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淮北市> 濉溪人物

桓谭

[汉][?-56年]

桓谭为[汉][?-56年]

  (?~公元56) 两汉之际著名学者。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成帝时任为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光武时任议郎给事中,因“极言谶之非经”,被贬为六安郡丞,死在途中。他大胆抨击官方宣扬的谶纬迷信,否定天有意志和目的;反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他认为治理国家,不可“释近趋远”, “事事效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主张“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所著《新论》已散佚,清代有几种辑本,以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为完备。桓谭的法律思想如下:①“校定科比,一其法度”。光武帝即位,桓谭上疏指出,西汉以来,律令繁杂,一种事情,往往数种规定,因而定罪量刑,轻重不等,从而使得□吏贪赃枉法,有机可乘。为了避免狱政冤滥,建议“校定科比,一其法度”,即整理、编纂法令,明令废除过时的“故条”,统一制度。②“持法宜如丹青”。反对□吏舞文弄墨,出入人罪,斥责他们“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他认为断狱、执法,“宜如丹青”,即如画画,应当黑白分明,一丝不苟,也不能阿谀迎奉君主。③反对以言语“小故”、“过失差错” 定罪。他认为如果允许抓住只言片语罗织罪状,那么事事都可能定为“非所宜言”。他举例说,有人颂扬“君之圣明与尧舜同”,如果要牵强附会,治人以罪,岂不也可以“以何故比我于死人定为大不敬”罪?桓谭(前?-公元56)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后被贬,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王充称道他的著作是“讼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 。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新论》以清严可均辑本较好(见《全上古三代秦汉
  

  同年(公元56年)去世的名人:

马成 (?~56)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
张纯 (?~56) 陕西省西安

同年(5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