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剑河人物

谢世梅

谢世梅为

   谢世梅,女,苗族,剑河县人。1979年剑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剑河县久仰民族学校任教。20多年坚持在贫困山区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年年被乡里评为优秀班主任,十多次被县里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和“十佳女职工”,1993年被撵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称号,1994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扎根苗乡育桃李
   谢世梅,一位山乡女教师,扎根苗乡从事教育工作已整整25年了。25年来,她用青春和热血浇獾着山村教育的百花园,用信心和爱心编织着苗乡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1979年11月,谢世梅从剑河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久仰民族学校任教。久仰,一个苗族聚居的偏僻小乡,这里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全乡1400多户人家,大多数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群众生活非常艰苦,一些家庭完全靠国家下发救济过日子,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学校留不住教师,城里的师范毕业生来了一茬茬,可不久又调走了。谢世梅也犹豫过,但作为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驱使着她,她不能看着苗乡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的幼苗就这样枯萎下去。不能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戴着文盲帽再过祖辈们的生活,于是她决定安下心来,为发展苗乡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绵薄之力。事业的根就这样在久仰民族学校深深扎下了。
  “软缠硬磨”的劝学征程
   谢世梅刚来的时候,全校仅有37名学生,最多的班有11人,最少的班只有5人,入学率极低,面对空荡荡的教室,谢世梅的心凉了大半截,这书还教得下去吗?于是她走出校门,走向深山野岭、偏僻的山坳、陡峭的羊肠小道,开始了“软缠硬磨”的劝学征程。克服了许多困难,才把42名失学儿童、少年劝回了学校。
   1991年,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久仰乡实施“希望工程”,她得知这一消息后,积极主动配合团县委调查、登记、寻找失学适龄儿童,又有1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山里人,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山区,在对待女孩人学的问题上,反差特别明显,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女孩子早晚要嫁出去,让她读书等于“耗子养崽、白帮猫干”。谢世梅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和心痛。为了让新一代苗家女不再受歧视,谢世梅放弃假日休息,反复登门劝说,不怕受冷落,软缠硬磨,苦口婆心,硬是把一批女童接到了学校。
  特殊的家庭“门诊”
   谢世梅不是医生,却设有一个家庭“门诊”,她用自己的工资买来一些常用药放在家里,哪个学生头痛、发烧、拉肚子、跌打损伤都可找这位不穿白大褂的“大夫”。
   1985年,一个叫杨云祥的苗族学生,因患肠炎,家中无钱住不上医院。谢世梅得知情况后,东拼西凑得100元钱,迅速将他送进了医院,并把自家最好的食品给他加强营养。1986年3月刚开学不久,一个叫侯秀云的女生,到校不久突然生病,谢世梅立即为她看病发药,见她仍精神不振,便背起候秀云送回家,途中,侯的父母见谢老师背着自家女儿,又被弄脏了衣服,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连声说,谢老师真是个大好人,并表示一定让女儿读到初中毕业,请谢老师放心。
  舍小家顾大家,她献给了苗乡一份浓浓的爱心
   为使每个同学都能安心读书,谢世梅和其他老师经常捐钱、粮、衣物救济贫困学生。有一年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一,谢世梅到教室辅导晚自习,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她发现两个学生在座位上埋头吃东西,便走过去责问,两个学生解释了半天,才讲清他们是在吃晚饭,说罢捧起几砣水煮南瓜吃起来。她心里不由一阵心酸。自此,她时不时把这两个最困难的学生请到家里,让他们吃一顿饱饭。冬天的久仰特别寒冷,每到寒冬来临之际,她都是自己掏钱,备足木炭用于教室为学生取暖。为节省经费,自己家里不轻易生一次炭火,经常是坐在被窝里抱一只热水袋备课、改作业。
   谢世梅在久仰工作,而她的爱人却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任教,夫妻之间两地分居已有八年多的时间。为了工作,她把孩子交给娘家看管和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由于工作忙,路程远,她几乎完全不能关心自己孩子的冷暖和学习。
   1993年当她为自己的学生在联考中取得了好成绩而欣慰时,却接到两个女儿语文、数学均不及格的补考通知。谢世梅难过得哭了:女儿,妈妈对不起你们,但妈对得起与你们同龄的几十个、几百个久仰苗乡的兄弟、姐妹!为了自己的事业,她不但没有尽一个妻子的责任,而且没有尽一个母亲的义务。然而,想起学校那些活泼可爱健康成长的孩子们,她认了。
   久仰的孩子98%不懂汉语,所以到久仰去的教师都得准备两种语言,一是汉语,一是苗语。因为学校一直都是采用“双语教学”。谢世梅虽是苗族,但因从小就生活在城里,根本不会苗语。从分配到久仰那天起,如何适应“双语教学”已成为她最大的难题。为尽快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她寻找一切机会向同事、长者、苗族乡亲、乡干部学习苗语,一边学,一边总结苗汉语之间相应的语法规律,然后用于教学。一堂课往往是先教汉语,再用苗语解释;等学生理解后再教汉语,有时甚至反复数遍,等走下讲台,已是唇干舌燥,腰酸腿乏。为寻求“双语教学”的新路,除尽量使用汉语对话外,还根据苗乡人爱唱歌的特点,采用“以歌助学”的方式,配合课堂内容,将汉语词句融进苗歌曲调中,在课外教唱,不知不觉中,苗乡孩子在唱歌的同时,也学会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既巩固了课堂学的内容,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短短几年,谢世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苗语,她所教的学生也都能说得出一口流利的汉语。
   为了让不能升初中的孩子有一技之长,也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谢世梅提出了“以文化课、农业实用技术课为基础,以勤工俭学为依托”的办学设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农业实用技术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1989年县科委在久仰组织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和“水稻两段育秧技术”,许多农民开始不肯接受,为了配合县科委的行动,谢世梅在自己所教班级开设了“水稻栽培实用技术”课,没有教材,专门跑到县科委去求取,不懂方法就虚心向农业科技员请教。学生们将所学技术向家长宣传后,原来对此不理解的农民纷纷行动起来,主动找技术员请求合作。不久,这两项增产技术在全乡普遍得到推广运用,苗族群众从中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二十多年来,谢世梅多次放弃了调进城的机会,默默地在这块贫穷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耕耘着。她几乎年年被乡里评为优秀班主任,十几次被县里评为优秀老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和县“十佳女职工”,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她“全国希望工程园丁”称号;1994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省先进工作者。7次出席乡、县、州、省的-会……
   面对荣誉,她没有丝毫自满,只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事业的路子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