长吴清兵和宣传委员郑慧涛的陪同下,到“东浦之东”进行了寻访。根据与朱士尊同里的莫与先所写的《花农传》开头所言:“宜庄距吾邑一舍而遥,潜水东南流之”,也就是说莫与先与朱士尊的宜庄别墅很近,几乎隔壁。而莫与先是现总口农场九分场所在地的张家湖北边的莫家垴人。与莫家垴紧邻的是渔洋镇新南村二组。我们在不断寻访当地一些老人的时候,恰巧遇上了对当地历史、掌故知晓很多的新南三组的罗功绪老人。他告诉我们:新南二组旧时叫花家湾,它不是依花姓而得名,而是清朝时期有一位隐士在这里养花,并建成了一座花园而得名。他一边向我们介绍情况,一边将我们引到了新南二组的西头,即人们传说中的旧时花园所在地。我在此处伫足环视,一下子就真正找到了“宜庄别墅”的感觉。花园旧址现在只居住着一户人家,呈北高南低之状,坐落在高高隆起的古县河堤岸,北面的古县河(即潜水,亦称运粮河)常年向东南流淌,南面是开阔的田野,隔河即是莫与先的故居莫家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直萦绕我心头的宜庄别墅就这样让我们寻觅到了,只可惜茫茫荒草已淹没长堤,淹没了昔日的风雅,让人在兴奋中平添了几份凄怆。
  回到书斋我再次细细品味朱载震在《县志》中载:“先世芜田数十亩,刈(yì,割)蓬藿,编槿条,而卜筑焉”。同时还记载:宜庄别墅“濒河构园庐,列卉长堤,种莲曲渚,茂林修竹,约五十亩。有编制柳堂,为读书处,又有盟霜舍、祝秋斋,汲堂、晚竹轩、览辉阁、悟牧居、月韵楼,为课耕遊息之地”。从这些优美的历史文句和雅致的亭台楼阁的名称中,让我们感觉到其宜庄别墅是一方世外桃源,是一块修身养性的净土,是隐士乐悠的精神家园,令人怀念、追忆、向往。
  (三)
  朱士尊虽然“吐弃贴括”,“幽屏著述”,种稼养花,属于高隐不仕之人,但他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是一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热心者。《县志》(饷祀志•下)载:“在县东南四十里,康熙十五年(1676),邑人朱士尊建无学庵”;同年还“在县北三十里张截港”(今天门市张港镇),重建了镇乐庵;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了元真阁等。又如,朱士尊针对顺治十六年(1695)知县叶臣遇推行“甲粮法”,“一田两税,已不堪命”,加重了潜江农民的负担的情况,于康熙四年(1665)给新知县提建议,力请学习邻县竟陵(现天门市)的经验,废除“甲粮法”“免除当年苛索”,知县采纳了,一下子使-在外谋生的老百姓纷纷返乡,农业生产重新复苏,潜江“父老犹诵述之”。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是康熙十年(1671)《潜江县志》的主编之一(之二是告老还乡的进士、曾任广西怀远知县的向大观。另有传)。当时的“纂修”是时任知县王又旦(后来擢升户部给事中,入选清朝“国史循吏传”的名宦。另有传)。一般情况,知县作“纂修”只是挂个虚名而已,具体编撰工作都是主编的事。事实上两年前,朱士尊就受知县王又旦之邀,已开始《县志》的编撰工作。只可惜当《县志》已基本完稿时,王又旦因政绩卓越,却在康熙十年擢升户部给事中而离开潜江,尚未付梓刊印的《县志》就束之高阁了。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一位很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新任知县刘焕上任后,重新启动《县志》修编工作。“纂修”当然是刘焕,“编著”却是后来在石泉(今四川北川县)任知县,前清时期中国著名的诗人,当时辞去京城正黄旗教习职务,赋闲在家的朱载震。这朱载震正是朱士尊的儿子。康熙十年修《县志》时,朱载震只是“校正”之二(之一是李世儒)。当时,刘焕请朱载震重修县志时,载震反复推辞不愿接此任务。朱士尊将儿子叫到面前说:这是我未竟之大业,也是传承潜江历史文化之大事,你应从命就任!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如获至宝的康熙三十三年(1693)的《潜江县志》。
  (四)
  朱士尊高隐于宜庄别墅,虽然只是“幽屏著述”,种稼养花,但却声名远扬。他“平生多千里客”,其别墅常常高朋满座。《县志》载:商丘的府丞宋牧仲先生慕名而至游住宜庄别墅后,竟然感动地承诺要将当地的奇花五色牡丹从千里之外送给他。知县王又旦做客宜庄别墅后,赋诗曰:“清溪一道水潆洄,高树千章绕屋栽;乱世避人君始筑,春时系马我曾来……”。竟陵的胡承诺、戴祁和潜江的李世儒等官臣名仕,先后“信住”宜庄别墅,常常与朱士尊先生彻夜神聊,各自诗兴大发,作诗多首。戴祁有一首很长的《宜庄信宿》诗,我只录前四句:“几曲缘江泾,千重绕舍林;门闲花自落,庭静鸟时呤”。
  朱士尊爱花之情趣、养花之精深的确令人佩服。莫与先所撰《花农传》载:一次,他儿子朱载震几经周旋,从河南商丘为他弄来了“奇花数种及牡丹黄绿数色”,“花翁对之,色洒然喜也。亟召吾辈二三逸老,扬觯酹(zhì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花神傍,相与属和,中丞《漫堂绿牡丹诗》成帙”。由此朱士尊爱花雅趣之极致可见一斑。同时,朱士尊养花之技艺高超也非同一般。莫与先在同一文中还记载:“花农治花与稼师治稼等,攘之剔之,薅之蕴崇之”,“凡种家有好花,往往请花农鉴别”,凡萎靡不振花卉,经朱士尊先生精心养护,则“挛蹙者舒”。
  朱士尊先生爱花养花,读书著书,会客交友,经营宜庄别墅二十余年,七十八岁而卒,葬于今天门市青山南坡(1954年前,这一带属潜江管辖)。生前,凡认识者都称朱士尊为“汉上隐士”,他却自称“石户之农”。(《史记》:“石户”是舜帝之友,舜年老后要以天下让给石户,而石户不受,并携妻儿老小驾船而去,隐居不归)
  朱士尊一生淡泊名利,学着陶渊明隐居山野之间,悠然自得地过着闲云野鹤神仙般的日子,这是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有自己个性的知识分子,看破红尘而又逃不过现实,在无奈之中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也正像现代哲人所说:你改变不了风向,但你可以调整风向到达目的。朱士尊调整人生风向后,同样为社会做出了比一般知识分子更大的贡献。仅就一部《县志》主编,就让人万般敬仰。笔者手头收集到了同时代的乾隆《荆门州志》、光绪《荆州府志》,可以肯定地说,这两部方志比起朱士尊所主编的康熙《潜江县志》,无论是传承历史,还是文学艺术都相对逊色。我的手头还有光绪《潜江县志》,这部县志基本上将康熙《潜江县志》重抄了一遍。另现代版的《潜江县志》《潜江市志》,比起康熙《潜江县志》,其历史传承、文化底蕴更是逊色不少。
  已载入潜江史册的朱士尊传,让我读而不倦,并相信他将永远铭刻在潜江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