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人物

戚应源

[公元1912年-1934年,革命烈士]

戚应源为[公元1912年-1934年,革命烈士]

  戚应源,1912年冬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白土乡。他3岁那年父亲病故,由母亲康氏拖着一家大小苦苦度日。尽管日子艰难,当他和哥哥戚应生、妹妹戚应雪都长到就学的年龄时,康氏还是咬着牙卖田当地将他们送进附近的小学读书。戚应源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学习十分刻苦,高小毕业后考入阆中县立中学。这时,家中田产当尽,母亲再也无力送他继续深造了,而戚家族人眼见戚应源聪慧好学,成绩出类拔萃,认为他将是戚家今后大有作为的人才,都奢望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都自愿凑钱,予以资助,供他上学。
  戚应源到了县城继续就读后,在县中教师廖敬六进步思想的熏陶下,一面发愤读书,一面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很快成了学校的活跃人物。
  戚应源在学校的进步表现,早已引起联中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视,特安排与戚应源是同乡好友的联中学生、共产党员杨林书对他进行培养。1929年腊梅盛开的时节,戚应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戚应源考入保九属联立中学(联中)高中部。这里是阆中地下党组织的摇篮,也是新旧力量斗争激烈的地方。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戚应源积极参加反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当时,学校有个训育员姓唐,此人是国家主义派的忠实信徒,深得校长(也是国家主义派)的赏识,不久便兼任历史教员。学生对他既讨厌又鄙视,背后都叫他“唐包子”。
  一天下午自习课,“唐包子”看了墙壁上的《蜜蜂》壁报里署名“本立”写的一篇《论中国之命运》的文章后,指着壁头大嚷道︰“这是赤化宣传,违背国家利益。哪个叫本立?”
  “本立就是我”。戚应源站起来大声回答道。
  “唐包子”一看,是个穿着朴素的学生,就嘲弄道︰“你本该立国家利益至上嘛,怎么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戚应源平静地说︰“请问唐先生,我所提出当今中国的问题,是不是事实?这个国家为什么被列强瓜分,军阀割据?文章到底乱在哪里?糟在何处?”
  “这个……”“唐包子”支吾一阵后,不敢正面问答,只好说道︰“国家的命运如何,用不着你来管,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说到这里,他忙叫戚应源坐下,企图终止这场辩论。戚应源继续说道︰“唐先生,你张口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天却又一反常态,这自相矛盾的话如何解释呢?试问︰若国之不存,我们又如何效忠?而今的国家千疮百孔,外受列强欺凌,内部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能不管吗?”
  一阵阵掌声,在教室内外响起。原来,他在开讲之后,许多同学已经寻声而来,围在外面静静地听着。
  “好,戚应源,讲下去!”有不少人为他鼓气。
  “唐包子”无言以对败下阵来。
  这消息很快在全校传开。联中学生又乘胜掀起了以“驱唐”为主要目标的“择师运动”。
  “唐包子”走到哪里,那里就出现“卡先生好”(唐把卞字读成卡)、“别字先生来了”的起哄嘲笑声,使“唐包子”狼狈不堪。戚应源、王野晴等同学还在班级墙报上公开贴出“我们不要别字先生上课”的标语。校长没有办法,只好忍痛辞退了“唐包子”。在这次择师斗争中,全校共有四名国家主义派的教师先后被赶出学校。
  1931年6月,学校放了暑假,戚应源返回了家乡,因他质问本家族长“戚二老爷”拷打穷人,失去了上学读书、继续深造的机会。戚应源并不因此屈服,毅然辍学在家从事农耕。
  不久,党组织派戚应源到阆中砖瓦厂去和吕子谦一道工作。在吕子谦的活动下,戚应源当上了厂里的庶务(伙食管理员)。
  为了更好地联系和发动群众,戚应源除想方设法办好工人的伙食外,还在青瓦工吴尚德的帮助下,利用空余时间,虚心学习,很快掌握了做砖瓦和烧窑的手艺。在共同劳动中,他和吴尚德(现名吴瑞林,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海军副司令员)等一批青年工人交上了朋友,工作局面打开了。接着,他和吕子谦吸收了吴尚德等人入团,初步掌握了一批骨干力量。
  1931年11月的一天早晨,戚应源、吕子谦、吴尚德三人在阆中码头附近江面上的一支木船上,听取了中共南充中心县委于岱生关于省委把工作向农村发展、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指示,并接受了赴通江、南江、巴中开展工作的任务。不久,他们便到了通江县城。
  吴尚德找到曾和他在一起学过手艺,已在保安队当司号长的王顺成帮助找活干,被介绍到属保安队管辖的伐木场。按规矩,进场干活先要干拉纤这个差事,据说,过去有不少人因吃不了这个苦而半途离去。
  冬天的小通河上,大小船只上上下下,显得格外忙碌。沿河两岸的河滩上,一行行单衣赤足的船工拉着长长的纤绳,攀着乱石吃力地爬动着。戚应源和吕子谦、吴尚德他们满头是汗,艰难地拉着一只木船,向通江县二道沟的伐木场驶去。
  他们终于进了伐木场。
  在王顺成的熟人,一个叫李班长的帮助下,戚应源、吴尚德干上一些轻活。不久吕子谦当上了伐林场的师爷。
  两个月后,戚应源和吴尚德又通过李班长到了涪阳坝银耳场。由于戚应源善于接近群众,不久,当上庶务,不仅伙食管得好,且又按期公布账目,很受工人拥戴,他们即秘密建立起银耳场团支部。
  1932年秋,巴中地下党组织派戚应源到南江县,与在银耳场发展的党员汤世富一道,在大河区一带做瓦烧砖,秘密开展活动。
  一天下午,戚应源“师徒”正在做瓦,这家老板突然来到工地把干了的泥瓦坯往屋里搬运说︰“戚师傅,这窑瓦我烧不起了!”
  “怎么,嫌我的手艺孬?”戚应源感到诧异。
  “这是哪里话哟,谁不知道戚师傅手艺好”。老板慌忙解释道。
  “你有两百多亩田地,又是甲长,还烧不起一窑瓦,不成了笑话吗?”戚应源故意激怒他。
  老板哭丧着脸说︰“今天我赶大河场,看到县上来的催款员把那些缴不清征银和军款的人,吊起来打得好惨罗!他们说︰县长有令,杀人可恕,欠款难容,赶场的人吓得都跑光了。唉!我这一家一年的捐款就要缴两千元,加上军款五百元,咋个缴得清嘛?不缴吗,挨打不说还要杀头,你说,我这砖瓦哪个烧得起哟!”
  “你们这一甲,有几户缴清了?”汤世富问道。
  “别说这甲,就是我们这一保也没有哪户缴得清。”
  “这样看来,你们全保一个个都要挨打啊。”戚应源微笑着说道。
  老板手中掰着砖瓦坯摇着头,喃喃地说︰“都跑不脱……”
  戚应源看到这位大甲长此时六神无主,狼狈不堪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就启发他说︰“催款员一到,你就把全甲人喊拢来,反正都缴不起,他打得过来吗?如果你把全保的人聚在一起,他就更不敢打人了。”
  “那我就成了聚众造反抗税不缴了……”老板摸着光头,惊恐地望着戚应源。
  “你们一不拿棍棒,二不拿刀枪,造反从何说起?不然,你就等挨打,杀头罢!”戚应源不再理睬他,继续做瓦。
  停了一会儿,老板走到戚应源身旁,讨好说︰“你莫忙做,请你给我出个好主意,到底怎么联络人嘛!”说着拿下戚应源手中的工具。
  “你们当甲长、保长的都缴不清,穷人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你出面去给各个甲长和保长说清楚,大家一定同意。到时候,上面催款人一来,派人一联络,全保的人不都聚拢了吗?这叫法不罚众。”老板一听,兴奋地嚷道︰“要得,我去联络。”
  一天下午,老板兴冲冲的对戚应源说︰“你出这个主意真灵验,今天催款员到第八甲,全甲的人把他几个围住。一会儿,九甲、十甲的人也涌来了。大家都喊︰'款实在交不起,要打请便,要命只有一条'。围了半天,这伙人饭也不吃就回去了。”
  戚应源笑了一笑说︰“别处早就用这个办法了,不过,把人联络得越多,就越灵验。”
  保甲联合抗捐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河乡,人们都跟着效仿起来。不久,大河区全境的百姓都行动起来了。面对联合抗捐的群众,大河区区长郑栋之束手无策。怎么是好?情急之下,就干脆托病回家去了。
  1932年9月23日,大河区一带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抗捐斗争,六七千农民涌向南江县城。戚应源与当地乡民同一身装扮,投身抗捐队伍,领头高呼︰“要闹款,联络干;杀不尽,打不完。”“湖南湖北闹共产,万贯家财一夕丢!”抗捐群众随声呼应,声震四野,如卷地而来的洪流……
  从此,“戚瓦匠”的名声就渐渐传开了。
  1932年12月25日拂晓,黑暗依旧笼罩着通江县城。县城四门紧闭,一队巡逻兵不时在城墙上走来走去,间或传来哨兵两声吼叫。此刻,隐蔽在北门城楼保安队里的戚应源、吕子谦,一夜未曾合眼,熬得发红的眼楮死死盯着对面的庙子梁山垭。慢慢地天空出现鱼肚白,山梁上突然出现一面红旗,这是约定的信号!他们立即摇晃着白旗,打开城门,让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吴尚德带领的红军第十二师先遣队涌进城来。北门一开,红军势如破竹,不到一小时,将来敌两个营和保安队的大部歼灭。
  通江解放了!戚应源、吕子谦、吴尚德当即参加了红军。
  1933年秋天,戚应源受川陕省委指派,到阆中县的老观场担任边区委员会书记,联系阆中、苍溪、南部三县白区地下党进行工作。由于他对阆中、南部、花溪三县地下党组织的情况熟悉,很快就恢复和建立起秘密交通网,源源不断地向白区送去宣传品,又向苏区送来必需品,转移大批地下党员安全到达苏区,把敌情动态不断送到红军总部。赤白两区党的联系加强了,白区内抗捐、抗粮、抗丁和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很快蓬蓬勃勃开展起来。
  1993年10月27日,红军攻克绥定(达县),缴获了军阀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总部决定将工厂和战利品,全部运到通江苦草坝。戚应源受命负责运输队的组织工作。
  兵工厂有各种机器一百多台。拆卸后,有的机件重达900余斤,还有造币厂、铅印厂、被服厂的各种机器,0弹药、布匹衣物、盐巴、铜元、硫酸、硝酸……堆积如山的原米和军需品,总共有数百万斤。从达县到苦草坝340余里的山路,途中还有四座大山横阻,山高坡陡,沟壑交错,此时又正值秋雨季节,行路十分艰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完全靠人力把那么多东西搬到通江,谈何容易!
  在长长的运输线上,戚应源和运输队长张克求等人带领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身先士卒,哪里有困难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由于运输任务的繁重和时间的紧迫,队伍不断扩大,每天一万多人上路,各个招待站供应物资十分紧缺。戚应源和其他负责人宁肯有时一天一顿饭,蹲屋檐,睡露天,也千方百计先解决队员们的食宿问题。不到两个月,就全部运完所有的战利品。
  眼看根据地一天天扩大,敌人开始对根据地进行六路围攻。红军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主动收缩阵地。戚应源被安排到川陕省委秘书处工作。在秘书长吴永康的领导下,他参加起草了《目前政治形势》《土地革命》等文件和宣传提纲。吴永康审阅后,很赏识戚应源的才能,遇事总喜欢先听听他的意见,两人很快成了至交。
  戚应源深感组织的信任,竭尽全力勤奋工作。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很快就被委以副秘书长的职务。
  1934年,在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中,曾一度出现“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征收中农土地和粮食”的现象。对于这种违背省苏维埃政府布告的“左”倾做法,川陕省委立即召开了扩大会议,要各地进行纠正。还强调了“反对侵犯中农利益”、“中农土地不够要补给他。”戚应源按照省委集体讨论意见,起草了《平分土地须知》的文件,讨论后便印发到各地。张国焘看后,咬牙切齿地骂道︰“混帐!地主要消灭,富农是一棵韭菜嘛!这简直是在帮这些坏蛋说话。给我查一查,是谁搞的?”
  就因这件事,戚应源的名字,便被张国焘划入另册。
  戚应源被秘密杀害后,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人们无法知道他安息的地方,更未建立墓碑,只有默默地悼念。而戚应源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却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消失的丰碑。1957年,阆中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来源:中华英烈网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潘幼卿 (1912~1935) 革命烈士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
陶鸿勋 (1912~1939) 革命烈士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
德格·格桑旺堆 (1912~1984) 开国大校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
阙龙胜 (1912~1997) 开国大校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
蒲运明 (1912~1973) 开国大校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
+ 更多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4年)去世的名人:
彭龙伯 (1904~1934) 革命烈士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
彭莘耕 (1910~1934) 革命烈士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
谌光重 (1904~1934) 革命烈士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沉干城 (1898~1934) 革命烈士 上海市浦东
梅宏华 (1908~1934) 革命烈士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庹万鹏 (1901~1934) 革命烈士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
+ 更多公元193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