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宁德市> 古田人物

丁拓

[公元1918年-1989年]

丁拓为[公元1918年-1989年]

  丁拓(1918~1989年),原名丁永尊,民国7年(1918年)12月27日生于大桥镇墩兜村。民国12年,丁拓随父母前往北婆罗州沙捞越诗巫祖父处,就读于诗巫光华小学直至毕业。
  民国17年,丁拓返归祖国,分别于福州、上海读完初、高中。民国24年赴日本,求学于东京法政大学政法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活动,并且不顾日本“特高课”的严密监视,阅读革命书籍。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发生,丁拓对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行径无比愤慨,遂返上海。随即参加上海留日学生救亡协会和难民收容所工作,致力于抗日救亡活动。是年10月,他婉言谢绝其父欲送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的要求,毅然辗转历险,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丁拓入党后,被调到新华社任日文翻译。时,延安电讯设备极差,所抄收到的日本同盟社的拉丁文、日文电讯难以辨认。丁拓不畏艰难,顽强工作,仅借助于日语字典、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每天在油灯下工作十五、六小时,终于摸索出辨认规律,一人独力支撑全社翻译工作。当时环境艰险,他在清凉山的一所破庙里办公,严冬常裹着棉被翻译,还得躲避敌机的轰炸。以后新华社调进几名日文翻译,他热情耐心地向其传授日文电讯辨认和破译技巧。为保证电台正常工作,自民国30年夏起,他与该社工作人员为电台摇马达,每人每天摇2次共4小时。直至民国34年8月日本同盟社停发电讯时才停止。有时他还冒险传送译稿。有一次延河发大水,通讯员无法过河,他从上游泅渡到对岸,将稿件及时送达。他的忘我工作,为中共中央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他自己也在不断实践中成为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此期间,廖承志常与他商讨有关问题,对其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民国32年,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丁拓边从事翻译,边挤时间和战士们一起开荒、烧炭、纺棉纱,每天连转轴地劳作不息,人称其为“不知疲倦的黄牛”,因贡献突出,民国34年1月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荣获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甲等模范工作者奖状。抗日战争胜利后,丁拓历任新华社干部科科长、人事处处长、干部处处长等职。任上,他对干部严格要求,同时又善于扶掖新秀,举荐贤能,成绩十分显著。
  1956年,丁拓转入新华社国际新闻部工作,任国际部主任。后来着手筹建东京分社时,他克服在当时国际条件下的各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于1964年9月建立东京分社,任东京分社首席记者、社长等职。
  “文革”期间,丁拓被列为“日本特嫌分子”,遭破孩达6年之久,至1974年始复职。1978年5月,赴日任新华社日本东京分社社长。10月,组织分社人员全力投入对邓小平访日活动的报道。他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为做好中共的国际宣传工作,竭尽心力,奔波不息。后因积劳成疾,回国治疗。
  1982年9月,丁拓离休,患病家居。1989年夏,病情恶化,仍收听新闻广播,关注国家大事。12月30日,病逝于大连215医院,终年71岁。 相关院校:

剑桥大学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