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潍坊市> 昌邑人物

李士桢

[清][公元1619年-1695年,汉军正白旗]

李士桢为[清][公元1619年-1695年,汉军正白旗]

李士桢
  李士桢(1619.4-1695.3),字毅可,本姓姜,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东隅村人。历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广东巡抚。
  李士桢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曹雪芹祖母之父。李士桢凭借在朝廷中的显赫地位及其与康熙之间的特殊姻缘关系,使他的儿子李煦在二十几岁便上任苏州织造,并监管盐务。而随后李士桢又将女儿嫁予曹寅(时任江宁织造,曹雪芹祖父),由于他们二人身居织造要职,又同时监管盐务,再加上两家的亲戚关系,致使李、曹两家之间变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特别是康熙末年,经过李煦、曹寅二人在官场及经济上的积累,两家成为名噪一时的豪门贵族,但同样由于他们两家与大清皇室之间的亲戚恩怨,导致后来被抄家流放,走向破落。目睹了家族从鼎盛走向破落曹雪芹便将先辈创建的这两家豪门写成了世界巨著《红楼梦》。
  姜氏家族乃昌邑古城旺族,姜士桢兄弟五人,排行0,其父姜演为地方德高望重的乡绅。壬午年十二月初八,清兵数万围昌邑,血战八昼夜,至十六日夜,昌邑失陷,县令李萃秀及官绅七十余人皆壮烈而死,姜士桢父姜演、兄姜士?皆在殉难之列。时年二十三岁的姜士桢被清军俘虏,后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见姜士桢颇懂书礼,便认其为义子。姜士桢为保全性命,认旗人为父,改姓李,入旗籍。自此,便奠定了李士桢走向大清显贵豪门的基础,同时也拉开了《红楼梦》中所描述宁、荣二府之原型兴衰恩怨的序幕。
  顺治四年(1647),八旗抡才,李士桢以贡生资格参加廷对,中取第十六名,授长芦(沧州)盐运判官,后青云直上,曾历任河东运副、两淮运同,安庆、延安知府,冀宁道参政、湖东布政使、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诰授光禄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二十二日,李士桢病逝,享年75岁。
  为平定三藩及稳定东南局势立下功劳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在八旗中选举人才,李士桢以贡生的资格参加廷对,中取第十六名,授长芦(沧州)盐运判官。当时清兵大举南下,沧州百姓惶恐不安,李士桢大力调护,人民赖之以安。顺治七年(1650年),李士桢升任河东盐运副使,顺治八年(1651年)升两淮盐运同知,顺治十年(1653年)升安庆府知府。安庆为水陆要冲,清军南下征剿,必过安庆。为减轻军队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不便,李士桢竭力调剂,使政务井井有序,而自己却“心血几枯”。李士桢在任操履清洁,没有敢因私事求于他的;在处理案件上,公正严明,断案如神,深受百姓爱戴。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后,李士桢先后任陕西延安府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山西阳和道副使、山西布政使司参政等职,后因裁缺去职。康熙三年(1664年),李士桢补江西湖东道,康熙六年(1667年),升河南按察使,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任福建布政使。上任福建时,因耿精忠叛乱,滞留浙江,后蒙保荐,改任浙江布政使。李士桢在浙江布政使任上六年有余,时清王朝正值非常时期,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相继叛乱,清廷调兵征剿,胜负未卜。李士桢留任后,赞画运筹,悉中军机,足饷足食,营办军需,给清军以充足的后勤保障,为平定三藩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二十年(1681年),李士桢内升京堂,不久出任江西巡抚。尚之信叛乱平定后,广东局势不稳,须干练大臣抚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李士桢调任广东巡抚。
  李士桢在广东上任伊始,面临的是尚之信等叛乱刚刚平定,官员冗滥,军伍骄躁,民生凋敝的一副乱摊子。为整顿吏治,李士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励官方、肃武备、端士习、清钱粮、慎刑狱、革火耗、禁私派、除私税、严保甲、弭盗贼、厘盐法、饬海防、省讼词、劝输将、汰冗役、省差扰十六条为政方针,对于整顿广东兵火之后的混乱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广东在藩国驻统之日,创立总行,垄断商业,他们把持市场,强行0,贱收贵卖,使一般工商业者及广大人民深受其害。对此李士桢发布文告,严令查除,缉拿不法藩商,听任人民自由交易。同年六月,面对尚之信驻藩时留下的盐政弊端,李士桢连续五次下檄整顿盐政,清理被占灶田,清查水客之弊,重定买卖规则等。在他的大力整顿下,广东盐政得到恢复。
  此外,这一时期李士桢可值称道的工作还有很多,如加强海防,使所属沿海27县,3万多内迁人民重复故业;疏请豁解琼州积年所欠租粮;倡修抚台衙门等。李士桢在广东任内大刀阔斧的工作,使广东遭到严重破坏的政局、经济迅速好转,对于三藩叛乱后,东南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李士桢举荐了潮州知府林杭学。因林杭学曾投效吴三桂,故此事受到了左都御史王鸿绪的弹劾,李士桢乃引咎辞职。而《广东通志》中称“弭盗贼、建学宫、立义学,延师课士,修府志,任十余年,百废俱举”,由此可见李士桢荐举,原本无可究责,王鸿绪抓住林杭学曾跟随吴三桂为由,弹劾李士桢,实在因当时“谈藩色变”所致。另李士桢与权臣鳌拜交往过密,则是此次被参辞职的幕后原因。
  李士桢离任之日,士民 ,奔走相告,夹道送行,并为他立祠于五仙门外,又入祀省城名宦祠。致仕后,李士桢定居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栽花置草,作文读书,过着简朴的生活。后康熙帝南巡北归,曾驾临李士桢宅第,慰劳再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二十二日卒,年75岁,葬于通州红果园。著有《李大中丞政略》十卷。
  昌邑姜家修族谱,李士桢阅后亲为作序虽然在壬午兵燹后,李士桢认李西泉为义父,改姓李氏,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家昌邑姜氏家族,并为团结宗族,倡修族谱,促进姜氏家族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昌邑姜氏族谱》由六世祖明凤阳府通判姜镗创修,再修于九世的姜默若、姜默钝,壬午兵燹毁于战火。康熙十七年(1678年),姜扬波与姜士楧主持重修族谱,得到了李士桢的大力支持。李士桢在《昌邑姜氏族谱·序》中说:“一日以从兄扬波所集宗谱相视,遂各抚然挥涕,知所本源……迨调抚粤东,适弟士楧、侄孙舜龄省余于署,复将前编出而会同,遂逐一考订,方厘然称可观也。”李士桢阅完族谱后,亲为作序,并撰写了《宗训》二十七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李士桢欲组织在广东刊刻,后因故推迟,至二十六年(1687年)罢官而未果。
  李士桢在关注姜氏家族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教育自己的儿女不忘本,至其子李煦时与姜氏家族交往更为密切。康熙三十六年(1701年),李煦遵父亲遗愿,于苏州织造府刊刻《姜氏族谱》,并请了著名文学家尤侗及同乡进士、江西巡抚张志栋作序,李煦也亲为作序。
同年(公元16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9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