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锦屏人物

唐维纶

唐维纶为

   1918年古历9月6日,唐维纶生于锦屏县茅坪镇一个苗族小木商家庭,1944年7月毕业于国立交通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获工程学士学位。中共党员,新中国首批高级工程师,技术级别为国家四级,1965年废除军衔制前,为陆军少校。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先后兼任抗美援朝志愿军铁道军指挥部工程部建筑组组长、工程队队长、工程营代营长,解放军铁道兵部司令部作战处三级参谋,铁道兵第一军设计改善科长和桥梁隧道科科长,襄樊铁路分局生产指挥组军代表等职。先后立大功一次,小功一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三次。两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83年7月保留军籍
  离休。1988年7月,-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铁道学家唐维纶,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优秀共产主义战士、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龙大道,全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无线电学家龙成灵教授一道称为茅坪“三杰”。
   漫漫求学路笑对寒窗苦
   唐维纶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五,岁余父亲唐德溥病逝,母亲朱桃翠就靠丈夫留下的一些积蓄和喂猪、做豆腐卖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供儿女上学。唐维纶少年就读于茅坪小学,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高小毕业时初露头角,名列榜首。1934年秋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邻县天柱中学学习。毕业后本可再考该校高中部继续深造,但家庭经济难以支持。在同乡王先蔚校长的鼓励下,家里勉强同意唐维纶去南京考高中。当时南京是旧中国的首都,万一考不上学校,找个工作混碗饭吃或许容易一些。
   1937年5月18日,唐维纶与龙集瑞、龙全健等顺着秀丽的清水江乘船东下,到南京求学,并在南京考取了高中。是时,早巳蓄谋侵吞中国、独霸亚洲的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卢沟桥“七七”事变,大举进犯中国领土。接着8月13日又进犯上海,造成“八・一三”事件,南京开始混乱,学校维持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唐维纶等三人只好于8月5日离开南京赴长沙,并在长沙考取了岳云高中。1938年元月,同在长沙读书的老乡,因战乱和经济困难,都纷纷卷被还乡,还愿借盘费约唐维纶一起走。唐维纶恐增加家中早已负债的负担,更担心返家后,再无外出求学的良机,便一人留在长沙,坚持在岳云中学读到高中毕业。唐维纶1940年7月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国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一举考取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出身在山区的唐维纶,从小就勤奋好学,到大学后更是刻苦钻研,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唐山工学院在教学上很严格,从教材、授课、作业、考试,以及师生对话,全用英文、英语,让学生能弄通外文资料,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学校考试出题难度高,淘汰比例大,原来招收入学新生200余人,两个班,经四年的考试筛选,到毕业时只剩下50余人,而真正拿到毕业文凭的只有40余人。唐维纶凭自己辛勤的汗水,深厚的功底,1944年7月大学毕业时,顺利拿到了毕业文凭,同时获得了工程学士学位。唐维纶在大学期间,家里无力支付生活费,有时为交膳食费直把他逼得几乎辍学。但他成绩优异,为人豪爽,并善交际,他的处境颇得同学的关心和同情,或馈赠,或借支,度过了一次次难关,但这终非长久之计,后经朋友建议,申请得“贵州省教育厅家境清贫大学留学生补助费”、“战区学生乙种贷金”和唐院的“救济金”,七拼八凑,才解决了四年大学生活的经费问题,熬到了大学毕业。
   丹心铸铁轨壮志系神州
   1946年3月,唐维纶到粤汉铁路武昌工务段咸宁分段工作,负责指挥修复被日军炸毁的铁路,继而挑起管内桥涵施工重担,从此开始了他报效祖国铁路事业生涯。也正在此时,唐维纶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考验。当时承建桥涵的两家建筑公司,曾分别以现金和支票向他行贿,企图偷工减料,发国难财。但他不为金钱所动,坚持要求返工。处在旧社会的污浊环境,唐维纶能出污泥而不染,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明磊落和高风亮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唐维纶随在四野负责运输和接管粤汉铁路的郭维城参加武昌至深圳和衡阳至柳州的涵桥以及铁路的修复工作。在改善设计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国家节约大米40余万斤(当时投资以大米斤数计算)。他的技术才华显露出来了,被提升为工程师,同时立大功一次,小功一次。
   正当年轻的共和国处在幼年阶段,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唐维纶听从祖国的召唤,与妻子儿女依依惜别,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工程队队长和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直属建筑给水工程营代营长,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炮火,为后续战斗部队铺路搭桥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1954年春被提升为铁路技术级三等三级工程师,同年四月奉命率营凯旋回国到陕西凤州参加修建宝成铁路,7月调任铁道兵司令部作战处三级参谋。1955年秋授大尉军衔,继晋少校。先后参加修建黎湛、鹰厦、兰新、包兰铁路。1957年在修建包兰铁路时,唐维纶任铁道兵第一军桥梁隧道科科长,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工程设计时,反复计算,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共节约资金9.8万元,被评为三级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一次。
   唐维纶参加设计的铁路,总是把党提出的支授农业,支援集体经济,关心群众利益,同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1958年修杭宁铁路干线浙江境内长牛支线时,动工之前,唐维纶和姓董的工程师到现场鉴定工程设计,西出长兴一公里,遇到一条小河。设计图纸上标明这里要修一个直径1.5米的圆形涵洞。唐维纶看了看那条小河,再仔细察看设计图纸说:“董工程师,你看,我们要在这里修个涵洞,可河上的那只小船怎么办呢?”他深入村里找老乡问明情况,原来这条小河是农-粮、运草、运肥的一条航道。如果在这里修涵洞,就等于把这条航道堵死。他们一商量,决定改变原来的设计,另修一座3米长的小桥,使这些小船象往常一样去来自由,畅通无阻。在杭长线的长兴和石山桥之间,有一条小河。根据工程设计,这里要修一孔直径1.5米的箱涵。唐维纶虽然已会同地方交通、水利部门和公社干部对它进行鉴定过,并达成协议,但他还是不放心。动工之前,他又去现场复查,再次到村里找群众征求意见,结果在上边河水流进河汉的地方把涵洞修成闸门,当地群众很满意,为国家节约8000多元资金,仅在浙江杭长铁路北段,改善桥涵工程设计就节约37万元,在江西白乐铁路,改善桥位及桥头线路共节约5万元,少占农田lO多亩,节省4万多土方,节约劳力2万个。
   1963年3月,唐维纶参加北京铁道技术干部代表大会,他的事迹《铁道兵报》、《解放军报》作为这次会议唯一个人专题进行报道,3月17日在中南海荣幸地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0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8月12日全军团以上干部在北京荟萃一堂,在人民大会堂唐维纶又被嘉奖,再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唐维纶从事铁路建设事业37年,先后参加粤汉、湘桂黔铁路的修复与扩建;朝鲜铁路抢修;宝成、黎湛、鹰厦、兰新、包兰、杭长、白乐、东北林区、贵昆、成昆、襄渝、焦枝等铁路的设计、组织指挥、修复、新建、检查验收工作,多次立功受奖,两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伟大祖国的白山黑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百座桥涵工地上处处洒下他辛勤的汗水,几十处铁路工程凝聚着他的智慧。
   不弃糟糠妻故里传佳话
   唐维纶生长在茅坪镇,旧时这里就比较繁华、开放,是南方木材集散地之一,商贾云集。但生活在这里的苗侗同胞,婚嫁习俗基本沿旧习,父母主婚。唐维纶是个孝子,从小失去父亲,母亲举债盘他读书,他的婚事听从母亲安排。早在1934年夏天,唐维纶在天柱读初中时,由母亲作主,与本镇相貌平平的龙安素姑娘订婚。他在外求学10年,一心扑在学业上,兵荒马乱,顾不上与未婚妻见面和往来,1944年唐维纶大学毕业后,名声大振,加上本人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前途无量,自然会引来很多才貌双全姑娘的爱慕。就在他结婚前的一个月,路过昆明时,接到云南某县一才貌双全姓詹姑娘的求婚信,但唐维纶的思想境界很高,十年寒窗苦读,一心只为报效祖国,为母亲和家乡人争口气,不能给家里增加负担。1946年元月,他排除一切干扰,毅然返回家乡与订婚十二年的龙安素女士结婚。这种不弃糟糠,不讲门第的美德,在清水江一带,被人们传为佳话。他总是说:“安素虽然没有文化,相貌平平,但具有勤劳朴素、心地善良、温柔贤惠、有情有义的美德,我的成功有她的功劳。”唐维纶一生从事铁路事业建设,走南闯北,东奔西跑,住山沟、歇工棚,几十年风风雨雨,没有多少时间关顾家庭,关爱妻子和孩子。而貌不惊人、胸无文墨的龙安素女士,默默担起了抚养教育六个儿女的重担,既支持了丈夫潜心铁路事业,又把六个子女教养成才,真是“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唐老现已85岁高龄,身体健朗,在浙江省军区杭州第四干休所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