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云南省> 曲靖市> 宣威人物

卓琳

[公元1916年-2009年]

卓琳为[公元1916年-2009年]

  卓琳(1916.4.6—2009.7.29),原名浦琼英,邓小平的夫人,曾任军委办公厅顾问。
  1916年4月6日出生于云南宣威市榕城镇普家山村。 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1939年8月,经人介绍,当月就和邓小平结婚,成为了邓小平的第三任妻子,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因此两人都属龙。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办公厅顾问直至离休。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9年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009年8月10日火化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经营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担任过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获五等嘉禾 奖章。大姐浦代英,二姐浦石英。
  人物经历
  土地革命时期
  1931年被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当从云南出发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运动会自然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学。1932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高呼“不当-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行径。1936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是云南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女性。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乔装成百姓模样,决计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后转船倒车,折腾数回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考上延安陕北公学。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1939年8月,经人介绍,当月就和邓小平结婚,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成为了邓小平的第三任妻子,两人都属龙。此后,便一直跟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师部秘书科、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单位或部门工作,任妇女训练班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
  一直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工作。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随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实行薪金制后,被定为行政15级(相当于今地、师级);其政治地位和命运,也随着邓小平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从建国到“文革”开始的17年,一帆风顺。“文革”中,邓小平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她也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便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过了3年零4个月艰难的时光……
  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之后,卓琳于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办公厅顾问直至离休;在相伴走过的58个风云多变的春秋中,卓琳同志始终和邓小平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1997年邓小平辞世后,时年81岁高龄的卓琳同志恪守着邓小平关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着晚年时光;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009年8月10日火化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卓琳同志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获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婚姻生活
  翻开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有“秘书”二字。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却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
  1939年,延安的金秋,给卓琳的一生带来了最大的改变,在这里,她认识了邓小平,彼此相识相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陪伴丈夫一路走过。 1952年,邓小平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于是,卓琳甘愿退居幕后,做一个好助手。 1966年,邓小平被打倒,卓琳很痛苦,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是,她深知丈夫的为人,便坚定地对女儿邓吉说:“我跟了他这么长时间,可以担保,他绝对没问题。”邓小平挨批斗时,她在他身边,从未放开过他的手;邓小平失去自由时,她仍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劳动、散步,帮他打听外界的消息。艰难岁月,更显出他们之间的情深意切。“发配”江西的日子里,挖地、拔草、种菜、施肥,虽然空间有限、空气压抑,他们却甘之如饴,夫唱妇随。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卓琳都随同出访。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有人评价卓
   琳的表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端庄,和邓小平一起给国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中,记录着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夫妇在肯尼迪中心观看演出的场景。卡特写道: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很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无论身处低谷还是走向辉煌,她对他,不会有丝毫的改变。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八个字是他们感情最真实的写照。
  1997年2月,邓小平走了,留下孤独的她。时年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小平的骨灰,久久不愿放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刻,卓琳穿上了儿女为她特别订制的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邓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
  卓琳一生非常低调,生前多次嘱咐子女在办理她的后事时一定要从简。 卓琳的一生,始终是这样爽朗地微笑着,无论是身逢喜事,还是遭遇逆境。按照卓琳的遗愿--她的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将撒向大海。在他们共同热爱的大海深处,她将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安享晚年
  论生死
  卓琳对丈夫不离不弃晚年的卓琳对待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邓小平逝世,很长一段时间卓琳都沉浸在绵绵的哀思之中,她再也见不到相濡以沫的身影了,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了。当国人、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当人们还在思考如何向老人家表达最深切的哀思时,卓琳向家人、向子女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决定为准,你们不能提出高于中央标准的要求。于是丧事从简,她在家里没有设灵堂,只是将邓小平的书房简单布置了一下以方便亲友悼念。
  爱听戏
  每天早饭后,卓琳要听上一会儿京戏,这是她一生的爱好。邓小平生前关心和爱护高雅国粹艺术,支持“十足的戏迷”卓琳看戏。卓琳看完戏后只要老爷子没睡着,她就“汇报”表演如何精彩、如何获得全场喝彩等等。卓琳非常关心老戏新演,如战友京剧团排演《白衣渡江》和《柳荫记》时,从经费到演出她都给予具体帮助。
  献爱心
  近些年来,卓琳还设法为家乡做点事情。她多次为云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并一次同姐姐浦代英联名致函家乡领导说:“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尤其儿童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她随信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同年(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