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滨州市> 博兴人物

孙炎

[三国][三国时期的经学家、训诂学家]

孙炎为[三国][三国时期的经学家、训诂学家]

  孙炎,字叔然,三国魏青州乐安人,生卒年月不详。孙炎一生治学而不仕,是魏晋之际名闻一时的经学大儒。
  据唐殷践猷撰写的《乐安孙氏七迁碑记》所载,孙炎为春秋时期兵学思想家孙武和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的后裔。《碑记》载:“(孙)武生明,食采于富春。明子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后为齐王师。与魏将庞涓战于马陵,杀涓,虏太子申,随率子孙居齐之乐安。”又载:“(孙)旃,二子:炎、历。炎,字叔然,魏秘书监不就,时称东州大儒。东州者,乐安之雅号也。”由此可知,“马陵之战”后,孙膑率子孙回到了祖上的食采地齐国乐安定居下来,至魏晋之际,其孙氏家族已发展成为青州乐安郡的名门大姓。
  孙炎从学于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性格执着而治学痴迷。为成就学术,他拒绝朝廷征召他做秘书监的仕途之路。为维护“郑学”的尊严,他不怕得罪当时与郑玄有学术之争的经学名家王肃,不遗余力地传承和维护“郑学”要义。孙炎一生著述甚丰,研究遍及儒家学说的各种经典,诸如诗、书、礼、易、春秋三传、尔雅等。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有关于孙炎的记述:“时乐安孙叔然,授学郑玄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叔然驳而释之。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转》、《国语》、《尔雅》诸注,又著书十余篇……历注经传,颇传于世。” 孙炎学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尔雅音义》,《隋书·经籍志》中有“《尔雅音义》八卷,孙炎撰”的记载。孙炎在《尔雅音义》中所表现出的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研究功力,受到世人的赞佩。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书名的含义为:尔,近也;雅,正也。合起来是“近于正也”之义。就是说,这是一部以雅言(正言)解释方言,以今语解释古语的专书。关于《尔雅》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郭璞认为始作于周公,张揖认为是周公所作而后人有所增益,欧阳修则说是汉儒所作。实际上,《尔雅》非一人一时之作,应该是战国时已具雏形,后来经秦汉之间的学者递相增补而成。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为三卷二十篇,其后的传世本为十九篇。全书汇集了古代常用的2000多个词语,是读通古代经典的钥匙。《尔雅》作为语言学与经学史上的名著,历来有经学与训诂学家为其作注。如三国魏孙炎有《尔雅音义》,晋代郭璞有《尔雅注》,宋代邢爵有《尔雅注疏》等。
  孙炎《尔雅音义》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与经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是《尔雅》的较早注本,而更重要的是他在注释词义的同时,还注意了对词语的注音问题。
  孙炎《尔雅音义》对汉字注音采用的是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方法,叫切音法,或叫反切法。这是一种据说是始于东汉时期的注音方法,是随着佛经传入中国后,学者借鉴梵文拼音方法而创制的。反切法的基本方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拼读出另一汉字的读音来,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含调)”。反切法创制之前,古人给生僻字注音的方法是“读若法”或“直音法”等,从准确性来说是稍差一些。自从反切法诞生以来,就迅速传播开来,一至沿用到清末民初“注音字母”的出现,成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最传统的注音方法。
  关于反切法的创始人是谁,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齐颜之推和唐代陆德明认为是孙炎。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曰:“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清代学者顾炎武、章炳麟等则认为,反切法应产生于汉以前或曹魏之前。如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中说:“按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事实上,孙炎以前确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时已有“惴,音章瑞反”等注音了。根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制了反切法来给汉字注音。综合上述说法,我们认为,虽然反切注音不一定是孙炎个人创制。但他在整理和使用反切法方面应该是当时的先行者,他的《尔雅音义》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
  孙炎不仅是魏晋之际的著名经学研究家,而且还是颇受世人尊敬的教育家。他致力于儒家经典文化的传播,教授和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也不乏少数民族人才。如《晋书·载记第一》中曾记载过匈奴人刘宣师从孙炎研修儒家经学的事:刘宣,字士则。朴钝少言,好学修洁。师事乐安孙炎,沉精积思,不舍昼夜。好《毛诗》、《左氏传》。炎每叹曰:“宣若遇汉武,当逾于金日磾也。” 刘宣本是匈奴族冒顿的后裔,因汉高祖曾以宗女为公主妻冒顿并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刘宣与当时的许多匈奴子弟一样,都十分向往汉族文化,所以拜著名学者孙炎为师,成为孙氏门下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孙炎十分器重刘宣的才华和志向,将其比为汉武帝时期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金日磾。公元4世纪初,刘宣成为刘渊反晋建汉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后来又成了十六国时期汉化的匈奴国家“汉国”的丞相。
  从《晋书》关于刘宣事迹的记载可以看出,孙炎也曾为汉匈文化的融合做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