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蚌埠市> 怀远人物

林之望

[清][公元1811年-1884年,清诗人、高级官员]

林之望为[清][公元1811年-1884年,清诗人、高级官员]

  林之望(1811年-1884年),字伯颍,亦字远村,清代安徽省凤阳府怀远县人。为清季末叶本县重要历史名人、诗人、高级官员之一。祖籍福建莆田,明末因避沿海倭寇之乱而迁至凤阳,后迁至怀远。数代书香门第,所谓“九龙世泽”。祖父晋奎公,以萃科官贵州司马,品学兼优,素为乡里称颂,文章锦绣,收载《本朝百二名家集》,事迹见诸《皇朝经世文编·循吏传》,著有《洗蓬仙馆诗·文集》等。父名士佑,庠生,淡泊明志,隐逸不仕,生平著有《绵汾潇湘诗赋》等。
  家世及生平事迹远村幼小时,家道已中落,晋奎公庭训极严,士佑课子亦勤,十年寒窗苦读,终登科第。兄弟五人,排行老大(二弟不详),三弟之牧、四弟之盛、五弟之沆。训育诸弟,赖以栽培成长。远村自幼,聪颖过人,向有“神童”之誉。五岁曾作《咏桂》五绝诗,闾里称奇。而家贫少食,严冬苦寒,素无棉鞋可着,深夜攻读,孤灯如豆,双足置于麦糠中以代取暖,除夕大年之夜,闻四邻炮竹声响,惊问:“何以放炮?”家人答以“今乃大年三十之夜!”苦学勤奋如此,可谓“寒尽不知年!”远村成长所处时代,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前叶,正是-不安之世,外有帝国主义侵扰,虎视鹰瞵;内有太平军、捻军农民起义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举事等。由于当时形势需要和清廷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他不得不脱去文职官服,换上戎装,挥戈上阵去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他由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江南试发解,二十五年(1845年),联捷进士。二十七年(1847年)翰林。咸丰二年(1852年),大考二等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咸丰六年(1856年),记名御史,累迁刑科、户科掌印给事中。咸丰十年(1860年),补援江西道监察御史,后转京畿道监察御史。同治元年(1862年),是他军旅生涯的开始,军事运筹之学,受之于徐士芬侍郎。其时,正是陕西、甘肃回民起义的高潮,以马化龙(注3)、任武(注4)为首的回民起义军;陈得才(注5)为首的太平军;张宗禹(注6)为首的西捻军等风起云涌,史称“捻回合势”,席卷整个西北大地,锐不可当。清政府仓惶应战,疲于奔命。在陕、甘任总督的是杨岳斌(即杨载福)(注7),腐败无能,因克扣军饷,群怨沸腾,兵无斗志,被回民起义军围困于野牛寺峡,引起军中哗变。远村时任代理总督(因杨去巩昌阅兵未在军中),他甘冒锋刃,领阵在前。而标兵迟迥不进,罢战不发,形势十分危急。当此千钧一发之际,远村奋而疾呼:“……所欠众人薪饷一应照发,不差分文,不足之处,当以我之奉银补给。但你们不能误国,误国大事,要依法制裁的……”众人闻听之后,深为感动,从而士气复振,执戈奋起。远村首当其冲,往返驰突,浴血奋战,突出重围,免遭全军覆没,挽回了这场危机,平服了军中哗变。后湘军将领鲍超来援,共商攻略,始克阶城,俘获启王、蔡某等。穆图善(注8)代奏其功,授按察使、布政使等。继而太平军包围西和,远村率军解西和、凤上等三城之围,复趁势克三岔等战略要点,因功奉旨赏戴花翎。
  此刻国内形势混乱,百般复杂,清政府十分狼狈,不仅对内要镇压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而且还要应付在新疆境内的一支阿古柏(注9)的外来侵略军。同治三年(1864年),阿古柏奉浩罕汗国封建主的派遣,以“帕夏”的身份(即陆军总司令),于次年(1865年)入侵了我国的新疆,策动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叛离祖国。短短数年,侵占了新疆南路七城,并勾结了俄、英等帝国主义者,妄图建立所谓“哲德莎尔”王国(注10),以此为基地,企图继续南侵,图谋侵吞整个中国大西北。一时妖氛所及拔木略地,其影响波及数省。陕、甘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下,民族危机十分严重。迫使清廷不得不加强大西北军事实力的防务。同治六年(1867年),特派遣了将军左宗棠(注11),率湘军前往陕甘继任总督,进行军事镇压。同治九年(1870年),迫使马化龙等回民起义军献出中心根据地金积堡,投降了清政。1876年至1878年,仅三年时间,在左的指挥下,赶走了全部阿古柏的侵略军,收复了所有的新疆失地。这位可耻的所谓“总司令”,终于倒在中国人民的脚下,以 替代了“美梦”,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在左公履新接任陕甘总督与远村共事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段互不愉快的小插曲,终成了远村就此“下台”的关键。左公曾介绍一位道员来此补缺,远村胞侄林介藩任收发之职,示意向对方索取“门包”(即索贿)。该道员认为,左公是平乱有功的显赫“红人”,我是他的荐举,自恃后台过“硬”,一度相持不下,后来也只好“入山随俗”。林介藩才将公文呈献其叔,例行公事,算是到任补了缺。远村胸怀坦直,蒙在“鼓”里,毫未察知其间奥秘。道员既是上级荐举的亲信,势必回禀原委,左公未免怏怏不悦,耿耿于怀。故左宗棠二次去西北视察时,按常例,理应下榻“总督官署”,但却寄寓道员衙门,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时不多久,远村即奉命调京另用。始结束了他十多年军旅征战生涯。离任时,将自己积蓄的俸养,大部充当军饷和赈灾之用(时值西北大旱)。人民感其德,拦道泣送,依依告别。在京时,相国李鸿藻(注12)知其贤能,密保他为弘德殿行走,远村以衰病辞谢。
  光绪元年(1875年),充任湖北乡试提调、布政使等。不久,亦以宿疾发病为由,决意乞身“解组”回里,但心境不无苍凉。宦海浮沉了三十一年,倦游归来,感慨系之……这可以从他的一首“七律”诗中,很能道出当时的心情:“虎豹丛中寄一官,风尘未息敢偷安,家山梅鹤留传久,圣世云龙报称难。陇树秦亭犹惨澹,琼楼玉宇总高寒。结庐梦到荆涂麓,烟水茫茫隐钓竿。”深刻体会到上管官场复杂而严酷的斗争,如寄身“虎豹丛中”一样。“圣世云龙报称难”,“琼楼玉宇总高寒”,失意之余,做梦也常常想到在荆涂山麓安个家,学做严子陵那样的隐逸生活,烟水茫茫之中,在水边钓钓鱼去吧!远村解甲归田的时间,是在他六十四岁左右。李鸿章(注13)仰慕鸿才,特聘来合肥一带为庠贡诸生授教,晚年相继主讲于庐阳、赓阳等书院。江淮名士,多有交游,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李氏怜他晚年无子(原配夫人尹氏,早卒,曾过继其侄介祚、介渠为子),特将女儿的年轻婢女遣送给他侍奉生活,后来终成了侍妾,生了两个儿子,即介淝、介淠。
  远村的主要建树,在于文化方面的成就。著述大多散佚,刊刻行世的有《荆居书屋诗集》、《荆居书屋文集》各一卷。《春明馆赋稿》四卷,《觉世经解》及与其侄合著《三元合稿》等。启蒙读物有《养蒙金鉴》上下二册,该书多为采摘古代名贤幼小刻苦研学终成名家的事迹,按历史序列汇而成集。顾名思义,“养蒙金鉴”即是培养学童启蒙的一面“宝镜”。他在回乡后的第四年(光绪四年,即1878年),被聘摄纂重修《安徽通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隐居乡里后,举止闲适,纵情荆涂山水,泉林竹石,诗酒书画以自娱。和睦邻里,为人排忧解难,扶贫济危,不以显贵骄人。闾里父老,亦报以长者敬尊。他诗宗李、杜,书法二王,为我们留下众人熟知的《涂山怀古》和上引的“七律”,原涂山禹王殿大禹神坛两侧木制巨联:“清浊二仪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即为其所书。笔力遒劲,结体开阔雄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可惜他留下仅此一件文物,亦在“十年浩劫”中毁弃无存了。为官时,共写了三十四册《日记》,即使公务繁忙,军旅倥偬,亦未间断,是在官场耳闻目见,亲身经历的记录,也是近百年来宝贵的历史文献。这批《日记》,远村去世后,统由其侄介弼收藏。介弼去京为官,交由林佩贤保管在荆居书屋之中。佩贤死后,族中之人好奇传看,适逢光绪二十四年大水遭遇损失,只余下十六册,逐渐流传散失。
  荆居书屋,是远村的个人书斋,名为书屋,实为数间两层的“藏书楼”,是为官数十年俸禄剩余的唯一财产。小楼上下,满是宦游时购置的古今图书,其中不乏珍、善名本,名人书画等。自四个儿子分产时,相互均分,争闹不休。除大儿媳孙氏深明大义,尚能按翁公遗嘱,每年夏秋晾晒,其他妯娌,都不知先人遗泽之宝贵,任意丢弃、变卖、剪裁,加之水火灾害、兵燹战乱等,直至抗日战争怀远沦陷,最后一次更加彻底的荡尽。林氏自晋奎公始,士佑、远村,祖孙三代,都是嗜书如宝,不惜重金,广为罗致的“好书狂”。
  关于他的生、卒年问题,有关资料尚未统一。林介弼称他卒年七十三岁,是可信的。笔者初步认为他的生年,可能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年大约在光绪十年(1884年)。因他在光绪十年春,还在为本县姻亲宋姓撰写“宋母汪太宜人六旬荣寿序”(文见民国元年辛亥《重修怀远宋氏宗谱》卷十二)。而在光绪十三年十月林介弼已在著文为他作死后纪念了。
  人物评价林氏的一生,是在时代的“峥嵘岁月”中度过的。他曾为维护清廷的统治,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捻军、少数民族起义等,阻碍了历史的前进;但他也曾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0、反对帝国主义入侵,这在某种意义上,又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他的思想主流,是保守的,反对革新,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色彩。在其成就上,除著述外,且还积极参与省级地方史志的编修(修成《安徽通志》)、为乡里树立了良好的文风、学风,发扬传统文明,继承理学,培植众多人才。故其姻表兄杨寿宝(鹤卿),在为远村悼念的挽联中写道:英年射策(注14),中年开藩,老去喜谈经。
  方欣化雨盈门,淝北淮西同乐育。
  劝善如登,怜才若渴,诲人尤不倦。
  何意秋风负杖,山颓木坏起悲歌。
  挽联概括了他生平与事迹。死后追授荣禄大夫,葬于凤阳七山凹西麓。
同年(公元18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