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锡兰 [公元1908年-1944年]

  • 郑锡兰(1908一1944),又名炳荣,武进县人。8岁入私塾,21岁任小学教师。民国27年(1938),参加管文蔚领导的抗日自卫团,在抗日青年培训班学习时加入共产党。回村后建立了严桥村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民国31年下半年,调山北县一区任区委书记,活动于密如蛛网的敌伪据点之间。王元清壮烈牺牲后,...[详细]

戴敦邦

  • 戴敦邦(1938—),江苏省丹徒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同年任《中国少年报》美术编缉;1957年任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美术,1976年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编绘《传统题材画稿》丛书;1981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副主任。 擅中国人物画,工写兼长,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详细]

李馥仁 [公元1937年-1984年]

  • 李馥仁(1937~1984),江苏省丹徒县人。1961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物理系,1962年被分配到来安县来安中学任教。 1968年春,他患了食道喷门癌,被送进上海肿瘤医院。经过手术治疗,他少了一根胁骨和16厘米长的食道以及二分之一的胃。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给下一代留下一点东西,李馥仁出院后从...[详细]

田丽丽 [公元1924年-1966年]

  • 田丽丽(1924~1966) 田丽丽,女,原名田秀英、田根弟,江苏丹徒人,滑稽戏演员。幼年家境贫困,当过童养媳。 民国29年(1940年)8月,田开始卖唱。翌年加入新东方剧团学唱文明戏。民国31年1月,在东方大世界演出什景歌剧。民国36年,加入一飞剧团,开始到电台播音。后加入筱快乐剧团,...[详细]

蒋寅 [清]

  • 蒋寅(生卒年不详),江南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史大成榜三甲第157名进士,次年知潮阳县,康熙6年(1667)任福建巡海道,康熙17年(1678)任浙江粮储道,康熙25年(1686)任云南按察使,后任贵州布政使司。...[详细]

巫之禄 [公元1923年-1971年]

  • 巫之禄(1923-1971)又名赵文节,笔名闻捷,丹徒人。小学毕业后,入南京朱鑫记煤炭店当学徒。抗日战争爆发,他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民国26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时参加文工团。民国33年后,担任随军记者,创作许多战地通讯、散文、诗歌和秧歌剧本。1...[详细]

章成之 [公元1904年-1959年]

  • 章成之(1904-1959)字次公,号之庵,丹徒县人。幼年丧父,以一个偶然机会为孟河名医丁甘仁赏识,带到上海进入丁办的中医专门学校半工半读,后又在广益中医院临床实习3年。 他受江阴名医曹家达力倡《伤寒》、《金匮》的学术影响和孟河派丁甘仁、余听鸿的陶冶,行医重在辨证施治,不拘门户之见,时或采用...[详细]

赵祥瑗 [公元1899年-1973年]

  • 赵祥瑗(1899─1973)字思伯,丹徒人。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从民国13年(1924年)到民国26年,先后在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太仓中学、镇江县立师范学校、杭州市立中学、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任教导主任、部主任、校务主任、校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逃难到苏北,在江苏省立第一临中、东台县中等...[详细]

刁约 [宋][公元994年-1077年]

  • 刁约 [宋](?―一0八二)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少卓越刻苦学问,能文章,始应举京师,与欧阳修、富彦国声誉相高下。天圣二年(一0二四)登进士第,不治产业,宾客故人,常满其门。善书。卒年八十余。《元丰类藳、东坡诗注》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诸王宫教授,后为馆阁校勘。庆历...[详细]

李竟成 [清][公元1880年-1935年]

  • 李竟成(1880~1935), 李竟成1880年生于圌山脚下的许弄村小桥头。父漆工,曾任太平军旗官。李少年时,因家贫一度辍学务农,后得大港名儒赵蓉曾先生赏识,免费收读,与其子赵声(号伯先)同窗,志趣相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应征入新军三十三标,历任排长、队官,加入同盟会,继又考入南洋...[详细]

杨一清 [明][公元1454年-1530年,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 杨一清(1454年-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谥文襄,汉族,明朝镇江丹徒(今属江苏省)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杨一清,景泰三年(1452年)诞生于化州州署,化州城人。明景泰年间,一清父杨景任化州同知,杨景致仕后居州城。一清幼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详细]

赵声 [公元1881年-1911年]

  • 赵声(1881—1911),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雄愁子,化名宋王孙、葛念慈,大港镇人。 幼极聪明,仗义执言,习文练武,8岁能文,9岁应试。14岁时有乡人无辜被污吏拘捕,其母泣请声父营救;而声已入狱砸枷,救出乡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江南水师学堂。在校日渐倾向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