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元176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76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李缮 [清][公元1686年-1762年,扬州八怪]

  • 李缮:李缮的绘画艺术代表着清代文人画,特别是扬州画派的风格。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辟蹊径,成为“扬州八怪”的代表。李缮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木头老子、苦李、滕薜大夫等。江苏扬州府兴化县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j),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李缮一生在仕宦途中...[详细]

李鱓 [清][公元1688年-1762年]

  • 李 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墨磨人、木头老子、苦李、滕薜大夫等。江苏兴化人。 一生在仕宦途中,历遭坎坷。康熙五十年即25岁时中举,三年后以画技至清宫当内廷供奉。他本是学画山水的,进宫后,康熙皇帝指令他跟“正宗”派花鸟画家蒋廷锡学习花卉。李鱓不以学习蒋廷锡为满足,又向高...[详细]

爱新觉罗·德昭 [清][公元1700年-1762年]

  • 爱新觉罗·德昭(1700-1762),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曾孙,豫宣和亲王爱新觉罗·多尼孙,爱新觉罗·鄂札第五子,母为喜氏。康熙四十五年(1706),袭多罗信郡王。雍正二年(1724),授宗人府左宗正。四年,管理正白旗都统事务。次年授宗人府右宗正。旋命管理三旗都统事务。十年,解除宗人府右宗正,...[详细]

王又曾 [清][公元1706年-1762年]

  • 王又曾(1706—1762),一作右曾,字受铭,号谷原,秀水(今嘉兴)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召试一等,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九年成进士,改礼部主事、刑部主事。未久,即以疾归。工诗,与钱载齐名,自成大家,为秀水诗派主干,在清诗中占有较高地位。其诗力求创新,不袭前人,天真烂漫,自见性...[详细]

沈廷芳 [清][公元1692年-1762年,粤秀书院]

  • 沈廷芳(1692—1762),字畹叔,号椒园,清仁和(今杭州)人。初以国子生为《大清一统志》校录。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在任7年,开常平仓赈济淮、徐、凤、泗四府饥民,深得百姓拥护。又以古代谏臣自勉,朝廷起用原尚书彭惟新为侍郎,他就上 书谏...[详细]

江永 [清][公元1681年-1762年,清朝音韵学家]

  • 江永(1681-1762) 清朝音韵学家。字慎修,安徽婺源江湾人。年二十一,为县学生。三十四,补廩膳生。六十二岁成岁贡生。好学深思,博通古今,专心《十三经注流》,长于步算、钟律、声韵,尤深于《三礼》及天文、地理之学。尝偕友人入都,时开三礼馆,总裁方苞以经术自命,举冠礼婚礼数条为难。江永从容详...[详细]

邹圣脉 [清][公元1691年-1762年]

  • 邹圣脉 (1691~1762) 邹圣脉,字宜彦,别号梧冈,清初著名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作者之一。康熙三十年(1691)生于连城(原长汀)四堡雾阁。祖周桢,父仁声,是“镌经史、秦汉诸书,广而布之”的古籍雕版印书业者。梧冈自幼聪慧,六岁入家塾,十三岁读经史。稍长,博览群书,天文、地理、经史、...[详细]

吴士功 [清][?-1762年]

  • 吴士功(?~1762年),字惟亮,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县)人,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历任郎中、御史、道员、湖北按察使。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陕西布政使,护巡抚。他向朝廷上疏说:宜君、榆林、府谷、神木、靖边、葭州(今佳县)、怀远(今陕西横山县)诸州县先旱后涝,百姓缺粮...[详细]

王作梅 [清][公元1678年-1762年]

  • 王作梅(1678一1762)字伯鼎,号岩公,温县北徐堡村人。已丑进士,曾任合肥知县、擢吏部主事,福建省台湾府海防同知。康熙五十六年(1717),河南宜阳民变已二年,时值韩城张大司寇前往镇压,王“因往谒日:‘河南安有乱民,皆有司过听胥役驱之。耳闻用兵以来,百姓怨其郡守及河镇将兵者,若先易置二人,而...[详细]

李际隆 [清][公元1709年-1762年]

  • 李际隆,字于赓,别号鲁传,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盖洋镇温庄村人。天资聪异,文章在县内超群,但乡试落第。他毅然到江西继续攻读,学有长进,于乾隆丙辰(1736年)及丁巳(1737年)两科相继中举人、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到湖南任永安司马。此后,历任江华、安福、武陵、龙阳(今汉寿)、...[详细]

金德瑛 [清][公元1701年-1762年]

  • 金德瑛(1701年-1762年),中国清朝状元、政治人物,字汝白,号桧门。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乾隆元年(1736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庶子、太常寺卿,任江西、山东及顺天学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路过徐州,发现黄河决口,运河溢涨,及时上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