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仙桃人物

杨刚

[公元1905年-1957年]

杨刚为[公元1905年-1957年]

  沔城素有四十八庙、四十八井、四十八桥、四十八牌坊之称,可惜岁月无情,渐成传说。尤其是桥,没几座了。叫得出名字的,我只知道双莲桥、司马桥和司金桥,外加一座杨刚桥。杨刚桥诞生于十几年前,显然不在四十八桥之列。据说建这么一座桥,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杨刚的人。用人名做桥名,在沔城还是独一份,陈友谅也没这种待遇。
  所以杨刚此人值得研究。
  不要被这个颇有阳刚之气的名字迷惑了,杨刚其实是个女人。听街坊邻居说,她小时候有个绰号,叫“八哥公主”。“八哥”就是那种会说话的鸟。说白了她就是一小可爱,跟奥运开幕式上的林妙可有得一比。
  杨刚的父亲是沔城最有钱势的举人老爷杨会康,代理过湖北省主席,莲花池都是他的私产。作为大家闺秀,出门得坐轿,可杨刚坐不住,喜欢探头探脑,在轿子里瞎晃悠,轿夫们活怕了她。更怕她的是两位私塾先生,只知道包本背书,从不讲解,喜欢用戒尺打人,杨刚偷偷往茶盅里下巴豆,整得他们走马灯似地上茅房。这还不算,动不动就爬树掏鸟窝。有回被大人抓住,要家法伺候,她头一歪嘴一噘,委屈地说:“你们怎么不问问人家为什么要爬树呢?”大人吃了一惊,以为她有天大的冤情,连忙追问。小可爱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树上有鸟!”大人笑岔了气,都说她投错了胎,要是个男孩就好了。
  不是男孩又有什么关系呢?杨刚的成就超过了杨家所有的男孩,包括她最崇拜的四哥杨潮。不光在杨家,在咱们老沔阳,她也是屈指可数的人物。杨刚当过-办公室的主任秘书,总理批文件,多半是这么几个字:“请杨刚同志修改定稿!”足见其器重程度。往后推,她还当过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人民日报》副总、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一届人大代表以及0八大代表。
  杨刚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年有余,是时候盖棺定论了。作为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新闻家、翻译家、评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刚身后的评价惊人地一致。说她是“能作出大贡献的人”,称她为“党和人民的忠诚的优秀女儿”,杨显东则尊她为“革命的启蒙老师”。连毛泽东也赞不绝口,两度将她定性为“党内少有的女干部”。一次是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初次见面的时候,一次是在她死后不久。
  关于杨刚的死,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以来都讳莫如深。邓拓代表人民日报社通报死讯时,说她的死跟丢失了一个重要笔记本有关。-给《杨刚文集》作序时,说她“在精神极不正常的情况下不幸离开了人间”。胡绳、袁水拍在《追忆杨刚》中说:“她因外事活动遭遇车祸,造成脑震荡后不幸病逝。”她最好的朋友萧乾在《文学家辞典》中一笔带过,只交代了她的忌日。甚至她唯一的女儿郑光迪写回忆录时,也没有触及这个敏感的问题。
  那么,杨刚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准确的说法是自杀!而真正的死因竟然是信仰!这些年没人谈信仰了,但在某一个时期,信仰这东西不可一日或缺。为了各自的信仰,父子可以成仇,夫妻可以反目,兄弟可以出卖,人们都为信仰而活着。
  杨刚的信仰和爱情是同时降临的。她有个娃娃亲,是沙湖李绂藻大人的孙子,在不谙世事的时候,她并不觉得将来的婚姻有什么不妥。然而十九岁那年,杨刚忽然提出退婚,让曾经受惠于人的父亲左右为难。原来她有了信仰,给她信仰的是共产主义战士张成荣。两年后,张成荣被当局杀害,但信仰却留给了杨刚。
  杨刚是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在她心里,信仰是值得用生命来捍卫的。在担任北平学-指挥时,她多次组织大规模的-,被阎锡山拘捕入狱,面对酷刑,她坚贞不屈。即使是遍体鳞伤地躺在牢狱,她也挣扎着对看守她的士兵进行革命宣传,在了解了士兵悲惨的家世以后,她哭了。她对旧时代是痛恨的,但对人民却无比同情。抗战时期,她跟丈夫决裂,把女儿托付给朋友,为抗日救亡积极奔走。正如她自己所言:“有男人,而不能做男人的女人;有孩子,而不能做孩子的母亲。”她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而不是投机分子。革命需要她到哪里,她就到哪里;革命需要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杨刚的革命生涯一言难尽。她是中共早期的党员,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在包括冰心、丁玲在内的同时代女性作家当中,杨刚的政治地位最高,尽管著作等身,但她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然后才是作家。杨刚性如烈火,她的诗霸气十足,不适合坐着读,哪怕先是坐着的,读着读着你会自然而然地站起来。她的小说总是洋溢着革命热情,催人向上。正所谓文如其人,生活中的杨刚也是一样。有一年,她跟上级发生口角,盛怒之下,宣布-。尽管多年后她又重新入党,但这个举动是多么的幼稚啊!即使不在党的时候,她仍然活在信仰中,把四哥杨潮、“二哥”杨显东引上了革命道路。她对杨显东说:“为了党的需要,随时准备牺牲,即使到了悬崖绝壁,要跳,就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一九四九年,她成功地说服王芸生,顺利实现了《大公报》的起义。十月一日,她参加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她说:“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五者俱备的国家的要求——在过去常常使人称为是白天大梦,或者是唱高调,现在这个几千年的大梦一定会实现了。”
  说到底,杨刚骨子里毕竟是知识分子,自始至终保持着独立人格。她舍弃几乎全部的个人生活,都是为了争取全体中国人的自由和尊严。可是,正当她以满腔的革命热忱醉心于工作时,反右斗争给了她当头一棒。杨刚疑惑了:“弟兄们,我们一起做过梦,又一起把梦变成了生活。难道这一切都错了吗?难道我们做梦也做错了吗?”眼看一个个正直、善良,曾和她一道献身信仰的朋友接连打成“右派”,而她还要违心地主持批斗会,她无法原谅自己。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缺。当理想破灭时,多数人会选择活下去,而杨刚不会。她突然发现,除了以自杀的方式为信仰殉葬,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九五七年十月七日,杨刚吞服过量的-,不告而别。她的穿戴十分整洁,一件中式对襟紫玫瑰红袄,一条折缝笔挺的黑呢裤子,一双白色袜子和黑色布底鞋,这是平时没有过的。她还化了淡妆,唇上涂着口红,这也是平时没有过的。在朋友们眼中,她是著名的“浩烈之徒”,总是不修边幅,一边抽烟,一边慷慨直言或者朗声大笑。
  没有开追悼会,那段时间人人自危,无暇顾及。有人处心积虑,想把她追认为“右派”,被-制止了。杨刚英年早逝,实在令人痛惜,但以她刚烈的个性,迟早会寻求解脱,即使逃过了反右,也绝对逃不过文革。
  杨刚(1906—1957),女,沔城人,原名杨季征、杨缤。1928年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发起和组织北方“左联”,任宣传部长。1933年协助-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1935年出版译著《傲慢与偏见》。1939年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并兼岭南大学教授,利用副刊宣传抗日民主,反对投降倒退。次年在香港参加文艺界的抗日救国活动。后到桂林,继续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从事国统区-工作。1942年秋,自桂林转闽、浙、赣战区采访。她的通讯报告集《东南行》向读者展示了东南半壁在日伪统治下的血泪画面。1944年以《大公报》特派记者身份留学美国。1948年离美回国,将20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女儿》手稿交美国朋友保管。1949年10月1日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定居北京。1950年任外交部国际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0月初改任周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1953年兼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人民日报》副总,负责国际宣传。1956年当选0“八大”代表。1957年10月7日去世。
  杨刚是人民忠诚的优秀女儿。她作为诗人、作家、评论家、新闻家,为我们留下了历史小说《公孙鞅》(1939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中篇小说《桓秀外传》(1941年,同上),散文集《沸腾的梦》(1939年,上海美商好华图书公司),抒情长诗《我站在地球中央》(194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通讯、报告文学集《东南行》(1943年,桂林文苑出版社)、《美国札记》(195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杨刚文集》(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1987年在上海《小说界》第四期上发表的英文长篇小说《挑战》和星散于解放前后报刊上的诗歌、散文、通讯、国际社评。诗作收入《黎明的呼唤》(四川人民出版社)、《她们的抒情诗》(阎纯德主编,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繁星春水红纱巾》(阎纯德主编,“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文库”之一,1995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小说收入《新女性的地平线》(同上)。 她的诗和散文写的很有气势,散文《沸腾的梦》表现了中国人民炽烈的爱国心。长诗《我站在地球中央》以富有联想的构思及形象的比拟,热情的歌唱祖国,鞭鞑侵略者。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