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潍坊市> 青州人物

贾庭修

[公元1912年-1945年]

贾庭修为[公元1912年-1945年]

  贾庭修,女,1912年1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州(今益都)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父亲贾星垣(同盟会会员)早年追随孙中山。因参加辛亥革命被通缉;后经商,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母亲刘风格,小学教师,为人善良,有激进的民主革命思想,经常订阅妇女杂志,赞成自由、平等、博爱。五卅惨案时,贾星垣夫妇宣传反帝爱国思想,积极组织工人募捐,支援上海工人运动,并组织本城的工人、商人,不给洋人做事。父母的爱国行为,从小就在贾庭修的心灵中打下了烙印,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
  1926年,贾庭修考取了北平贝满女中。她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并经常读一些进步书刊,特别是鲁迅、郭沫若、冰心等人的作品,使她逐步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对旧社会的黑暗有了一些认识。她爱看一些古代侠义小说,崇拜绿林豪杰,赞赏古代那些杀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主持正义的侠义行为,曾幻想将来做一名杀富济贫的侠士英雄。
  1929年秋中学毕业后,按照父亲“实业救国”的愿望,贾庭修考上了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当时,北平大学在地下党和进步师生的带动下,不断闹-,反对当局腐败-政策,进行-,--。贾庭修在这里结识了杜宁远等一些共产党员,并与学生领袖郑林枫接近。在这些党员和进步学生的帮助和影响下,贾庭修逐渐对共产党及其进步思想有了初步认识,开始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贾庭修积极参加了爱国救亡运动。她曾代表北平妇女会去热河慰劳义勇军,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对革命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但她还没有放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1933年夏,贾庭修大学毕业后,抱着实业救国的愿望,走出了校门,踏入社会。
  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在贾庭修面前铺展一条平坦的大道。由同学介绍,她去安徽泗县中学教书。在半年的任教中,她从学校的黑暗,看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败。同事们终日打牌酗酒,学生参加老师的派别斗争,她不愿沾染这肮脏习气,于是一气之下辞职到了北平。
  1934年8月,在母校系主任的帮助下,贾庭修满怀着希望到了太原西北毛织厂,打算在那里大干一场,实现自己的理想。
  西北毛织厂是个新建厂,对贾庭修这样的技术人员非常重视,她去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粗纺部技工(相当现在的工程师)。住在女青年会中(普通民房),接触到了工人,贾庭修对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她亲眼看到厂主为了盈利,不顾工人死活,拼命地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工人一个个日渐黄瘦虚弱。贾庭修感到厂中营业愈好,加工愈多,工人苦难愈重,罚工和开除威胁着每个工人。可是,为了尽职尽责,贾庭修不得不去替厂方督促工人生产。她在自传中写道:“做了厂主压迫工人的工具,我在这种情况下,做了厂方的刽子手,由人道主义出发,而同情工人,反对资方,故愿参加革命,推翻旧制度。”这期间她没找到党,找不到革命的出路。贾庭修痛苦极了,严酷的现实使她走实业救国道路的希望破灭了。
  思想上的痛苦,使得贾庭修对工作只能敷衍,终日看书报杂志,无所事事,消磨时光。
  1935年冬,红军东渡黄河,逼近太原城。北平-影响了太原,工人、学生兴高采烈,抗日救亡热潮异常高涨。太原地下党成立了一些抗日救亡学术性组织,如“世界语学会”、俱乐部等,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这时,贾庭修出于爱国赤子之心,积极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世界语学会”。在“世界语学会”活动中,结识了不少进步人士和地下党员,如马琰(当时青年团员)及亚马(共产党员)和温玉梅。在她们的帮助和影响下,对党的政策有了一定认识。贾庭修开阔了眼界,积极活动,在俱乐部里教工人识字,宣传抗日救亡爱国思想,在工人中传阅党的刊物《红旗》,对本厂中的进步工人和地下党员的进步活动给予积极支持和掩护。有一次,进步工人刘毓秀,身上带着党的刊物《红旗》,正赶上厂中因丢毛线而被搜查。贾庭修知道情况后,急中生智,马上让刘毓秀佯装拉肚子,从后门去厕所把文件藏好,使刘毓秀安全通过了搜查。
  还有一次,刘毓秀的活动被特务发现,准备逮捕她,贾庭修得知后,迅速把消息告诉了刘毓秀,并给了刘一些钱,让刘很快离开厂子,脱离了险境。贾庭修就这样以自己在厂中的地位和身份,保护了革命同志。
  贾庭修因地位显要,活动易暴露,她就每天去20里地外的晋华烟厂工人夜校义务上课,教工人识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以及党的抗日主张,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
  经过这段社会实践,在党的影响下,贾庭修思想进步很快,真正认识到由于旧中国的黑暗,制度的腐败,“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国富民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才是惟一出路。她坚定了这一信念,于是抛弃了个人的家庭地位,决心要找到党,走革命的道路。
  1936年春,贾庭修和陈舜英一起辞职,去北平找党的组织,由于联系失误,未能接上关系。后经人介绍去河北深县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在任教期间,她们继续通过各方面关系寻找党的组织。
  第二年夏天,贾庭修的好友温玉梅,在太原向安志藩(当时任中共北方局秘书)介绍了贾庭修、陈舜英的情况和她俩寻找党组织的迫切心情。安志藩向北方局反映了此事,温玉梅电贾、陈回太原。1937年七七事变前几天,她俩到了太原。北方局领导彭真找她俩谈了话,批准了她俩的入党申请。随后,她俩去石家庄李雪峰处补了入党手续,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入党后,贾庭修在石家庄加入了抗敌后援会,同国民党侯汝庸斗争,9月又去深县领导了学生救亡运动。不久,贾庭修随平汉省委和正太路委,到阳泉参加了工人游击队,从事矿工工作。由于敌情紧急,贾庭修辗转于太原、阳泉、和顺、辽县等地,参加了开辟晋东南的工作,历任和顺县委和辽县县委组织部长、-部长。这段时间虽不长,但她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训练协理员、培养干部,到深入农村组织自卫队、农会,推行合理负担,以及扩军,改造县区政权,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粉碎敌人九路围攻等,她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热情奔放,情绪高昂,不怕苦、不怕累,工作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很少休息。
  1938年7月,她与郭森等一起从山西出发回冀南。当时,大路都被敌人-,只好走崎岖不平的山路。为了照顾女同志,郭森雇了一头小毛驴让她骑。她看到大家都带着很多东西,负担很重,就让小毛驴驮着东西,继续坚持步行。她边走边鼓励大家说:“过一个山头,少一个山头,山头再多,我们脚不停步,总有尽头。”
  到冀南后,贾庭修参加了地联会,不久与李菁玉结婚。8月,贾庭修去南宫任县委书记,是当时冀南的第一个女县委书记。她运用自己在辽县工作的经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长时间内就把全县党员发展到2500人,普遍建立了农村党支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939年2月,南宫县沦陷之前,贾庭修亲自带领几万名群众拆城墙,挖路沟,改造地形,为日寇占领后开展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月,贾庭修去北方局党校学习,改名杜光。在党校里,她通过听朱德、杨尚昆、傅钟、陆定一等人的亲自讲课,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理论知识和党的历史。她在党校一面刻苦学习,一面结合冀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工作建议,如干部理论学习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要带头,使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对群众的文化、政治、思想教育,要做得更加扎实,不要满足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要重视财经,整顿财经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等等。这些建议对开展和改进冀南工作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939年年底,贾庭修结束了党校的学习生活回到冀南,任冀南区妇委副书记。她提出为激发妇女抗日热情,必须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发动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为了改进领导,冀南区党委决定搞实验县,通过抓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全区各县的工作。1940年3月,贾庭修作为区党委工作组成员去威县搞实验县,并被任命为威县实验县县委书记。
  这时正是讨伐顽军石友三之后,广大群众因遭受石军的严酷摧残,强烈要求对叛军的残余分子予以打击。贾庭修和县委顺应群众的要求,坚决镇压了那些罪恶多端、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的反动分子,群情为之大振。接着,她领导县委开展了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斗争,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改善了雇工的生活条件,提高了雇工的政治地位。同时又开展了整理土地,清查黑瞒地的斗争,维护了贫农中农的利益。群众的抗日热情非常高涨,纷纷报名参军参战,在很短时间内全县扩大正规军1300人,并建立了13个县、区游击队,加强了武装力量。
  1940年上半年,冀南区党委召开了段芦头会议,会议片面强调反“左”,否定以前的工作,这给站在第一线的干部和群众泼了冷水。特别是上级的错误决定,伤害了自己的同志,贾庭修与威县的大多数干部想不通,在会上贾庭修据理相争,坚持真理,为此与自己的爱人李菁玉的关系一度很差,以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但贾庭修为了革命,为了工作,为了追求真理,坚持原则,把个人感情置之度外。
  1941年,日寇回师华北,实行“治安强化”,军事上实行面的占领,修公路,设据点,频繁“扫荡”,对根据地实行分割“围剿”,企图消灭抗日武装力量。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贾庭修根据上级决定,将游击队全部过渡为正规军,这样使地方武装力量大大削弱,根据地变为游击根据地,困难更加严重。贾庭修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继续组织民兵武装,在很短时间内,重新发展到1400人,800条枪,壮大了地方武装。县委领导任光亚,去贺钊工作时被捕,壮烈牺牲。消息传来,贾庭修悲痛万分,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人去贺钊据点抢回了任光亚的尸体,予以安葬,并号召全县人为任光亚0。
  1942年1月28日,中央颁布土地政策。此时,贾庭修已任冀南妇委书记,她与陈星野、张汉涛去威县马房一带敌占区,就威县社会势力的变化,党的发展和土地问题作了调查,写出了《威县社会势力之分析》、《威县农村阶级之分析》等文章,发表在《平原》上。随后敌人四次实行“治安强化”运动,环境日趋艰苦。为了隐蔽支部,对付敌人的“自首政策”,贾庭修又去南宫县做调查研究工作,并与南宫县委共同研究决定了对汉奸、叛徒、敌特的对策,及整理恢复支部的办法。不久,南宫工作有了转变,重新打开了局面。同时贾庭修根据调查情况写了∠宫县敌人之特务流氓政策》、《土地问题之研究》,发表在《平原》上,对扭转当时的工作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二九”以后,环境日益变化,冀南根据地对敌斗争更趋激烈,干部民兵牺牲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同志要求上山保存力量,贾庭修极不赞成。她认为根据地是我们开创的,坚持根据地要靠我们去斗争,困难时脱离群众,对不起父老乡亲。越是困难时期,我们越要与群众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在这种感情支配下,贾庭修一方面深入群众做细致的发动工作,一方面到基层去做调查研究。
  9月28日,贾庭修回二地委报告工作之际,路经冀县时夜宿北冯召村,正赶上敌人“扫荡”,不幸被捕,押解冀县城内。
  审讯时,日本鬼子用枪打、火烤,使用种种酷刑,逼她交出0、文件,说出党的领导人下落。贾庭修泰然自若,坚持说自己是北内漳一个小学教员,来这里看病的。几次审讯,口供始终如一。敌人从她嘴里得不到什么口供,只好长期把她关在牢里。
  1943年11月19日,经组织多方营救,贾庭修终于脱险出狱,回到党的怀抱,结束了狱中一年零三个月的铁窗生活。
  出狱后,贾庭修身体虚弱,全身浮肿,行动不便,回家休养了一个月,未等身体康复,就抱病去太行参加了冀南区党委的整风。在整风学习中,她主动向组织交待了狱中生活,接受了党对她在被捕过程中的审查。经组织多方审查确认,贾庭修在狱中坚贞不屈,秉节自励,没有暴露身份和党组织,并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和情操,党组织批准她在狱中一年零三个月的党龄,对她在狱中的表现作了高度评价。
  1944年8月,贾庭修再次到党校学习。由于出狱后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加上紧张的整风学习,她不久病倒,并在病中写完了自传。她在自传中写到“被捕中组织上对自己那样关心,应尽毕生之力以报党。”她看到整风后同志们都像猛虎一样工作,而自己却躺在病床上,心里感到非常痛苦。
  经医生诊断,贾庭修得的是严重的心脏病。当时,组织决定全力医治她的病,但她想到的却是党在战争环境中经济上的困难,应为党节约每一个铜板,以便多造子弹消灭敌人。在她病情危重时,仍坚持少花钱,不吃贵重药,不打针,就连药棉用过后也让护士保存起来,以备下次再用。她这种公而忘私的革命品格深深打动了周围人的心。
  丈夫在病床前问她:“怕死不怕死?”她说:“人还能不怕死吗?不过我死是不甘心的,因为还有整风后的抱负没有完成。今病如此,我觉得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她就是这样带着未完成革命抱负的遗憾,带着对党对人民的依恋难舍之情,于1945年11月11日下午2时40分辞世,时年33岁。
  (冀南烈士陵园)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