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嘉兴人物

胡光炜

[公元1888年-1962年]

胡光炜为[公元1888年-1962年]

  胡光炜(1888年~1962年),浙江嘉兴人。字小石,号倩尹、夏庐,晚号沙公、子夏等。室名愿夏庐。国学大师。金陵书法四老之一。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胡光炜之父胡赢,字季石;母漆刁氏。六七岁时,父亲去南京为官,兼业医,全家迁往南京。8岁时父亲逝世,家道中落,靠母亲织锦为生。青年时代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农博科求学,并师事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李梅庵和沈曾植、陈三立。清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后,数十年中一直致力于高等学校教学,先后在北京女高师、武昌高师、西北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白沙女师、云南大学等校任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愤恨国民党政府误国,常表示不满,为当局所忌。在昆明期间,从友人处借马列主义书籍,阅读称善,被国民党特务搜去,名列“黑名单”。1949年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强迫大学南迁,胡光炜挺身而出,率学生护校。1949年4月1日,亲率学生到--,国民党军队开 打死两名学生,胡光炜挺身而出,保护-的同学,几遭毒手。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曾任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南京博物院顾问,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江苏省文联书法印章委员会主席等。
  
  著作
  胡光炜一生著作等身。早年所著《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取“一代有一代之胜”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演变,颇具卓识,后来的文学史家冯沅君、陆侃如、刘大杰的著述均受其启发。对楚辞之学,综合旧闻,择善而从,独创新说。著有《远游疏记》、《楚辞郭注义证》、《楚辞释名》、《离骚文例》、《屈原与古神话》、《楚辞札记》(未定稿)、《甲骨文例》 、《读契札记》、《金文释例》、《齐楚古金表》、《声统表》、《广韵正续》、《说文部首疏证》、《江津方言志》等。书法著作,体系完备,论点精辟,除《书艺略论》外,尚有《中国书学史》未能完稿而卒。此外,论文、札记尚多。小石逝世后,南京大学曾组织遗著整理委员会。不久后,因“文革”开始,遗稿墨迹受到很大损失,《中国书学史》(未完稿)下落不明,零散遗稿丧佚殆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理委员会恢复工作,已整理出版的有《胡小石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收论文14篇,内容包括古代神话、楚辞、杜诗、文学史、书法、古器物考订等。诗词存稿原分6卷,为《磐石集》、《硖林》、《无同沙语》、《蜩楼草》、《东风堂》、《夏庐长短集》,只搜集到250余首,不及原存之半,已集为 《顾夏庐诗词钞》 印入论文集。《论文集》二集在中。
  
  主要成就
  胡光炜学术研究的领域广阔,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楚辞、诗歌、词曲、小说无所不通,重点成就在语言文字学、古典文学、书法理论等方面。对古文字学的研究突破了古人以“六书”说为准则的成就,通过古代器物的大量考察研究,论述了自殷代到战国古文字变化的规律,断定《说文》所引古文是战国时的文字。对古文字音韵的研究有独到的成就,突破传统的方法,贯穿“以声求义”的原则,探究古代语音变化的规律。对甲骨文字的注释有所发现,对甲骨文语法的研究有先导之功。对我国的书法理论也作出了贡献,早年获教于李梅庵、沈曾植、吴昌硕,研究书学史形成体系,在昆明西南联大开“书学史”课,一些名教授都来听课。晚年见解更加精纯,作《书艺略论》,对书法艺术的源流演变和书法创作的艺术规律,都综合探讨和详细剖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胡光炜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学,教授却以古典文学为主;早年就开设中国文学史课,阐述我国历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颇多创见。讲过历代作家作品专题课,对楚辞、杜诗的研究特别见长。作为一硕学通儒,小石治学严谨,条理细察,继承清代乾嘉学者研究方法,讲究实证。如对楚辞中一些名物训诂的新解,都是经过调查求证得来的。又曾在四川江津县详细调查方言,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数十年来,胡光炜通过大量古代器物铭刻和花纹的实物研究,对古文字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胡光炜精书法,所作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隶书严正而有变化,刚劲0墨味;篆书则擅长方笔金文,书风雄强、峻刻;草书结体学大王,布白学王铎;真书早年宗龙门笔法,晚年从萧儋、萧秀诸刻上溯大王,精劲内撅;行书取笔于倪鸿宝,化险峻为凝链,在刚劲流利0墨味,继承了李瑞清涩笔顿挫的风格,并创造性地用涩笔写今草和狂草,富有特色。 相关院校:

南京大学

同年(公元188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