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璇泽 [清][公元1816年-1880年]

  • 胡璇泽(1816~1880),原名亚基,字南生,号琼轩,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其父因家庭生活所迫,远赴新加坡谋生,开办“黄埔公司”,经营杂粮食品。璇泽14岁时,亦离乡别井到新加坡,协助父亲经营。清道光三十年(1850),父亲去世后,璇泽继承事业,扩大公司商务,由于经营有方,数年间,新加坡所需的牛...[详细]

今无 [清][公元1633年-1681年]

  • 今无(1633~1681),字阿字,俗姓万,法名今无,广州番禺沙园(今属海珠区)人。他是岭南名僧天然和尚的第一法嗣,是广州河南海幢寺的开山大师,洞宗三十五代传人,同时也是一位在诗文、书法上颇有建树的艺术僧人。 今无16岁师事天然和尚为僧,19岁随师入江西匡庐问道。后天然派今无徒步万里往沈阳探...[详细]

梁韬 [清][公元1799年-?]

  • 梁韬(1799~?),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嘉庆末年(1820)21岁时,赴美国经商。把中国的棉、丝织品运往销售,同时又把美国的牛痘种苗引入中国,使儿童接种后,得以防止天花病流行。 梁韬平素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子训导严谨,且培育成才。其子毓芳曾在广州杉木栏经营布匹生意,并在白纶生创建的爱育...[详细]

梁诚 [清][公元1864年-1917年]

  •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梁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小好学上进,才华出众,在家庭资助下于光绪元年(1875)九月未满12岁,考取第四批赴美国菲力学院读书。 光绪七年梁与其他留美学生一样,未毕业就被召回国。返国后初在总理衙门工作,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详细]

梁方仲 [公元1908年-1970年]

  • 梁方仲(1908~1970),原名嘉宝,别名方翁、畏人、方中,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受新思潮影响,于民国10年离家出走赴北平求学。 民国14年(1925),方仲在美国教会办的崇实中学读书。“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反帝怒潮汹涌澎湃。他 美籍校长殴打学生,...[详细]

梁纶枢 [清][公元1790年-1877年]

  • 梁纶枢(1790~1877),字拱辰,号星藩,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自幼刻苦读书,却淡薄功名,无心科举。其父经国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天宝洋行,到嘉庆末年,生意不景,贸易亏损。道光七年(1828),纶枢接手经营,翌年,他捐输工费银9万5千两。道光二十二年,在本省捐输海疆经费2万两,即奉旨议叙授给职位,...[详细]

梁庆桂 [清][公元1856年-?]

  • 梁庆桂(185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和翰林院侍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国内废科举,兴学校,置学部,而旅居海外的华侨仍“抱残守缺,冬烘如故”。他作为内客侍读上学部手摺,阐述了在海外华侨聚居地办华侨学校,利于“中西融合,造成全材,足备国家官...[详细]

李福林 [公元1874年-1952年]

  • 李福林(1874~1952),字登同。广东番禺大塘乡(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人。贫农家庭出身,曾读过一年私塾,后随父在乡务农。性任侠,尚习武,喜听水浒传等武侠故事,受江湖游侠思想影响颇深。后在乡聚集游荡青年,结为盟友,订立誓约,被推为“大佬”,常率众秘密渡过珠江,入广州市区打家劫舍。后由于各县...[详细]

李天马 [公元1908年-1990年]

  • 李天马(1908~1990),广州番禺石溪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早年就读于私塾,专攻古典文学,并由其父教习书法。及壮,漫游江南,结交书坛前辈,虚心请教。他博览群书,凡有关书法史传、论述、技法、著录、考证、鉴别等,无不探源,使技法和理论日臻成熟。 建国后,他居家以书法授徒,培育书坛新秀,以...[详细]

李野屋 [公元1899年-1938年]

  • 李野屋(1899~1938),号尘、野仙、荒山、饨根上人,广州河南(海珠区)人。幼年家贫辍学,在河南南村一茶楼做挑水工人。性好静,喜爱诗画。工余时常到附近茶楼、商店观看挂在墙壁上的画,晚上则专心练习临摹。其父少谱与画家陈树人有交往,野屋遂常蒙树人指点,且因天资聪颖,绘画技术很快提高。与李寿庵同为...[详细]

罗明燏 [公元1905年-1987年]

  • 罗明燏(1905~1987),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人。民国15年(1926)7月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历任广州市工务局测量员、工程助理员、技佐、技师、广州市政府工程专员。民国20年(1931)8月任广东省政府技正(工程师)并在動勤大学任教。他参与了广州河南滨江大堤建设、梅花村公馆区的主要工程...[详细]

罗明佑 [公元1900年-1967年]

  • 罗明佑(1900~1967),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人。毕业于广州高等师范学校。民国7年(1918)罗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当时北京城只有一家外国经营的“平安影戏院”,票价昂贵,一张影票最低售2元,超过半担米价。18岁的罗明佑,出于民族自尊心,想开办一家为中国人和学生开放的电影院,打破外国人对电影的...[详细]

罗文干 [公元1884年-1941年]

  • 罗文干(1884~1941),字钧任,广州番禺沥滘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早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宣统元年(1909)毕业归国,经学部考试评为最优留学生,赐法政科进士。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司法司司长,民国2年(1913),出任北京政府总检察厅厅长。 民国4年(191...[详细]

马采 [公元1904年-1999年]

  • 马采 (1904—1999),字君白,别号采真子,广东海丰人。1904年出生。1921年10月由广东当局公费派往日本留学,1927年在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先后师从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美学家深田康算,并在植田康藏教授指导下于1931年完成大学学业,获文学...[详细]

麦汉兴 [公元1915年-2000年]

  • 麦汉兴 (1915—2000),笔名墨斗,广州番禺人,世居河南(海珠区),1945年毕业于广州大学文学系。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麦公敏是广东画坛名宿,故自幼秉承家学,与丹青结下不解之缘。早年师承名画家李寿庵,又常与李野屋等岭南派画人接触交往,耳濡目染间,得岭南“二居”技法之真传。国画作品《...[详细]

蒙诏 [明][公元1517年-?]

  • 蒙诏(1517~?),字廷纶,号近野、宗远子,广州番禺瑶头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联星村)人。年幼聪慧,勤于诗书。明嘉靖年间(1540)即乡试夺魁。送迎亲礼时,岳父之兄令诏以“河南村狗”四字,用鹤顶格赋诗一首。蒙诏即口占道:“河汉浮槎到五羊,南风吹送桂花香。村人多少来争看,狗吠仙姬会阮郎。满座为之惊...[详细]

潘飞声 [公元1858年-1934年]

  •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又号独立山人,广东番禺人(今属广州市海珠区)。自小受业于乡贤叶衍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德国柏林大学聘请潘飞声为汉文学教授,他在国外执教,结交了一些国际友人。后来离开德国回国,住在广州河南龙溪的花语楼。著有《西海纪行卷》及《天外归槎录》。...[详细]

潘振承 [清][公元1714年-1788年]

  • 潘振承(1714~1788),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原籍福建漳州龙溪乡,后迁居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为潘氏人粤寄籍的始祖。 潘振承壮年从事外贸,贩卖丝茶,颇有盈利。18世纪40年代,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同文行,业务颇为兴旺。后又联合其他9家行商设立外洋行,凭借他的手腕和财富,居...[详细]

潘正衡 [清][公元1787年-1830年]

  • 潘正衡(1787~1830),字仲平,又字钧石,原籍福建,先辈入粤,著籍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因报效治河工程有功,授予同知衔,任盐运副使。正衡事母至孝,少负诗名。因癖爱黎简书画,便于河南栖栅建造房舍,购黎简书画悬之四壁,并名其室为黎斋。当时岭南名流,没有不知黎斋大名的。他们雅集中...[详细]

商承祚 [公元1902年-1994年]

  • 商承祚 (1902—1994),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番禺兴仁乡(今花都水口营村)人。1902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位探花。商承祚幼承庭训,打下深厚国学基础。1920年他到天津拜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和文物鉴定。21岁时写成成名之作《殷墟文字类编》,是中国最早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