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临沂市> 兰山人物

王融

[南北朝][公元468年-494年,竟陵八友,南齐文学家]

王融为[南北朝][公元468年-494年,竟陵八友,南齐文学家]

  王融(468—494年),字元长,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南齐文学家。
  王融“少而神明警惠”,又多得其母谢惠宣女的督教,“博学有文才”,不到弱冠之年就被举为秀才,并引起以“江左风流宰相”自居的王俭的注意。永明元年,王俭被征为车骑将军,王融有《赠族叔卫军》的诗作;永明三年,王融18岁,王俭诏除国子祭酒,王融有《为王俭让国子祭酒表》的文成。后者颇得王俭之意,王俭“甚奇惮之,笑谓人曰:‘穰侯印讵便可解。’”永明五年(487年),为竟陵王萧子良拔为法曹参军,并参与编篡《四部要略》,由此跻身“竟陵八友”,取得了当时文学领袖萧子良的赏识。
  在与萧子良的交游中,王融曾写作了不少侍宴诗,参加了与范缜的“神灭神不灭”的大辩论。后由佛经的翻译,对中国诗歌的声律有所体悟,拟写《知音论》,未竟而卒;有关这方面问题的见解,被钟嵘吸取而融入《诗品》中。王融认为,诗歌的音律,是伴随语言而产生的,因而诗歌创作的音乐性,应从四声和对仗两个方面来体现。他的诗歌,如《别萧谘议》、《饯谢文学离夜》等,即实践了这一主张。这在当时,对诗歌创作有重要影响。由他的首创及实践,加之当时诗坛上应和者不少,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所谓“永明诗体”。齐武帝“幸芳林园,禊饮朝臣”,王融为之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这虽然是一篇颂词,但词语的富赡,行文的酣畅,对偶的工整,节奏的鲜明,以及布局的舒缓相间、浓厚的相宜,从而使之成为令人目眩的南朝骈体佳作。它不仅一时轰动江左人士,亦为北朝人士所折服。永明十一年,王融被召为主客,接待魏的来使房景高、宋弁。“宋弁于瑶池堂谓融曰:‘昔观相如封禅,以知汉武之德;今览王生诗序,用见齐王之盛。’”(∠齐书》本传)尔后,萧统把该篇收入《文选》,明代张溥亦给予高度评价,谓为“玄黄金石,斐然盈篇。即词涉比偶,而壮志不殁,其煜耀一时,亦有繇也。”(《王宁朔集题辞》)
  王融虽少年得意,犹有未足,自恃才地,冀望三十以内位至台辅。曾作有《风赋》,借以明志,并向武帝上《求自试表》,遂擢为秘书丞。早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问》中,王融曾就“时平”、“吏治”、“静疆”、“抑浮”、“开边”施政诸事,作了深入的论辩,可见他确有一定的政治才干。尔后又屡陈政见为齐武帝所赏识,被擢为宁朔将军,王融也因此更加意气风发,进《上北伐疏》、《请习校部曲疏》。这些奏疏不止给当时苟安的江左带来生气,同时亦给当时的文坛输进了新风。
  正当王融厉兵秣马准备出师北伐之际,齐武帝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病死,使之所谋划的事业搁置在一边。旋即在立嗣问题出现了尖锐的对立:萧鸾欲立萧昭业,王融谋立萧子良,并构成剑拔弩张之势。本来王融之举有着许多有利条件,一、齐武帝曾明令萧子良“带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已经造成了“物议疑立子良”(∠齐书·萧子良传》)的印像。二、王融拥有军事大权。三、萧昭业败行多有外扬。于是王融“戎服绛衫,于中书省阁口断东宫仗不得进,欲立子良”。但是萧子良失之于寡断,加上萧鸾矫诏称敕,使王融这一举动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萧昭业疾恨王融,即位十余日,即将他收廷尉狱,令人罗织罪状,必欲置之死地。而他却宁折不弯,据理一一予以驳斥,并写了《狱中据答表》。但萧昭业不予置理,诏命赐死,时年仅27岁。
  王融的死,把他“乞以执殳先迈,式道中原,澄瀚渚之恒流,扫狼山之积雾;系单于之项颈,屈左贤之膝”的功业夭折了。后人多为之叹息:设使“从容引分,资成不朽哉!”(张溥《王宁朔集题辞》)
  王融有集10卷(见《隋书·经籍志》),已佚。明人辑有《王宁朔集》。
  
同年(46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4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