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麻江人物

戴聚一

戴聚一为

   戴聚一,男,1941年2月生于贵阳,196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系美术班,分配到麻江县工作,先后在县文化馆、文化局、县政协工作。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被文化部评为“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被省政府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
  全国先进工作者原麻江县政协主席戴聚一,196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系美术班,分配到了苗、布依、畲、仫佬、瑶等少数民族占76%的边远小县城――麻江,先后在文化馆、文化局、县政协工作。37年里,这位汉族知识分子,以“创造与奉献”作为做人之本,把青春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这里的少数民族乡亲,为培养铜鼓村少数民族农民绘画人才,为振兴和发展麻江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为推动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工作奉献了他的一生。
  辉煌的人生
  1987年以来,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实绩,被评为副研究员并先后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拟物”、“全国先进工作者”,文化部授予的“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省政府授予的“贵州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收入在《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英才荟萃》等专辑。可他总觉得自己为党为国家所作的事太少,而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太多。所以,如何把工作搞得更好一些,如何为国家多作一些贡献,成了他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探索、实践的主要课题。
  情系民族文化艺术
  为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他经常深入民族村寨,办讲座、培训班,或到农户家辅导。经他辅导、培养的达5000多人次,有的考上了美术院。他组织辅导的作品500多件在州以上展览、比赛,获奖300多件,其中国际奖28个,国家级奖76个,省级奖103个;国家博物馆收藏、报刊发表、外宾选购共达2200余幅,使这个边远落后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全国,扬名国外。
  深入苗乡山寨挖掘艺术瑰宝
  地处苗岭山区的铜鼓村是全世界第二大苗族村寨,是他苦心耕耘的农民绘画园地,如今已根深叶茂,名扬中外。
  铜鼓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有刺绣、挑花、编织、剪纸、银饰等,丰富精美。这里的苗族姑娘,六七岁即跟长辈学画花,编织,刺绣,十来岁便可独立操作。在县文化馆工作的他,发现苗族人民有这么丰富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了应进一步开发现代民族民间艺术精品的念头。他感到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应该把“挖掘民族文化瑰宝,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帮助少数民族乡亲提高素质”作为已任。因此,他深入苗家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后,决定组织苗族农民绘画班,由他作辅导。
  在他的发动下,参加绘画班的有苗族妇女、青少年、儿童等。由于历史和民族文化落后等原因,这里的妇女大部分没有文化,不懂汉语,生活也比较困难,吃是大米和杂粮,喝的是包谷红薯酒。但他不管这些,绘画班建立后,他白天与他(她)们同劳动,晚上或农闲时进行手把手的辅导,不懂语言他虚心学习,有客人来时与他(她)们一起陪客、唱歌、跳板凳舞。在文化馆工作时,有时一下去辅导就是半月、一月以上,住的、吃的在农家,人变黑了、瘦了,头发长了,衣服脏了,他不管这些,他说“心里有了群众,思想才会有真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每当他有事回单位时。绘画班的学员们都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多年苦心经营的苗族农民画园地逐步开花结果,他当了文化局局长、县政协主席以后,仍然挤出时间,深入到这片园地中去耕耘、浇灌,和作者们一起寻觅,求索,使这片园地越来越叶茂花红。省州在此召开现场会,外宾慕名前往观赏买画,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将之定为以观赏苗族农民画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点,电视台摄制专题片、电台、报刊大量宣传介绍,如今这个山旮旯里的苗族山寨,人才辈出,在以苗族农妇为主体的农民画队伍中,有省州美术家协会会员28人,省州现代民间绘画研究会会员46人,有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共青团员、有贵州省青联委员、政协委员等。
  理论上的成熟政治上的坚定
  戴聚一很清楚,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而缺乏科学性。因此,他勤于思考,认真总结,不断将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写成文章,反过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他在各级报刊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等各类文章200多篇,50余万字,多次获论文奖。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仍然坚持钻研业务,努力创作。他的美术作品100多件在各级展出和发表,获奖;他在美术创作中对民族文化的探讨与实践,专家们给予高度赞扬,并撰文评论。
  戴聚一成功了,不少朋友认为他可歇一歇了。可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可贵精神就在于事业上“永远不知满足”,在工作中,他仍坚持吃苦耐劳、创造与奉献的实干精神。
  永远朝前看不断作贡献
  戴聚一是麻江县政协第l―5届委员,第四、五届政协主席。任职期间,他在笔记本中写道:“一个人,不管有多少知识,有多高地位,都是共和国一个普通的公民,祖国人民的利益应该是高于一切,如果有了地位就去追求享受,忘记艰苦创业的精神,忘记了祖国和人民,这样的人根本称不上共产党员,也不是合格的共和国公民”。因此,他与县政协的干部职工、全体政协委员认真学习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理论知识,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旗帜,广交朋友,联络感情,认真履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扬人民政协“民主、团结、求实”的光荣传统。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敢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他每年都组织委员深入农村、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和视察,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调查,视察报告。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他组织县政协委员深入到我县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新华、东山、苗岭、枫香、卡乌、罗伊等十个连片贫困村进行调查、视察,认真写出调查、视察报告,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和意见。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为了学习雷山县脚尧精神,他积极组织10个贫困村的村干和县民委、农业、林业、扶贫办等10多个单位领导共40多人赴雷山县脚尧村参观学习。他认为,扶贫攻坚的开发要有重点,才能以点带面。在他提议下,1996年县政协办、县智力支边办把地处边远山区的下司镇新华村作为扶贫攻坚联系点,由于加大扶贫力度,狠抓科学种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种养业有了较大发展,1996年以来,已种植优质果品700余亩(其中金秋梨500亩,大板梨200余亩),种植杜仲等中药材2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所种的果树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在新华村的党建、人口与计生、产业结构调整都走在全镇的前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提高。
  团结、友谊、和睦是社会进步、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戴聚一任县政协主席期间,在他的提议和努力下,使都匀、麻江、丹寨三县(市)政协自1995年以来,每年举行联谊协作会议,会议同时邀请三县(市)周边的乡(镇)一至二名领导干部参加,协商解决周边社会治安、土地、山林纠纷等问题。通过多年的会议交流、协商,使政协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周边关系融洽,促进了经济发展,受到三县(市)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戴聚一同志几十年来把党的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忘我地工作。由于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肌梗塞,不幸于1999年10月20日逝世。他走了,但他辉煌的人生,在人们的心中是挥之不去的。
  人总有一天会死去。有人选择及时行乐的生活道路,有人则对生活充满信心,生活得很充实,很有价值。前种人即使活着却心灵已经死去,后一种人虽死犹生。戴聚一就是后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