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西省> 太原市> 清徐人物

乔松年

[清][公元1815年-1875年]

乔松年为[清][公元1815年-1875年]

  乔松年,字健侯,号鹤侪。清山西行省太原府徐沟人 (今地属山西清徐)。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光绪元年(1875)。世出官宦之家,祖父乔人杰官至湖北按察使,生父乔邦哲为遵化州(今河北遵化)知州,嗣父乔邦宪为翰林。松年自小继于嗣父,长在皇城脚下,晓事敏捷,读书勤奋。年方19,乡试中举,会试中进士,成为天子门生,时道光十五年(1835)。可谓春风得意,少年得志。
  步入仕途后,先授工部主事,再补(工部)铅子库主事,迁(工部)都水司员外,再迁工部郎中。从道光十五年至三十年(1835——1850)的15年中,均在工部的下中层吏位上“旋转”、“微调”,丝毫没有外放擢升之机。逮公元1851年,道光帝驾崩,咸丰帝临朝称制,年已35岁、二发丛生之乔松年,机运顿转,出使辛亥科湖南乡试副主考,初显身手。咸丰三年(1853)外放江苏省,先为松江(治在今江苏松江)府知府,旋调苏州府知府。
  清代府级主官,官秩中级吏员。在中央六部为吏、陶冶了15个春秋的乔松年,年届而立不惑之间,深谙为官之道,到得大府苏州任上,一心要报效朝廷知遇之恩。当是之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自广西金田挥戈北上,珠江、湘江流域大片土地尽在义军控辖之内。得武昌后,更是顺长江而下,直趋南京。清政府的粮仓富庶之地“两江”风雨飘摇,朝不虑夕。时苏州府属地上海县刘丽川,组织小刀会,攻城略地,积极准备迎接洪秀全的东征。作为江苏省省城的苏州,义士潮勇也在摩拳擦掌,暗中与刘丽川联络,准备起事。初任省城苏州府知府的乔松年,探知潮勇举动,遂先下手为强,捕杀潮勇,镇压义举,防祸于未然。紧接着又与上海的帝国主义势力沆瀣一气,瓦解镇压了上海小刀会,以大功擢升道员,赐顶戴花翎,授职常镇通海道。初放外任仅一年,便一调一提一赐,唾得道员之职,乔松年可谓官运亨通。
  咸丰六年(1856),乔松年随两江总督怡良驻节常州,以遏太平军东进之势。时其养父乔邦宪丧逝,本应去职丁父忧的乔松年,在怡良奏留“夺情”的努力下,不得奔丧,留任军中。史称,乔松年对朝廷的信任,感激涕零,遂献狠招:凡与太平军有联络者,杀勿赦,以遏义军蔓延之势。咸丰八年(1858),乔松年生父乔邦哲遽卒,总督何桂清再奏朝廷“夺情”,朝廷获准,乔松年仍不得丁父忧之丧,留营效命。两次“丁忧”,两次“夺情”,乔松年已是炙手可热、深得朝廷和封疆大员垂青的人物了。
  咸丰九年(1859),乔松年又得擢升,授两淮盐运使,兼办江北大营粮台,成为围剿太平天国粮盐军饷的后勤大员。次年,南河河道总督、满族大员庚长,擅自提调淮北储存之盐,变动价格以存军饷。未几,又擅自截留山西解调江北大营粮台之军粮。对此,乔松年义无返顾,不避汉员劾满员之嫌忌,一劾再劾连上两道弹劾庚长奏本,请朝廷依律查处。两道劾本之后,杳无音讯,泥牛入海。适横行无惮之庚长“在清江闻警,犹演剧设宴,适寇急,仓惶退守”(见《清史稿》),视军机若儿戏。松年怒不可遏,三上奏章弹劾。咸丰帝见劾章连连,只得命刑部侍郎文俊前往查核,岂知庚长之倒行逆施,早是怨声载道,松年所奏,事事属实,为平息众怨,遂将其“褫职逮问”,松年则迁升江南、江北两大营粮台。
  同治二年(1863),是松年最走红的一年。年初,由两淮盐运使擢升江苏布政使,仍留任江南、江北两大营粮台。年中,再晋升安徽巡抚,荣膺地地道道之封彊大吏,时年48岁。到得安徽任上,乔松年即将防止捻军坐大作为己任。先是驻防军事要塞临淮关(今安徽凤阳淮河南),招募兵勇。待捻军南下企与太平军汇合时,他则与英翰配合蒙古悍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南北夹击捻军,致使捻军主要领袖张乐行、苏天福等被害,死伤降者凡十万余众,南下捻军几于覆灭、遭受灭顶之灾。同治五年(1866),捻军另一支西进山陕,席卷陕甘,如燎原烈火,清廷又急调乔松年西赴陕西出任巡抚。到陕西后,老谋深算的乔松年与前任巡抚刘蓉不同道、却合流,联手奉事,一改以往清军被动追剿,穷于奔命,马乏人疲之无效战术,实施坚壁清野、编立保甲、层层设防、步步为营之策略,使运动战中的捻军人困马遏,难以施展,经两年苦战,归于熄灭。
  同治七年(1868)春,奔波久疲、积劳成疾之乔松年,未老先衰,告病乞休,回归故里养病。身本无疾、乃属积劳的松年在两年又多一些的时间里,很快得到了康复。朝廷得知此讯,立下制诏,先命其就职仓场侍郎,再擢升河东河道总督,以治理黄河水患为责。作为清廷忠臣的松年,耿竭所能,拖着55岁的身躯,又投入治黄的任上。他向朝廷奏疏:“今言治河,不外两策。一则堵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古名铜牙城)决口,复归清江浦(今江苏淮阴西,旧名乌沙河)故道:一则就黄(河)水现到处筑堤束之,俾不至横流,至利津入海。权衡轻重,以就东境筑堤,束黄为顺水之性,事半功倍。”(见《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朝廷准其奏,遂在“黄(河)水现到处”,“筑新堤一百八十余里,为黄河南堤。”(见《同上》)筑堤工程浩繁,起约同治十年,竣约十三年,几近四载。工竣后,松年“奏请裁东河(河东河道)总督”之设,“以巡抚兼领河工”。然而,此奏在下部(六部之工部)议决时,被驳回,不准。无奈之余,松年仍为河东河道总督,无法解任。一年之后的光绪元年(1875),走完人生旅途、年值一个花甲的乔松年,身心交瘁,病逝任上,清廷以其一生之业绩,追赠太子少保衔,谥号勤恪。
  综观乔氏一生,为官40年整,15年为工部属吏,近20年军旅生涯,5年治理黄河河道。作为臣下,对清廷可谓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为吏时,亦步亦趋,默躬职守;为官时,效命彊场,甘做鹰犬;为封彊时,不惜命,不爱财,殚精竭虑,多有忠直鲠介之奏。初放苏州,即分解矛盾,一手加严诛除小刀会起义,一手为杜饥民参加-,鼓励商家运粮入苏,赈济灾民,瓦解和孤立刘丽川义军,眼量不谓不宽,手段不谓不歹。围剿捻军南下和西出时,计设清野,谋出夹击,实施甲保,韬略不谓不深,用心不谓不狠。督巡粮道、盐道,除奸去贪,上奏频频,胆量不谓不大,忠直不谓不鲠。逮治理河役水患,筑长堤,修南坝,奏议两则,衡量利弊,见解不谓不高,工程不谓不大。呜呼!天不假年,遽逝任上。囿于时代,无法超越,是功臣乎?是罪首乎?待青史评说。 经历历史事件:

刺马案

同年(公元18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7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