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绍兴市> 越城人物

周海婴

[公元1929年-2011年]

周海婴为[公元1929年-2011年]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鲁迅先生的儿子,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等职务。周海婴代表作有《我与鲁迅七十年》、《鲁迅家庭大相簿》等,多次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周海婴认为,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种,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言,应该把各地的方言保持下去,同时他也十分注重青少年的写作情况。因为是鲁迅之子,周海婴不免被人关注。2011年,周海婴病逝北京。
  个人生平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将出世时,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令人惊喜的是母子平安。
  也许鲁迅认为这孩子是意外的收获,为了孩子的坚强,他对新生命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爱。海婴这个名字,鲁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这一意思。他对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他于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
  1952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无线电专家,是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重大事迹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8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婴承认,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小时候,父母就教导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周海婴夫人马新云回忆说,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是邻居。弄堂里的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耍,大家并不在意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从不刻意去摆架子,孩子们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周海婴语气平和地插话说:“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从不强迫,不硬逼。”鲁迅曾在遗嘱中表示,“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海婴小时候,很喜欢一种叫积铁(也叫小小设计师)的玩具,这是一盒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鲁迅总在一旁予以鼓励。鲁迅去世后,家境曾一度困难,但周海婴热爱技术的兴趣不减,他用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从此走上严谨的科研道路,开始了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生涯。
  周海婴表示,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虚度人生;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向亲友赠送《许广平》纪念册
  为了照顾母亲许广平,1950年周海婴夫妇调到北京工作。马新云回忆与婆婆相处18年的日子,颇觉许广平待人和蔼,没有架子,婆媳相处感情融洽。去年底出版了《许广平》纪念册,其中收集了许广平生前未有结集出版的文稿和亲朋好友的怀念文章。“文革”初期的1968年,许广平突然心脏病发作,很不情愿地辞世了。周海婴说,“今天我们将这本集子送给那些和母亲有缘的人,就是要和大家一起轻轻地呼唤一下母亲的名字,告诉她:我们怀念您!”
  1949年以后,许广平、周海婴母子将鲁迅的遗物、手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周海婴指着客厅墙壁上用镜框镶嵌的鲁迅手迹对我说,“这是仅存的两幅,而右边那幅诗句中辕字的一撇因着墨过浓写坏了。当时父亲想丢掉,母亲却收了起来。”他说:“父亲从不在意自己的手迹,而许多手稿都是母亲背着他偷偷地收起来的。有的甚至是从纸篓里发现后藏起来的。”
  在周海婴尚未懂事时,鲁迅曾将他与许广平传达爱意、遥寄思念的《两地书》重新工整手抄一遍送给年幼的周海婴。今年适逢鲁迅逝世60周年,周海婴把珍藏多年的鲁迅手迹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周海婴夫妇每年都要去上海为父亲扫墓。1996年10月,上海举行鲁迅逝世60周年的纪念活动,周海婴被邀请参加,他强调要重实效来纪念鲁迅。
  第二次赴台
  周海婴从台湾探亲归来,向记者透露了许多人们广泛感兴趣的话题,包括他的儿子周令飞的近况……
  年初,周海婴(已退休)和夫人马新云从台湾探亲回来。
  周海婴正用家中的业余电台与海外业余电台爱好者通话。他家客厅里的陈设大都与鲁迅有关,室中的显著位置还有一尊鲁迅沉思的半身塑像。
  1994年底他以大陆广电部专家身份,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无线电台国际学术讨论会。此次探亲,是他的第二次台湾之行。去年,台湾放宽了大陆直系亲属前往探亲的政策,6月,在台湾的儿子周令飞替父母向当局提出探亲申请。当时只是批准周令飞的母亲(中学教员、现已退休)马新云入台,几经波折,周海婴夫妇才得以双双赴台探亲。周海婴说:7月12日我们抵台的那天,台湾有关方面派专人拿着牌子在关口迎候,引导我们从优待通道顺利入关。
  关于周令飞接待双亲前往探访的心情,周海婴转述儿子的话说,“父母为0劳了几十年,十几年前又因我出走台湾的风波备受牵连,我欠他们太多了!此次能和父母在台北相聚,是15年来的第一次,机会实在难得。”
  周令飞是周海婴的长子,1982年在日本留学时结识了台湾女子张纯华,并随她赴台结婚、定居,一时间成为轰动海内外的新闻。周海婴受鲁迅思想教育的影响对孩子一向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婚姻无门户之见,也是由孩子自主决定。因此,当坠入爱河的周令飞决定赴台,周海婴是予以理解和接受的。周海婴说,1982年令飞在台湾结婚,他就准备赴台参加婚礼,北京方面当时有侨办主任廖承志担保,无奈过不了入台这一关。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自去年7月中旬抵台至今年1月回京,周海婴夫妇在台北儿子的家住了半年时间。他们不接触传媒、不参加任何活动,闭门谢客,用周海婴的话讲,是“全身心地放松、休息”,与儿孙们共享难得的相聚。闲暇之余,周海婴只拜访了鲁迅生前好友台静农的后代和知名作家李敖。周令飞夫妇每天忙于公司事务,只有节假日才能陪伴父母游览风景名胜。
  周海婴的儿子
  周海婴夫妇共育有四个子女:
  长子周令飞,从事大众传播工作;
  次子周亦斐,在私营公司工作;
  三子周令一,在日本广播学会北京办事机构担任摄像;
  女儿周宁,远嫁日本。女婿田中正道,双胞胎外孙女田中华莲和田中悠树。
  周令飞:社会工作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980年出国深造,赴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周令飞在日本读书期间,结识了班上一位台湾来的女同学张纯华,竟产生了爱情。上世纪80年初期,他为爱情赴台定居,顶着重重压力,只为做个台湾女婿,曾经一度沸沸扬扬。关于他后来在台湾的生活也时常为人们关心。
  周令飞现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的主任。鲁迅文化发展中心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由鲁迅家属自行成立的一个社团组织,以“继承保护鲁迅文化遗产,弘扬鲁迅思想精神,发展鲁迅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为宗旨。
  人物评价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说:“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并对此感到十分遗憾。
  “作为鲁迅的儿子,他的一举一动不免受到关注”。赵丽宏感到周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外界对他的争议,有时候是出于一种不了解,或者对伟人之子的过度关注。”赵丽宏:他对于和父亲有关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他也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
  摄影评论家刘铁生说,周海婴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鲁迅的挚友、周氏家族,还以平民真实的视角记录了大量底层的人,这与鲁迅的精神一脉相承,“因为他是鲁迅的儿子,心灵深处有着和父辈一样的关注”。如拍摄过大量具有非凡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还有亲情作品系列《母亲许广平在外滩》《三叔周建人》《周家“老台门”》等。
同年(公元192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