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枣庄市> 台儿庄人物

张鸿仪

[公元1912年-1945年]

张鸿仪为[公元1912年-1945年]

  张鸿仪,台儿庄镇顺河街人,回族。祖父张文学,清时在台儿庄一带行医,药号泰山堂。祖父去世后,父亲张守仁因家境贫寒,于1908年由朋友介绍,到郯城县马头镇邮寄代办所当邮工。1912年,张鸿仪出生于马头镇,7岁时在该镇皇甫小学读书。张守仁为人正直爱国,借工作之便,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并把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幼小的张鸿仪及其哥哥、姐姐均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张鸿仪8岁那年,邮政代办所取消,建立邮政局,父亲就此失业,全家人衣食无着,上学不到一年的张鸿仪,只好随全家返回原籍台儿庄,在其二叔张守义的私塾学馆里继续学习。由于父亲找不到工作,1919年底,张鸿仪又随全家投奔枣庄外祖父金家安身。因外祖父家设有私塾馆,张鸿仪的学业才未中断。
  在旧社会封建势力统治下,贫苦人生活出路是不好寻找的,想谋个职业比登天还难。父亲在枣庄依然找不到工作,忧心如焚,贫病交加,不久去世。外祖父母亦相继病故,哥哥又年幼无职业,一家6口人的生活更加困苦,全靠舅舅周济点粮食勉强糊口,张鸿仪被迫辍学。
  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张鸿仪仍求学心切,劳动之余,他经常到南马道一所教会小学堂教室窗外听课。他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该校心地善良的张老师,张老师就让他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学习,并负担他的学习费用。1931年夏季,张转入枣庄中兴公司创办的高级小学。两年后,张鸿仪考取该公司创办的职业中学,在工科班学习。张鸿仪没有辜负家庭对他的培养和期望,从入学那一天起,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各科学习成绩在全班中都名列前茅。每当期终考试结束,他把成绩单拿回家时,便给那苦难的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
  张鸿仪在枣庄职业中学工科班,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待人和气,办事稳重老练,大家都很尊重他。
  1935年12月,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张鸿仪怀着一腔热血和同学们一起,投入到枣庄的学生-中去,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由于他在学生中有威信,很快成为青年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他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同枣庄的地下党组织发生了联系。凡是组织安排他的任务,他总是尽心竭力地去完成,经常受到党组织的赞扬和鼓励。另外,他在党组织的启发引导下,阅读了《铁流》、《母亲》、《光明》和《世界知识》等进步书刊,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任务,并决心为革命奋斗到底。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迅速地成长起来。1936年8月,经中共枣庄中心支部书记李微冬同志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枣庄职业中学第一名党员。
  张鸿仪在党内负责宣传工作,由于斗争的需要,他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作了大量深入的社会调查,更加认识到革命的伟大意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在日记中写道:“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才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从入党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他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兴职业中学发起了全校性的大辩论,题目是《目前应不应该对日作战》。职业中学的师生在抗日问题上分为两派,一部分进步的师生赞成我党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而另一部分则吹捧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论,迷信蒋介石的 统治。张鸿仪和另外两名党员决心利用这次辩论会,说服那些受蒙蔽的师生,在全校掀起一个声援抗日、拥护我党主张、反对0投降的新高潮。张鸿仪善于演说,感情丰富,声音洪亮,说理性强,很能打动人心。在辩论会上,他和另外两名党员大讲我党抗日主张,用许多铁一般的事实说服大家。辩论的结果,主张“立即发动抗日论”者大获全胜。许多受迷惑的师生逐渐觉悟,纷纷表示赞成我党的抗日主张。
  “七七”事变后,中共枣庄中心县委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指示,决定由李微冬同志出面,以地方教育界名流的身份,联络组织了“枣庄各界抗敌后援会”,以中兴职业中学的进步学生为骨干,组成抗日宣传队,由张鸿仪任宣传队队长,利用假期,先在各小学、集市、附近农村进行宣传活动。随后,张鸿仪又和几位同学利用学校的铅字印刷机编印出版《抗敌报》,广为散发,每个铜板一张,将收入的钱全部交给抗敌后援会,用以支援前线的抗敌斗争。通过宣传活动,团结了不少工人、农民和学生。宣传队所到之处,倍受欢迎。群众主动询问,供应茶水,关系甚为融洽。1938年初,抗日宣传队参加到了旅沪同乡会战地服务团,更为活跃地进行抗日宣传和为战争后勤服务。
  1938年,日军大举南侵,这年3月,枣庄地区被日军占领。5月,张鸿仪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担任第三大队副教导员,带领宣传队和90多名进步学生,奔赴抱犊崮山区,继续进行宣传活动。是年10月,抗日义勇总队第一大队被正式改编为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他任第三营教导员。
  11月3日,三营在张鸿仪和刘景镇的率领下,奔袭了枣庄附近的一个日伪据点,活捉日军5人、伪军8人,并缴获11支 和部分弹药。
  11月下旬,日军300多人配合伪军刘克锡、崔六两股武装,乘我四县边联办事处驻地车辋村空虚之际,突然发兵占领,并安上了据点,使我部活动发生了困难,群众纷纷要求我军尽快拔除这个据点。我部决定对其进行围困,出敌不意,很快控制了车辋村周围的制高点,不断对敌人打击袭扰,迫使敌龟缩在据点40余天。敌据点周围被困期间,临沂、枣庄之间的伪军多次前来增援解困,均被我部痛击回去。同时我部也有少数营、连干部主张急攻。张鸿仪耐心劝阻阐明,就我目前的力量宜守不宜攻。车辋村之敌见增援无望,仓皇撤出。敌逃窜时,我部英勇追击,毙敌、伤敌数人,缴获战利品一大宗。这次围攻的胜利,鼓舞了指战员们的士气,提高了我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12月初,日军侵占峄县城后,驻扎一个中队,武器装备精良,配有钢 和骑兵队。张鸿仪和刘景镇率警卫员化装来到峄县城郊,与我军派往敌伪内部的孙继德接上头,详细了解了敌伪军的部署情况。张鸿仪绘制了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图,研究了行动方案。4日黄昏,孙继德以查岗为名,乘敌不备,将带班的日本兵打死,打开了城门。张鸿仪、刘景镇率部闯入城内,按原部署奔向各自袭击的目标。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因不知我军底细,龟缩在屋里不敢轻举妄动,只是盲目地乱打一阵 。战斗至拂晓,打死日军10余名,毙、俘伪军100余名,并争取了伪军一个中队反正,缴获 50余支,部队安全撤回。
  1940年下半年,日军一方面对抗日根据地推行蚕食和“三光”政策,另一方面在敌占区疯狂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我根据地开始缩小。再加上这年秋旱,粮食严重减产,因此鲁南地区抗日的困难时期开始了。群众、部队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已经到了冰雪封地的深冬季节,军队大部分没有棉衣,吃的是糠菜、柿子皮、地瓜秧等。如果搞点豆饼、花生饼算是上等粮,既可当菜,又可当饭。张鸿仪和战士们一样,吃的是地瓜秧拌黑豆、高粱磨成糊蒸成的菜团子。他两手捧着,吃得又香又甜。用地瓜、地瓜面、地瓜叶做成的“三地饭”,一般人连吃几天就吐酸水,张鸿仪却说“我最愿意吃这饭”,而把少部分的花生饼留给战士们吃。最难吃的是花生壳碾碎蒸的窝窝头,嚼起来咬不碎,咽起来拉嗓子,大便拉不下来。张鸿仪边吃边风趣地说:“吃这些东西要粗嚼猛咽。”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他经常和战士们一起睡庄稼地里,铺草地盖蓝天。有一次行军,一个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张鸿仪就背着他,一直到达目的地。他从不以-自居,坚持和战士们平等相处。另外,他能写会画,精通好几种乐器,演戏可以扮演几种角色,而且能自编自演。他利用这些特长,在部队生活异常艰苦、大家情绪低沉时,为大家演奏音乐,表演滑稽节目,教唱歌曲,振奋士气,活跃气氛,给战士们带来欢乐。张鸿仪还以身作则,处处遵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有一次部队在马关庄宿营,他洗脚时,不慎把房东老大爷的瓦盆损坏。当时他没有钱,部队又要立即转移,他便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做抵偿,老大爷说什么也不肯收。他感到过意不去,就把自己抽的烟送给了老大爷。两个月后,队伍又路过这里,他买了瓦盆送还给老大爷。老大爷一家感动地说:“开天辟地以来,没听说过像八路军这样好的队伍。”
  1942年3月,张鸿仪被任命为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当时在敌占区,形势依然很严峻,敌伪据点星罗棋布,-工事纵横交错,我游击部队活动极为不便。在这种形势下,张鸿仪坚决执行党组织的决议,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瓦解敌伪军。他亲自带领“反战同盟”人员,晚上背着电话单机,把它接到日军电话线上,点名找日伪军官通话,向其进行反战宣传,搞得日伪军惶惶不安。而对汉奸中的顽固分子,则予以坚决镇压。微山湖畔的西苑村,有个汉奸叫张固分,猖狂-。张鸿仪曾多次向其发出警告,他却屡教不改。为打击其嚣张气焰,张鸿仪遂布置我武装人员拔掉了这个钉子。为争取伪军政人员为我服务,张鸿仪还说服教育了许多伪军政人员和我建立了关系,使我游击部队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往来自如,打开了游击战争的局面。
  1943年底,上级为了进一步加强敌占区的抗日工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决定派张鸿仪任铁道队政委。
  在张鸿仪刚到铁道大队任职的12月份,就接受护送陈毅同志过路的任务。为了确保军长的安全,张鸿仪除做了周密的安排外,还带了一个 班在前面开路,对所有经过的据点,都做了交代,并深入据点,观察有没有情况变化。他还根据陈毅同志的意见,在沙沟安排了一次对伪军的训话。陈毅同志亲自对据点的伪军训了话,伪军听后深受教育。
  1944年,鲁南抗战形势有所好转,铁道大队的声威更加大振。不少日伪军据点被端了窝。同年秋,铁道大队配合县大队,一举攻克津浦路上防守严密的塘湖车站,经过20分钟的激烈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小队共20余人,缴获轻机 1挺, 20余支。不久,铁道大队又配合滕县县大队拔掉了南随伪军据点。另外打汉奸冯子固,战斗勇猛,声威大振;打沛县文庙,干净利索,取得大捷;茶棚战斗、塘湖战斗、岱王庙战斗,都取得了较大胜利。张鸿仪精心培育的思想政治之花,结出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之果。
  铁道大队在张鸿仪等人的领导下,在津浦干线和临枣支线上神出鬼没,把敌人闹得惶惶不安。日军为确保交通运输,对铁路加强了控制,并不断地外出“清剿扫荡”。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铁道大队奉上级指示,转入微山湖一带活动,在那里开辟根据地,并不时到铁路沿线骚扰敌人。
  在辗转微山湖一带的游击生活中,张鸿仪看到在日伪统治下,群众大都逃荒走了,肥沃的土地荒芜了,富饶的湖产无人管,群众生活苦不堪言,还要省吃俭用支援自己的队伍。于是他和队干部共同研究,决定利用作战、训练的间隙,在微山湖畔种田500亩。张鸿仪和大家一起拉犁翻田,撒种锄地,把荒芜的湖田变成了米粮仓,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1945年夏初,张鸿仪政委、刘金山大队长奉命率部进山作短期整训后重新出山。临走时,军区领导除作了一些重要交代外,又一次关心地提及张鸿仪的个人问题。张鸿仪依然是那句老话“国难当头,个人问题暂不谈!”他率部队出发,先到达滕县东南的羊庄,后又开到北楼、大官庄一带宿营。第二天拂晓,忽然传来零星 声,张鸿仪立即叫起同志们。刹时, 声大作,区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向他们这儿跑来。张鸿仪判定是敌人包围了区政府,遂一面命令一连前往河西阻击,一面和刘大队长组织部队突围。不料,敌人一遇我军阻击,竟疯狂发起进攻。张鸿仪和刘金山立即指挥全体人员顶住了数倍于我之敌,掩护区政府冲出尚未合拢的包围。
  当铁道大队撤到青山头时,发现四周都有敌人运动。原来,日伪军数千人从临城、官桥、枣庄等据点同时出动,分兵合击,企图围歼我区政府和抗日武装。张鸿仪要刘大队长带领部队突围,他带少数人员留下掩护。大队长考虑到他的安全,没有同意。这时,敌人从南边发起攻击。他俩分析,如果立即突围,我腹背受敌,会加大伤亡;不如先打退南边来犯之敌,然后突围。于是,他们集中兵力,一阵猛烈的还击,打退了南边攻上来的敌人。张鸿仪和刘大队长分析,东北羊庄一带有敌人的据点,敌人认为我游击队势单力薄,一定不敢向据点方向突围。因此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东北方向突围。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他们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部队疾速前进。突然,从背后村庄里又传来了密集的 声。张鸿仪判定,后面还有我们的同志没有突围出来,就叫刘大队长带队先走,自己带领警卫员和一名队员返回,接应后面的同志。
  三人爬上了一座大山。张鸿仪站在高处,向 声激烈的村庄望去。敌人发现了他,一颗罪恶的 飞来,穿进了他的右胸,他倒在了地上。警卫员立即扑上去,背起他来,向部队突围的方向追赶。他们刚走进一个果园,敌人就吆喝着追上来了。警卫员用树枝把政委、队员和自已隐蔽起来,躲过了敌人。张鸿仪逐渐苏醒过来,知道情况危急,就将自己的 交给警卫员,劝他俩不要再顾他一人,快去追赶部队。他俩坚不从命,决心用生命保护自己的政委。
  敌人走远了,警卫员背着张鸿仪终于赶上了部队。干部、战士看到政委受了重伤,都非常难过。张鸿仪躺在门板上,紧紧握着刘大队长的手,关心地寻问部队的伤亡情况,叮嘱大队长把在战斗中牺牲的同志安葬好,并抓好训练,整顿好部队。
  张鸿仪被送进了设在费县荆山寺的鲁南军区第一医院。军区党委闻讯,专门给医院政委拍来电报,要求医院全力抢救。军区司令员张光中听到消息后,派人从敌占区搞来了几支葡萄糖送到医院,并指示,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抢救张鸿仪。
  张鸿仪身在医院,心里却时刻惦念着部队。他请人代笔写信,勉励同志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冲锋陷阵,多打胜仗,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军区的医务人员,对张鸿仪竭尽全力进行抢救。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差,加上他伤势过重,在抗战胜利的前夕,在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刻,铁道大队的好政委张鸿仪牺牲了,时年33岁。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鲁南根据地2000名军民在滕县为张鸿仪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人们在烈士遗像前庄严宣誓:一定要继承烈士的未竟事业,将革命进行到底。
  张鸿仪烈士的遗体现被安葬在临沂市费县烈士陵园。
  (孔宪志、李继福)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