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邢台市> 平乡人物

尹文英

[中国科学院院士]

尹文英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尹文英
  尹文英(1922年10月18日—),女。出生于河北平乡。昆虫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尹文英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后,任中央研究院动物所助理员,1950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63—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此后,内部整合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科学研究中心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尹文英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由于淡水养鱼业的迫切需要,尹文英开始从事鱼类寄生虫和鱼病防治的研究。由于池塘养殖鱼类——青、草、鲢、鳙是我国特有鱼种,国外并无可借鉴的参考资料,只有白手起家、从头开始。1953年,尹文英等在浙江菱湖养鱼区设立鱼病工作站,开展鱼病病原调查、防治试验和门诊,根据群众养鱼经验并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防病养鱼措施,向全国推广,并形成由水产部门制定的淡水养鱼操作规范的主要内容。他们对十几种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找出了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和措施,在全国推广使用,基本上控制了淡水养鱼业中鱼病严重危害的现象;同时,在工作中积累病理学和其他基础研究数据和资料,为建立我国鱼病学奠定了基础。因成绩显著,他们获得了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科研奖。
  1963年尹文英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工作。在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了我国以前尚未有记载的原尾虫,此后,她对我国原尾虫的分类、区系、形态、生态、生物地理、胚后发育和比较精子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制定了新的分类体系,得到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好评。这是我国动物系统分类学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也为我国原尾虫研究走在世界前沿做出了卓越贡献。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采集调查和种类记述。由于原尾虫身体微细(长05—20mm),又生活在土壤中,给采集调查带来很多困难。尹文英及其研究组克服种种困难,跋山涉水,走遍各种土壤类型地区,在我国各省区的近千个小区进行采集调查。截至2009年,记述了197种,其中包括173个新种、19个新属和4个新科,约占世界已知种(748种)的四分之一。1965年,她发现了形态独特的红华蚖,并据此建立了一个新科——华蚖科。这一发现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认为是自意大利Silvestri1907年首次发现原尾虫以来的一件大事,是原尾虫研究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并且将华蚖科载入1987年英国出版的《伊姆氏昆虫学教程》第10次修订本中,同时赞誉尹文英为当代原尾虫学家的四大权威之一。继华蚖之后,尹文英又陆续发现了旭蚖、沪蚖、中国蚖、多腺蚖、异蚖、丽蚖等十几个新属,不但为原尾目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找到新的证据;而且总结了它们的特征,这些特征在经典的分类系统中也难以包容。
  2提出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多年来,著名的原尾虫专家们一向认为有气管系统的古蚖是原尾目中最原始的类群,理由是:①气管系统是祖征,在演化过程中渐渐消失;②原尾虫是由多足类动物演化而来,腹足的节数和毛数越多,就越是原始类型。尹文英在研究有气管系统的古蚖和华蚖的胚后发育时,发现它们的前幼虫期是没有气管系统的,蜕一次皮发育成第Ⅰ幼虫时,才出现气管系统。证明古蚖和华蚖是从无气管系统的祖种演化而来。以后,她又对原尾目8个科、16个属的21种不同原尾虫进行了比较精子学研究,发现无气管系统的蚖科种类的精子为螺旋体状,有顶体和鞭毛;而古蚖和华蚖的精子则是既无顶体又缺鞭毛的盘形和球形。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古蚖和华蚖不是原始的,而是高度特化的类群。由此,尹文英于1983年提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原尾虫系统发生新见解,认为无气管系统的蚖亚目种类是较原始的,而有气管系统的古蚖和华蚖则是较为特化的类群。目前已被国际上有关学者普遍接受。
  3原尾虫新的分类系统的建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原尾虫学家们都以丹麦Tuxen1964年所建立的经典分类系统为准,该系统包括3科、16属、208种。1983年尹文英根据上述的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将当时世界上已知属、种重新分群,建立了与Tuxen完全不同的分类体系,包括2亚目、8科和17亚科的新系统,但是由于我国华蚖科的发现,它的分类地位又成为新的讨论焦点。
  4华蚖分类地位比较精子学研究。自华蚖科建立以后,由于它形态独特,且具有气管系统,对于它的分类地位是接近古蚖还是接近始蚖,争论不下。欧洲的学者们主张应隶属于始蚖类,而亚洲的学者们则主张归属于古蚖亚目。
  1979年尹文英访问哥本哈根时,就此曾与著名昆虫学家Tuxen交换意见,遗憾的是并未能取得一致见解。但双方都认识到只有找出新证据,才能进一步确定华蚖的分类地位。为此,自1981年开始尹文英等与意大利的Dallai教授合作,开展了原尾虫精子的系统研究。通过10年努力,先后对8科、16属的20种原尾虫的精子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精子无论从外形上,还是结构上都极富多样性,主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具鞭毛和顶体的长形精子,其演化趋势是顶体构造渐趋复杂,轴丝边围双微管的数目渐趋增多;另一类精子是既无鞭毛又缺顶体的球形、扁圆形精子,其演化趋势是形状逐渐短缩、结构逐渐简化。这一结果为原尾虫的系统发生和相互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了解到原尾虫的精子结构和昆虫的类型完全不同。因此,她思想上产生了“原尾虫是不是昆虫”的疑问。为了解决华蚖分类地位的争论,尹文英首先对华蚖和古蚖的精子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华蚖的精子和古蚖的精子都是无鞭毛、缺顶体的高度特化了的精子,这和始蚖科的有鞭毛、具顶体的较原始的精子很不相同。这些结果,促使Tuxen转变将华蚖归入始蚖科的主张。在完成原尾虫比较精子学研究的基础上,1996年在第20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尹文英提出了3目10科更完整的分类系统,现已被各国同行专家所采用,成为原尾虫分类学研究的里程碑。
  由于在原尾虫系统分类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杰出成就,1986年,尹文英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动物学和昆虫学教科书中,原尾虫的分类地位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原尾目,也就是说,原尾虫是一类无翅昆虫,这是动物学和昆虫学的一个“常识”。“坚持真理,不盲从权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工作准则再一次让尹文英站在六足动物系统发生的高度对这一“常识”进行了认真深刻的思考。尹文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原尾虫的形态特征不仅与有翅昆虫差别很大,也与同属于无翅亚纲的其他两个目(弹尾目、双尾目)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进行原尾虫比较精子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原尾虫的精子结构和昆虫的精子类型完全不同,这让尹文英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疑问:原尾虫真的是昆虫吗?
  疑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极大关注。要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早先做过的工作已显得说服力不足。于是,根据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尹文英又把目光投向了分子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期望借助现代生物学的方法,搞清楚节肢动物各大类群的起源和系统发生等问题,同时也为原尾虫寻找到最符合演化规律的分类地位。
  尹文英指导研究生,借用线粒体DNAcytbCOII,12SrDNA和核糖体18SrDNA全序列和28SrDNA部分序列等分析方法和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先后对跳虫、原尾虫、双尾虫和有翅昆虫四大类群的系统关系,以及六足动物的分类地位等进行了研究。除了把原尾纲、弹尾纲和双尾纲,与昆虫纲并行列入六足总纲外,从初步研究内容和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个新的观点:11999年首次在全世界发表原尾虫分子分析数据的论文。2对分属于4个类群的45个代表种以及外群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认为弹尾纲、原尾纲、双尾纲和昆虫纲各自都是单系群,不支持双尾纲分为康和铗两个类群的主张。3原尾纲与双尾纲优先聚为一支,而弹尾纲和它们的关系不稳定、分类地位尚不明确。4从比较形态学和分子测序分析结果,不支持弹尾纲与原尾纲共同组成缺尾纲(IllipuraBrner,1910),建议取消这一分类阶元。5从弹尾纲的起源、演化和各项分析结果,对于近来把甲壳动物与六足动物共同组成一个“泛甲壳动物Pancrustacea”的主张是否正确,目前尚难以得出结论。不过,单从六足动物是陆生起源,而甲壳动物是水生起源就很难将这两大类群合成一个大类,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此外,从全世界已知原尾虫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是原尾虫种类最丰富的地区,特别是西南的云、贵、川,种类多样性尤为突出。因此,尹文英对我国各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开展了原尾虫的生物地理学研究,使用Hennig86系统发生计算机分析程序和Page氏1993的Component生物地理支序分析程序,对原尾虫各类群的系统关系、特征演化和扩散途径等进行分析讨论,并且对各类群分布的类型和地区关系、分衍替代事件的发生等也做出了分析与假说。这项工作使我国原尾虫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迅速赶上国际先进的步伐。
  鉴于土壤是陆生生物的载体,也是人类生存与生活所需的物质源泉,欧美学者一百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一样,是活化土壤物质循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土壤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交战双方急需增产食品,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与改良土壤有关的土壤动物学研究上,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土壤动物学研究仍是很薄弱的学科。上海昆虫研究所先后开展了白蚁、原尾虫、螨、弹尾目和双尾目的研究,为开展土壤动物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1982年,尹文英联合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有关学者在上海举行了一次土壤动物学术交流会,邀请全国10个省市参加,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1987年,由尹文英牵头,协同6个单位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亚热带森林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在森林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在天目山、衡山和岳麓山等地定点、定量、定期进行土壤动物的调查研究。他们从近10000个土壤样品中,收集到30万号标本。由于标本涉及8个动物门、20个纲、71个目的600多种动物,尹文英聘请国内外专家共同鉴定,并于1992年主编出版了《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土壤动物的专著。
  1993年,为了继续深入开展土壤动物学的研究,尹文英又广泛联系国内外有关专家,申请到“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动物的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选择高寒草原区、温带林区、暖温带林区、中热带雨林区和北热带滇南河谷区等5个典型地带,同步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此外,在温带(长白山)、亚热带(杭州)和热带(海南)同时进行土壤动物生态学方面的试验研究;并在我国中部进行重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及对策等的调查研究。此项目的完成为《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和《中国土壤动物》两本专著的出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对我国土壤动物学的建立和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尹文英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在多次国内和国际合作项目中,都能与合作者团结和睦、愉快相处,出色地完成任务。她平时重视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1990年,她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此外,她还多次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迄今为止,尹文英已发表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近200篇(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科院优秀科研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90年获得政府第一批特殊津贴。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