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枣庄市> 台儿庄人物

李宜俊

李宜俊为

  1990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任命李宜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1990年7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李宜俊少将军衔。
  李宜俊,1932年9月生,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后洪庙村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就从他的村后边流过。李宜俊少年时是河岸边的放猪娃。他喜欢运河水的清澈,更喜欢运河水的奔腾不息而又一往无前。他13岁时当上了村儿童团团长。1948年,16岁的李宜俊自愿报名参了军。1951年3月,李宜俊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他所在的部队,属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首批入朝部队。在朝鲜三千里江山,他和他的战友们炮火里冲,硝烟里闯,一直战斗到“停战协定”签字之后的1954年,才随部队回国。
  1963年,李宜俊调到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工作。“文革”中,林彪提出砸烂总政治部“阎王殿”的口号,于1969年把总政机关干部当成“小鬼”赶出了京城。当时,作为检察院检察员的李宜俊,被下放到国防科委的一个单位。他对林彪的这种做法从心里不满,在组织会议上慷慨陈词,而在对待分配的工作上却是兢兢业业。他常说:“委屈是党内个别人给的,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绝不能因为受了委屈,就影响了党的工作。”他的工作出色是有口皆碑的。1975年6月,他被调回到总政机关。
  1985年机关精简整编时,他已经是总政机关的老处长了,组织决定把他交流到部队或院校工作。除通知他本人做好调走的准备外,还在一定的会议上宣布了。按说,这段时间,他完全可以在家里休息,但是他没有,他边工作边等待,一天也未间断过。几个月过去了,调出的命令没有下,却宣布了他继续留任的决定。理由是,这里离不开这位踏踏实实的老处长。
  1988年夏,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按规定,师职干部满55岁的一律离休。此时的李宜俊刚好56岁。机关里在规定线以上的同志都陆续接到了免职命令,而他只接了个“准备退”的口头通知。“准备退”不等于退啊,不退就得工作!他一如既往地履行着处长的职责。直到机关就剩下他一个超出线的同志了,他依然照常工作。不久,总政治部领导找他谈话:“组织决定,你不退了,提你为副检察长,授大校军衔,你有没有意见?”“没有!”他回答得非常干脆。按建国前入伍、任正师职5年以上可授少将衔的规定,他是可以步入将军行列的。但领导从全局考虑,让他吃了这个“亏”。“没有意见。”他再次重申,“像我这样的年龄,能继续留下来工作,已经是组织对我莫大的信任了。不管授不授衔,我都会努力工作的。”时间不到两年,他被提升为检察长,不久便配上了金星肩牌。“自入伍那天起,我从未想过要当将军和能当将军”,李将军声音朗朗,“我也从未向组织伸手要过职级待遇,我只想到自己是个党员,就应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工作;自己是个军人,就应该正正派派、憎爱分明地做人;自己是个中国人,就应该忠诚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多大力出多大力。”
  李宜俊就任检察长时,有两个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在核实此案中发现,这两个人虽犯有错误,但构不成犯罪。于是他就分别同这两个人所在单位的领导及检察部门商量,请他们复核。有一个单位复核后仍维持原来的意见。他再一次召开会议,反复研究,以事实和法规说服他们,直到使持不同意见者心服口服。最后,报请上级批准,撤销了原案,按犯错误处理。
  李宜俊深有体会地说:“处理人的事关系重大,必须慎之又慎,来不得丝毫马虎与疏忽。执法人员稍不认真,就会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痛苦。不论是对高级干部,还是对一个普通战士,都应该以对党、对人民、对法律负责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随意。一切都要讲事实,-规,讲政策。”
  “作为军队的执法机关,军事检察院无疑要依法办理各种违法犯罪案件。但是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应该把眼界放宽一些,把立足点放在坚持为部队建设服务上。”李宜俊的这一观点在他发表在《解放军报》和《中国检察报》上的两篇文章里做了详尽的阐述。诸如: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开展法制宣传,增强法制意识;开展咨询活动,为部队建设服务等。他提倡把军检部门建成为既是严格执法的钢铁阵地,又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队伍。
  遵照军委-关于抓好基层建设要“一个连队一个连队过”的指示精神,他率工作组深入部队检查工作。在新疆军区,他对检察工作查长考短,是经验的就推广,有不足的就帮助。一连工作5天,连乌鲁木齐的百货商场都没有去看。军区的同志要派车送他到伊犁去看看,他婉言谢绝:“如果顺路可以去看看,专门去就没必要了。”
  李宜俊常说:“作为领导机关,要为部队多办实事,要少为他们添麻烦。”基于这种思想,他上任伊始,就率工作组到部队搞调查,解决实际问题。他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为各大军区的检察院争取了一笔经费,配备了专车。一年来,他的足迹深深留在成都、西藏、新疆、沈阳、宁夏、西安等边远部队驻地。在西藏军区,因高山缺氧,军区同志不让他下基层,他硬是坚持,翻越海拔4000米的高山,下连队,进哨所,一边了解情况,一边指导工作。
  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免去李宜俊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职务。中央军委批准他离职休养,并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李宜俊在军队工作了45个春秋,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不言而喻;其德其行,有口皆碑。按说,戎马一生,年过花甲,也该好好休息、安度晚年了。可是,1994年12月中旬的一天,《北京晚报》登载的“希望工程”在北京地区聘请监察巡视员的消息,激起了他的热情。须知,他和他的夫人对“希望工程”格外热心,曾先后捐助,使4名贫困儿童完成了小学学业。而今“希望工程”又向他招手,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习惯,驱使他决心投身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为兴教助学贡献余热,于是就报了名。经过登记、考察和面试,结果他榜上有名。同年12月28日,“希望工程”全国监察委员会在京成立。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希望工程”全国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大明,向李宜俊等13名监察巡视员颁发了聘书。而李宜俊是唯一的一名将军,且职务也最高。自此,他就成为该会首批监察巡视员;自此,他又全身心地投入了另一领域的执法监督工作。1996年1月24日,他又被补为“希望工程”全国监察委员会委员。一直干到2002年3月,超出原定聘时的2倍。
  7年间,他先后3次到全国各地进行监察巡视,涉及20个省、自治区,其中云南、四川、河南3省各去过两次;对88个县(市、区)和98所希望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同200多名师生面谈,调查了解情况,还到许多学生家中家访。每次外出归来,他都提交自己亲笔撰写的调查报告,其中不乏事关全局的建设性意见。而他所到之处,无不给广大师生留下老八路的传统、解放军的作风和将军的风范。为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全国监察委员会于2000年8月授予李宜俊“希望工程”贡献奖,同年10月又授予他“希望工程”优秀志愿者奖。《国际人才交流》杂志曾以《“希望工程”的忠实卫士李宜俊将军》为题,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老人与社会”专题也专门作了报道。有人说他当将军时还未这样出头露面呢,现在当“老百姓”了,倒誉满天南海北、万户千家了。而李宜俊却深有感触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希望工程’是一项积德行善的事业。好人做好事,心情舒畅。帮助一个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就是留住一个未来的希望。”
  在干休所,大家曾推选他为管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虽然没有了当检察长时的权威,但丝毫不减检察长的责任。
  纵观李宜俊并不曲折的经历,让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他故乡的运河,想到了运河水的清淳与朴实,想到了运河水的奔腾不息与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