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黄冈市> 红安人物

陈伯稚

陈伯稚为

  陈伯稚,1914年3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桃花区黄土坡(现属城关)乡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里。在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8岁那年,他入私塾,两年后又到县立高小上学。由于他刻苦攻读,品学兼优,成为乡里的“三才子”之一。但因家境贫寒,陈伯稚高小毕业后就到县城里一家商行当了学徒。
  1929年,陈伯稚全家由国民党统治区搬到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在黄安县高桥区王新绿村落户。当时,高桥区的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群众斗争如火如荼。陈伯稚在革命烈火的熏陶下,阶级觉悟大为提高,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群众武装组织农民赤卫队,成为一名旗手。每当赤卫队出操、训练或集体执行任务,陈伯稚总是高擎红旗,迈着坚定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走在队伍的前头。
  鄂豫皖边界的革命斗争迅速扩大,高桥区成立红色补充军独立营,营长由区委书记李先念兼任,陈伯稚被编在第一连任班长。1930年秋,红一军、红十五军和地方武装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当敌人撤退时候,高桥区独立营奉命追击。陈伯稚和战友们一起,由四马山东面追过沙河,一直追到桃花附近,俘虏近百名敌人,缴获700多支枪。战斗结束后,区委决定把各连缴获的武器集中起来,重点配备第一连,陈伯稚领到一支“汉阳造”,心里十分高兴。那时,部队几乎天天打仗,陈伯稚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英勇杀敌。
  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县七里坪,红军与群众一起隆重-,热烈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庆祝中国革命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同时宣告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不久,红四方面军发动了著名的黄安战役。当时,陈伯稚在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任连长,带领全连在桃花北面的五云山构筑工事,担负打敌援兵的任务。他和战士们一起顶风雪,战严寒,坚守阵地。增援之敌为了解救被围困在黄安城内的赵冠英部,多次向五云山的红军阵地猛烈攻击。陈伯稚指挥全连以“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决心,与敌人激战四天,打得敌人尸横遍野,狼狈逃窜。
  黄安战役,经过43天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歼敌1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大长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志气。《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响彻大别山区。
  1932年初,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成立学兵连,陈伯稚调任该连指导员。学兵连的战士大多是扩红时招收的红小鬼,他们没有枪,每人一把大刀。陈伯稚组织他们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还要随时准备执行战斗任务。后来,学兵连编入师直特务营,陈伯稚任营政治委员。不久,红三十一团扩编为红十一师,陈伯稚任该师第三十二团政治委员。
  当时,由于部队变动大,又有大批新战士补入,亟须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和无产阶级觉悟。陈伯稚组织全团开展了大规模的练兵运动,以四大技术和夜间战斗、山地战斗为重点,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和吃苦耐劳、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在部队中大力开展政治教育,着重解决为什么当红军,怎样当好红军的问题。那时,师、团政治机关人员很少,陈伯稚除给骨干们讲课外,还深入班排,和大家一起讨论,解答战士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休息时给战士教歌、唱歌,活跃部队生活。晚上,他在微弱的灯光下备课,编教材刻蜡版,将教育要点和自己编的新歌、战斗故事等印发部队。
  1933年秋,经四方面军连续发动了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在营渠战役中,陈伯稚率第三十二团由元山场一带向鼎山场之敌实施攻击,配合兄弟部队夹击敌杨森部的第二混成旅。全歼该敌后,又向南围歼敌第一混成旅。当时天降大雨,给部队的行军作战带来极大困难。陈伯稚号召全团官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消灭敌人。行军中,他把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牵马走在战士中间,和战士们有说有笑,亲密无间。徐传新连长高声提议道︰“请政委唱支歌儿好不好?”战士们齐声回答︰“好!”陈伯稚笑着向大家招了招手,便大声唱起来,一连唱了好几支。他唱的歌,有战士们最爱听的《红军一到巴山来》,也有他新编的山歌,如︰“红军好象山顶松,又经雨来又经风,雷打火烧都不怕,能打能杀又能冲”,“一双铁脚板,踏遍大巴山,一天打十仗,瘾还没过完”等,战士们听后连声叫好,部队情绪十分高涨。
  不久,四川军阀刘湘调集20多万兵力,分兵六路围攻川陕边区的红军。在反围攻的战斗中,陈伯稚带领全团抗击敌人。他经常到阵地前沿,深入战士中间,掌握战士的思想情况,进行有力的宣传鼓动工作。指挥部队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打退敌人的轮番攻击。在战斗非常激烈,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部队的士气越打越旺盛,与敌人浴血奋战,反复拼杀,坚守阵地,为最后转入-,夺取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撤离了川陕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长征,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陈伯稚被任命为红九军参谋长。
  不久,陈伯稚调红军大学学习,为红大成立后的第一期学员,红大的学员虽然都是身经百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指挥员,但是他们多是工农子弟,上过学的人很少,学习中的困难比较大。陈伯稚是学员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他除了积极帮助其他学员搞好学习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办墙报《战火》和校刊《红炉》,反映红大的学习生活,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鼓励学员们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克服一切困难,0完成军政文各科的学习任务。
  1936年3月,红大第一期学员毕业,陈伯稚留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工作了一段时间,6月又回到红九军任参谋长,协助孙玉清军长和陈海松政委指挥部队过草地,向甘川边界挺进。红九军为北进第一纵队的右支队,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北上的命令,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过草地,翻雪山,过栈道,跨急流,穿密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甘肃南部岷县附近。
  10月5日,红九军到达通渭县城,奉命就地休整。这时收到电报︰红四军政委王宏坤率先头部队到达会宁县城,已经同红一方面军部队胜利会师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红九军部队中迅速传开,战士们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响遍营地。陈伯稚和孙玉清、陈海松、曾日三等人,在军部驻地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大会师的宣传鼓动工作,在部队造成迎接会师、欢庆会师的热烈气氛。
  陈伯稚来到特务团,亲自向部队宣讲《庆祝一、四方面军大会合宣传大纲》,阐述主力红军会师大西北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要求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会师的各种准备工作,虚心学习老大哥部队的经验和优良作风,加强革命团结,齐心协力消灭敌人,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这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0月下旬,红九军和红五军、红三十军奉命从靖远渡过黄河,组成了红军西路军,从此开始了孤军奋战的悲壮历程。
  红九军渡河后,占领了锁罕堡、打拉牌一线。敌马步芳部第三旅及特务团,民团5000多人向红九军阵地攻击。陈伯稚指挥红二十七师与敌激战七个小时,将敌人击溃。第二天,敌第一旅和第二旅继续来犯,被红二十五师击溃。红九军全线出击,猛追逃敌,缴获敌人大量0弹药及军用物资。徐向前总指挥将这次胜利的消息通报全军。
  转眼到了严冬,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廓,天寒地冻,狂风呼啸而来,天空中沙尘弥漫,灰茫茫一片,看不见远处的景物。红九军刚刚进至干柴洼地区,敌马步青的骑五师两个旅和马步芳第一○○师一个旅,在反动民团的配合下,由东、南、北三面向红九军猛扑过来,军指挥部命令部队就地构筑工事,利用土墙挖好枪眼,阻击来犯的敌人。敌以骑兵和步兵相配合,向红九军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陈伯稚在军长、政委的指挥下,组织部队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顽强抗击,多次打退敌人。敌人重新组织力量,并以三架飞机助战,集中火力猖狂进攻,突破了红九军前沿阵地,大队人马蜂拥而入,情况十分危急。此时此刻,陈伯稚把机关人员和交通队也编成了战斗班排,一齐上阵,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经过一天激战,终于将敌人击溃。
  红九军以第二十七师坚守干柴洼,牵制敌人,以第二十五师进占横梁山,并派一个团前至古浪。第二十五师占领横梁山后,陈伯稚和陈海松率第八十一团向古浪疾进。11月15日拂晓前抵近古浪城,并发起攻击,歼守敌一部,击伤敌团长马华英,残敌弃城向凉州(今武威)逃窜。
  古浪是河西走廊东部的要冲,地势十分险要,又是兰州、西宁、凉州间的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红九军一举攻占古浪城,使马步芳、马步青极为震惊。他们急令前线总指挥马元海率两个团及民和县民团向古浪进攻,同时调动三个旅一个团的兵力前往增援。
  16日拂晓,敌人在炮火掩护下,以步兵、骑兵相配合,向古浪东山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守卫东山的红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集中全部火力痛击敌人。枪声、炮声、手榴弹0声惊天动地,火光,烟雾和飞起的尘土笼罩着山岗。红军指战员个个英勇无比,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派数架飞机进行狂轰滥炸,整个古浪城及附近山上顿时变成一片火海。这时,进攻之敌改变战术,以穿插分割和侧翼迂回的办法配合正面攻击,切断了红二十五师指挥所与各团之间的联系。坚守东山的第七十四团孤军作战,其他部队无法增援,经多次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团指战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东山制高点被敌人占领,对驻守古浪城的红军造成了严重威胁。
  古浪城地势低洼,城墙曾因地震坍塌,不利于防守。敌人集中兵力猛攻城垣,将汽油浇在城门上点燃,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城墙。城墙中临时用砂石加修的部分被敌炮火轰开两处,敌骑兵突入城内,往返冲杀。红九军指战员与敌人展开了巷战,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也投入了激烈的战斗,与敌人肉搏。
  陈伯稚带领着司令部的全体人员与敌人拼杀。子弹打光了,便抡起大刀砍杀敌人,只见他左冲右突,手中的大刀在敌群中挥舞,敌人挨着的死,踫到的伤。渐渐地他的大刀卷了刃,身上也多处受伤,终于倒在血泊中。
  同志们冒着弹雨,把陈伯稚背到一个墙角。只见他伤痕累累,鲜血直流,已经停止了呼吸。他那殷红的鲜血,染红了身边的砖墙,染红了身下的沙石。
  夜幕降临,残暴的敌人暂时退出了古浪城。战士们含着热泪,掩埋了陈伯稚的遗体。陈海松为他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追悼仪式。没有花圈,没有悼词,只有战友们的热泪和誓言,他们为失去自己的好参谋长而悲痛万分。战友们忍痛揩干身上的血迹,擦干悲痛的泪水,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冒着刺骨的寒风,踏上了更加艰难的征程,去迎接新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