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滁州市> 天长人物

陈舜议

[公元1912年-1946年]

陈舜议为[公元1912年-1946年]

  陈舜议(1912~1946),原名国凤,民国元年(1912 年)2 月出生于天长县城南门街,后全家迁居杨村务农。陈舜仪先是就读于杨村初级小学,毕业后转入县城私立志成小学高级班。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得同辈爱戴。民国17 年小学毕业后,入天长县立初级中学,不久又转入扬州中学学习。
  陈舜仪青年求学时期,积极投入对土豪劣绅、-污吏的斗争。30 年代初,天长建立共青团组织后,陈舜仪在与共青团组织和进步同学的接触中,受到革命启蒙教育。
  民国22 年,陈舜仪因家境窘迫,辍学回家,先后在仁和、张铺、铜城小学任教师,秘密阅读了不少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书籍,受到了革命理论的熏陶。他于民国24 年春创办了“今天学社”,陈舜仪被推选为理事。民国25 年春夏之际,他又参加了“行知学社”,组织成立了“青光学社”。他通过学社在龙岗、沂湖、杨村一带团结不少失学、失业的知识青年,秘密阅读革命书籍,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由于他政治上成熟早、沉稳忠厚,很自然地成为天长青年运动的核心人物。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陈舜仪与杨村乡乡长、开明人士夏雨宜一道组织民练,保家抗日。同年秋,他又与行知学社成员参加在县城组织的军事训练,立志走武装抗日的道路。南京失守后,行知、青光等学社成员主张成立统一的天长青年抗日救亡团,陈舜仪被推为筹备人之一。不久,天长一批青年奔赴延安,他决定留在家乡,就地组织群众抗日。民国27 年4 月,部分赴延安的青年返回天长,他与周元斌、徐显祖等一道发起组织天长青年救国会,任理事,同时举办天长青年战时训练班。是年夏,天长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陈舜仪任总干事。他利用自己后备二营副营长的合法身份,积极发展群众武装,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使杨村成为抗日救亡活动的重要基地。陈舜仪广泛结交各方面人士,特别是积极争取、团结了朱雨江、夏雨宜、董筱川、胡贡救等地方中上层人士共同抗日。他还与抗日爱国武装陈文部队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争取与之通力抗日。
  民国28 年6、7 月间,中共苏皖省委派周利人至天长一带开展工作。此时天长县城已经沦陷,局势十分混乱。周利人到天长后,很快找到陈舜仪,并以杨村一带为立足点,开展活动。8 月,陈舜仪由周利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掩护党的地下革命活动,他受党组织的指示,当上了国民政府第五区区长,并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积极发展秘密武装。民国29 年1 月,中共天长中心县委成立,陈舜仪为县委委员,负责-、行政工作。同时国民党加剧与共产党磨擦,党组织要陈舜仪率秘密武装与新四军五支队八团二营合编。陈舜仪在合肥进行准备时,暴露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到天长南乡及仪征一带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在此期间,通过在民国仪征县政府供职的董筱川为党筹款,购置 枝、弹药。他在得知民国天长县政府密谋改编杨村后备营的紧要关头,及时潜返杨村和夏雨宜商定了“炸营”-的对策,保存了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
  民国29 年4 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陈舜仪任县长,同时担任中共天长县委委员。夏收期间,大通、季桥发生地主武装-,陈舜仪临危不乱,在中共路东省委的领导和新四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及时组织了镇压。9 月,组织根据地军民配合主力部队粉碎了日军对天长的“大扫荡”。他带领全县人民开展春荒借粮斗争,进行生产自救。同时,坚决贯彻“三七”分租、“二五”减租等各项政策,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他尤为注重团结各界人士,搞好-工作。由于他待人谦虚,平易近人,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舜仪同志”,老百姓称他为“陈四先生”,而一些长者直呼其名,很少有人称他县长。他注重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的建设沤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民国30 年,中共路东省委表扬他是联系群众的模范。
  民国32 年2 月,天长、高邮两县合并,成立天(长)高(邮)办事处,陈舜仪被任命为中共天高县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天高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夏末,入中共华中党校参加整党整风学习。民国33 年10 月,任盱眙县县长。次年5 月任中共盱眙县委书记、县长兼县总队政委。
  民国34 年8 月,日本军队投降。9 月,陈舜仪担任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后改称华中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他早年患有肺结核病,由于长期不分昼夜地紧张工作,加之根据地生活艰苦,以致病情日益严重。同志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身体没有什么,工作要紧”,还叮嘱副专员周元斌:“凡重大事务必亲自过问,不要轻信汇报”。民国35 年春,病情恶化,卧床不起。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党的工作,说:“我做的工作太少了,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同年夏逝世,终年34 岁。在为他举行的追悼大会上,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送来了“模范党员”的唁轴。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