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潼关人物

杨伟

[公元1904年-1965年]

杨伟为[公元1904年-1965年]

  杨伟(1904—1965),字幼民,小字毓清,本县高桥乡北营村人,其父铭新,母韩氏,先世籍弘农华阴,为汉太尉杨震之后。元初迁居水峪口,再迁至北营村。世居乡里,以农为业,父辈以经商起家,置户于老县城西街。
  杨于民国元年(1912)就读陕西省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五年(1916)保送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次年秋入本科。十四年(1925)毕业后,公费赴美就读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十九年(1930),获硕士、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一年。二十年(1931),回国后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二十二年(1933),在河南省巩县孝义兵工分厂任第一工厂主任。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华,兵工分厂迁至四川泸州,更名军政部兵工署二十三兵工厂,任技术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愿留国民党军工厂,于三十五年(1946)一月到河南救济分署任储运组主任兼汽车管理处长。三十七年(1948)任上海私营新业制酸厂厂长。上海解放时,杨拒绝逃台,亲自驾车送军管会代表进驻渔业管理处办理移交,留厂任顾问。1950年。周恩来总理函请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邀去东北参观,遂于四月被任用为抚顺石油一厂主任工程师。1953—1961年,任东北石油管理局抚顺石油研究所所长。1962—1965年,任石油一厂兼石油二厂副总工程师。1957,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抚顺市民盟副主任委员、抚顺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抚顺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抚顺市政协第四届常务委员。1960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身患癌症。1966年6月7日谢世。杨伟去世后,《抚顺日报》第一版发表讣告,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平杰三、抚顺市委书记沈越、市长林洁等组成治丧委员会,举行公祭。周总理、平杰三及石油工业部、中共辽宁省委-部长章岩、辽宁省政协、石油工业厅、抚顺市人民委员会、市委-部、市妇联、团市委、市工会、市科协及石油一厂、二厂、三厂、研究所等39个单位送了花圈,参加公祭的千余人。大会挽联书:献身石油工业,努力服务人民,热爱祖国;壮岁刻意深专,晚年与时俱进,可慰平生。
  杨伟在北京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反对北洋政府-行径,被捕入狱,后经各方营救获释。在国民党兵工厂工作时,以“只搞技术,不问政治”,为由,多次拒绝加入国民党。
  杨伟学有专长,精通业务,在化学研究上颇有造诣,且重视人才培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加速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任石油研究所长时艰苦创业,经他多方努力,把一个只有借用的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简陋研究所,建成一座具有6000平方米科研大楼、图书馆、修配场,并与住宅相配套,而且人员也由68人增加到600多人的现代人造石油科研单位。他重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解决生产的技术关键问题。重点开展页岩干馏的研究试验工作。使石油一厂、二厂的页岩汽油增产很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杨伟是硫酸工业专家。在关国毕业后,就从事硫酸生产工作。解放后,应聘到石油一厂,致力于硫酸工业的发展。这个厂有日本侵略军留下的两套装置。原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吨。实用结果最高3.6万吨。日军撤离时,图纸被烧毁:设备被破坏。他组织老工人、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到外地学习,改进部分不合理的工艺流程。1953年全部投产。达到年产5万多吨的最高设计水平。由于他精心组织和指导。磷酸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使硫酸车间在1959、1960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
  抚顺石油研究所和石油一厂、二厂的干部、工人一一致称赞:“杨总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却能虚心接受党的领导,和群众打成一片。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发展我国的石油事业鞠躬尽瘁。”在外出参观时,他和工人乘坐一辆卡车,在一个浴池洗澡。就在他身患绝症住院期间。还参加二厂硫酸设备污染问题的讨论。经他透彻的分析,改进装置,成为全国唯一的沸腾炉酸洗流程的典型硫酸装置。做到既不化钱迁移厂外、又符合了环境保护要求。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