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濮阳市> 清丰人物

高惠民

[公元1908年-1985年]

高惠民为[公元1908年-1985年]

  高惠民(1908年~1985年) 清丰县大流乡大岳庄村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读大学时,积极参加一二·九-。七七事变后,返乡执教,编写抗日课本,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
   1940年2月,高惠民参加革命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高惠民先后担任冀鲁豫行署实业处农林科长、冀鲁豫边区农场技术室主任、北方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等职,为发展边区农业生产、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做出重要贡献。高惠民通过艰苦的科学实验,在粮食作物和甜莱、烟叶、红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红、白糖熬制等方面,均有独到的发现和创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惠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于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兼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平原省农学院副院长,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副院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等职。为全国的农业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不仅为全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学优秀人才,而且还以主要精力从事土壤、肥料、耕作制度的研究,并有重要建树。他主持的《小麦不同前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和《以田养田》等研究课题,为建立和发展中国农业土壤学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20世纪60年代初期,高惠民倡导和组织编著出版了《中国肥料概论》和《中国农业土壤论文集》。受中国农学会委托,高惠民主编的《耕作与肥料》期刊(后改为《土壤与肥料》)发行全国。高惠民还和侯光炯教授共同主编出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这些重要论著,是全国土壤肥料科学发展的结晶,在国内外颇有影响。高惠民创造性地提出三种耕作技术结构与三种农耕制度的论证(即种植结构与间套轮作,土壤耕作结构与土壤耕作制,肥结构与农作制),对改善和发展中国的农业耕作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惠民不仅学术造诣很深,而且做人襟怀坦白,正直无私,一贯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即使在由于走所谓"专家路线"而横遭批判的岁月里,高惠民也从不动摇科学研究必须依靠、尊重专家的信念,尤其是敢于冒着风险为知识分子分忧解难。在1957年的反 斗争中,高惠民认为一些人有这样那样一些缺点或错误,不能视为-,于是在"反右倾"运动中首当其冲地受到严厉的批判。高惠民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对人的批评往往不留情面,严厉的批评却包含着了解、关心和爱护。高惠民对自己的评论是:"我对人有意见,人对我有意见,但是我从不对人抱成见。"高惠民对上级有什么意见,也从来是直言不讳。
   在"文革"中,高惠民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工作遇到困难时,高惠民却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遵循他一贯倡导的"服务生产、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的办所方针,在科研上取得显著成绩。1978年,土肥所被评为先进集体,高惠民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受到表彰。
   1982年,高惠民离休后,仍然关心科研工作,多次向所党委及有关领导提出许多宝贵建议,还欣然应邀为北京农业大学等编写校史。高惠民为编著《土壤管理学》夜以继日地工作,临终前几个小时还认真地撰写书稿。1985年4月15日,高惠民因心肌梗塞病骤发与世长辞,享年77岁。

同年(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