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济南市>

朱包蒙

[明]

朱包蒙为[明]

  朱包蒙,号涵吾,今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年四月十三日,卒于清顺治十五年七月三十日,终年83岁。
  关于朱包蒙其人,《莱芜县志》、民国《续修莱芜县志》、《朱氏族谱》均有记载。其人为明末都察院右都御史朱童蒙的胞弟,以朱童蒙的“榆林大捷”功而荫授武职为肥城所镇抚,后升任肥城守备。一生对医学颇有研究,为明代全国名医。
  据《朱氏族谱》所载,朱包蒙生于“书香之家”、“官吏之家”。其父朱绅,其兄朱启蒙都是贡生,其兄朱童蒙,其侄朱廷位皆为进士;朱童蒙任明朝都察院右都御史、延绥巡抚,朱绅任镇安知县多年,朱廷位任河南唐县知县和江西广昌县知县,朱启蒙任沂水县训导、邹县教喻,可谓名门望族。
  朱包蒙的子孙也大都读书从儒,他的长子朱廷傅为材官,次子朱廷佑和孙子朱霖、朱电、朱霈、朱霍也都是邑庠生,为莱芜名士。其孙女婿绵禧是清顺治丙戌科进士、江西进贡县知县。
  据朱包蒙《墓志铭》所述,朱包蒙自幼“能悦母颜,暇则以泥土为丸散作嬉”。年稍长,便不乐仕进,无意科举。自天启年间考中邑庠生后,便弃儒从医,热衷于医学,对古代医学名著《素问》颇有研究,深谙其旨。成年后,专心于医,淡泊名利,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一切茶、灶、笔、床外无复为求田问舍之意,至其坦易”。但对药饵的泡制、服法,却是一丝不苟。他说:“一丸一散虽微,关人性命甚重。”实为至理名言,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天启年间,莱芜发生大疫,朱包蒙走村串户为百姓精心治疗,“赖以仓活者,以数千计”。崇祯元年,以其三兄朱童蒙的“榆林大捷”功,荫授肥城所镇抚,后升任守备,为官清廉,声望很高,但他却厌烦官场生活,曾述曹武毅诗曰:“庭前昨夜西风起,羞见皤花旧战袍”,怅然长叹!“寻闭关却扫”,修筑小墅一处,栽植青松、修竹,垒砌鱼池、奇石,每天以泡制药饵、研习医术为务,“唯研于医而敬慎”。后辞官归里,寓于城子县村,专事医药,精益求精,医术水平达到了神奇的程度。《莱芜县志》、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在“朱包蒙传”中记述他“视病立决生死”。一次,同僚臬司毕某与其说笑,朱包蒙便为他诊脉,说“患怔忡之症,五天后两臂便不能屈伸”,毕臬司不以为然,但五天后果如其言。刘某因患痢病日久,口生毛如猪鬣,触之痛彻骨髓,朱包蒙说:“因治赤痢,多服涩滞之药,以致淤血,故成此病,投以行血败毒之剂,即可痊愈。”冯某迂腐好疑,患有风痛,却自以为是疮毒,积忧成疾,朱包蒙看后,即投药发泡十余剂,其病顿愈。人们问他为何如此,朱包蒙说:“此为疑心病,虽然不是疮病,他却疑为疮病,不叫他实见疮形,难去疑病,疑病即除,病痛顿失。”周某的儿子周岁时患淋闭病,朱包蒙为他去其襁褓,立于风中,以雪沃其足,淋病顿愈,小便即下。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名闻全国。
  朱包蒙医术高明,深通健身之道,80岁时,尚能跳掷为戏。逝世前,他对自己寿终非常清楚,一天早上,忽对家人说:“余将逝矣,岂若他人,必待病死耶!”早饭时,饮食如常,至黄昏乃卒,真神奇也!
  朱包蒙不仅医术高明,他的德行之高同样令人敬佩。清代钦差整饬榆林兵备道、陕西按察司副使张四教(即张道一)对其十分赞赏。张道一在其所撰“朱包蒙墓志铭”中对朱包蒙评价说:“适以贾褐居恒,赈贫周急,每不自居,记人之功,忘人之过,盖天性然也。”“乃若其理奇病、救大危、周大歉,不过功德一端,未能概述者。”张道一对朱包蒙的人缘非常敬佩,他说:“入其墅,一步一改观;聆其言,一字一金石。”朱包蒙曾对张道一说:“君子以虚受人,子知之乎?古韩退之送孟东郊序云‘物不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君子能以虚受人,而不平者亦平。”张道一对此言谨记在心,终生不忘,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说:“余拜佩之,至今不忘。”他还说:“余好古博稽,当世指不多,屈而与世少有,所可一遇公,辄握手倾心。”朱包蒙的德行之高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