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唐山市> 乐亭人物

赵惠兰

赵惠兰为

  赵惠兰,女,原马头营镇黄坨村党支部书记,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妇代会代表,1979、1982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赵惠兰,1920年出生于乐亭县大家坨村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父亲赵魁武,是个本份的庄稼人。当年大哥二哥参军在外,姐姐因病早亡,弟妹年幼在校读书。 因家境困难,她没能走进学校大门,跟着父亲在家务农。庄稼院的活,样样精通。19岁那年,她和介马河村李文宗偕成连理,定居黄坨村。
  解放战争胜利的锣鼓,迎来了大生产运动的欢歌。黄坨村里,一支妇女劳动大军活跃在场院里,劳作在田野上。赵惠兰自然成了她们的带头人。
   1948年元月,赵惠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配合村、区中心工作,她带领姐妹们做军鞋,缝军装,支援前线。1948年的“三八”节,赵惠兰被 选为13专区的劳动模范,荣获精制的锄镰和一台崭新的拉梭织布机。1949年4月,赵惠兰作为家乡广大妇女的代表,第一次来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妇女代表 大会。会议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热情接见,并一一握手。
  1952年,毛主席发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摆脱贫困。”的号召。刚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赵惠兰,精神抖擞,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步行40多里路赶到县城参加县政府召开的互助合作、摆脱贫困的工作会议。
  会议结束,赵惠兰归心似箭,抱着孩子中途冒雨赶回村。
   当天晚上,黄坨村党支部在惠兰家召开了紧急会议。以她为首的黄坨村第一个五户贫农组成的互助组诞生了。她把牲畜、种子、耕具等无偿地献给了互助组。金秋 来临,黄坨村第一个互助组亩产比一般单干户提高了150多斤。榜样的说服力是无穷的,一年时间,互助组的数目递增了7倍。第二年,赵惠兰又在全区第一个将 自己领导的互助组转变为初级合作社。到1958年,赵惠兰带着她的“马头营高级社”加入了“阎各庄人民公社”。被选为公社副主任。随后的日子里,“共产 风”盛行,“大公社”进行调整。领导上为了照顾赵惠兰,决定调她到商业系统去工作。赵惠兰谢绝领导关心、毅然回到黄坨村。
  三年自然灾害没能消弱黄坨村前进发展。赵惠兰被选为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文化革命”时期,赵惠兰-交出领导权,但仍带着群众发家致富。
  1976年7月28日,黄坨村遭到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的袭击。赵惠兰和全体大队干部,顾不上自家人的安危,走东家,串西家,挥泪安葬死者,热情照顾生人,组织群众抗震救灾。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逢年过节,她礼送五保老人,挨门挨户慰问村民;平时注意惩治歪风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亲属违规,公开严处,以儆村邻。她的言行,凝聚 了民心。在她领导下,到1979年,全村2100亩贫瘠土地上,打下深水井、大口井35眼,旱田变成了水田,亩产连年提高,全村购买各种机械140多台, 还办起了保险柜厂、刺绣厂、砖厂、水貂场等,年平均利润12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赵惠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实行了农副业生产承包责 任制。到1983年,粮食亩产达到1200斤,全村总产200多万斤,四年间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60万斤,工副业收入84万元。随后,投资8万元修建一 座水塔,实现自来水入户,投资两千元购置一部电影放映机,投资六千元修建了学校,投资四百元购置图书……,活跃了群众物质文化生活。
  1983年,她主动向乡党委提出退居二线要求,把重担交给了自己多年培育起来的优秀接班人。她退岗不退役,依旧关心村里事业。1998年,县委得知赵惠兰年老体弱,患有眼疾,生活困难,每月为她特批生活补助费150元。
  如今,赵惠兰年过八旬,身板还算硬朗。养花、种菜,饲养家禽,生活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