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西省> 吕梁市> 汾阳人物

赵国藩

[公元1924年-2017年,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

赵国藩为[公元1924年-2017年,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

赵国藩
  赵国藩(1924年12月29日—2017年2月1日),出生于山西汾阳。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赵国藩13岁小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从军,家乡沦陷。1938年春,他随母亲跋山涉水,辗转逃难,在西安市郊区的农村读完中学。1945年夏,由在四川全济煤矿做技术员的舅舅资助路费,来到重庆。一个月间先后考取了5所大学,最后选择了临时迁到重庆的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5年抗战胜利,第二年春,他随校迁回上海。大学生活期间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赵国藩学习刻苦。当时上海交大好多著名教授为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授课。著名的力学专家徐芝纶教授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结构学一系列土木系主干课程,并亲自指导赵国藩将结构学听课心得写成论文,帮他逐字逐句修改,推荐刊登在当时的油印刊物《交大土木》上。这一切给赵国藩影响非常大。
  1949年,赵国藩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49年9月他到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不久调入兰州大学水利系任助教。1950年8月赵国藩调入大连工学院任助教,边工作边学习,曾聆听著名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桥梁专家陆文发教授开设的弹性力学、桥梁工程等课程,突击学习了俄文,翻译了当时教学急需的苏联教材和参考书,同时学习了苏联学派的专业知识。
  抗美援朝时,赵国藩被借调到吉林省公主岭810国防修建委员会任工程师,获吉林省一等模范干部奖章。
  1952年,赵国藩担任大连工学院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的讲课任务。1954年后历任讲师、教授(越级晋升)、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并作为访问教授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短期工作。1984年至今,他陆续被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大学、长安大学等30所院校聘为兼职教授、顾问或名誉教授。
  赵国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国内系统介绍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60年代在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他在出版的专著《工程结构可靠度》一书中提出可靠度实用计算法及荷载、抗力统计模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发行1万多册,被其他学术刊物引用上百次,为我国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90年代,赵国藩专题组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变量相关性的广义随机空间内的可靠度分析法和精度较高的二次二阶矩法、四阶矩法、体系可靠度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分析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等研究成果。
  赵国藩系统地研究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机理,提出了裂缝控制计算方法。他运用断裂力学理论,用激光散斑法测定混凝土的裂缝特征,提出了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分布模型和混凝土构件裂缝失稳扩展计算方法。他在混凝土静、动力学研究、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高强混凝土抗震设计研究等方面都有学术建树。
  赵国藩长期在工程技术第一线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解决国家能源建设的重点工程二滩水电站的关键技术,国家提出“七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题“水电工程筑坝技术——高拱坝体型优化及结构设计的研究”和“八五”攻关专题“高拱坝建设关键技术——高强度大体积混土材料特性研究”。赵国藩专题组承担了“七五”攻关专题中的子题“平面应变状态下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及“八五”攻关专题中的三项子题:一、动荷载下混凝土强度变形特性及其试验方法;二、全级配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研究;三、混凝土复合型及动态断裂特性研究。在“七五”及“八五”近十年间,根据二滩拱坝大体积、大骨料(最大粒径150mm)、全级配(四级配)拱坝位于地震区须考虑动力荷载以及拱坝多轴受力等特点,研究了拱坝混凝土宏观多轴静力性能及动力性能,还应用断裂力学研究了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特性及地震作用下的动态断裂特性。这四项子题被国家电力部分别鉴定为“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和“部分成果国际领先水平”。
  “七五”和“八五”攻关专题分别获能源部1991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电力部1996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汇总研究成果“混凝土静、动力学特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七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东风拱坝,须严格防止危害性裂缝,而混凝土坝的裂缝是国内外工程界极为关注且难度很大的重大问题。赵国藩专题组承担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水电工程筑坝技术——高混凝土坝裂缝及其防治”中的子题“混凝土裂缝评定技术”,成果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攻关专题获能源部电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相关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水利水电基金研究成果“混凝土损伤和断裂机理”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混凝土静态及动态断裂特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混凝土断裂力学这一新兴学科中,赵国藩共培养了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
  赵国藩专题组参加的“八五”攻关课题“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在1989年截流时是世界已建的最高碾压混凝土拱坝,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他项目,如“九五”有关“云南小湾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和四川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项目,港口重大工程、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赵国藩及其学生们都付出了巨大心血,进行了多方位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截至2010年底,赵国藩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3项,其中一等奖奖8项、二等奖15项;获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1项;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一等奖”1项。此外,他还获“规范工作一等奖”和1999年第8届“陈嘉庚技术科学奖”等多项奖励。
  从工程中来,为工程服务,赵国藩领导的课题组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难度大,尤其在国家重大土木、水利水电、港口建设等投入大量资金的工程项目中,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的攻关研究,得到了众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和赞誉。赵国藩认为,这都是集体的成果。谈及以往几本专业规范的工程调研、专题研究和编制工作,他由衷地感激所有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科技工作者的帮助,使他“学到了学校中难以学到的工程实践知识……恩师的教导、友情的帮助永不能忘”;谈及课题研究的10多年中,前前后后有100多位历届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有研究室的老师和技术人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学习和参加国家课题、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他谦虚地认为“师生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促进了我的业务学习”,他深情地说:“集体的帮助永不能忘。”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上,他以“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家庭好”作为赠言,祝福、勉励这些毕业的学生。
  60年来,赵国藩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带领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成为我国首批硕士点,并于1984年创建博士点。他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生72人,硕士生87人,博士后9人,访问学者3人。毕业研究生中有2人获-教育基金会奖,1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8人为博士生导师,1人获中青年突出贡献奖学金,1人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委员、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顾问、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名誉委员等10多个国内学术职务和国际高耸结构协会(IFHS)理事会名誉理事等8个国际学术职务。赵国藩曾任《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及《国际水泥制品与轻骨料混凝土学报》(伦敦及纽约)编委,现任《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港口工程》等7种国内刊物编委及国际刊物CementandConcreteComposites编委。
  赵国藩多次代表我国出席各种学术会议。1985年至今,曾先后30余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委员、分组会主席、主席团成员、主席等职务。1994年起,他担任《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研究委员会第1—10届会议委员、常委及1996年第6届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他先后14次应邀到瑞士、日本、捷克、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大学讲学。1994—2000年,他担任国家科委“攀登计划”中工程与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1999年10月,赵国藩教授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功勋教师。2009年,赵国藩被水利部授予“长期奉献水利优秀人员”荣誉称号。
  赵国藩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于祖国建设和高等教育。他的卓越贡献、严谨的教学风范以及高尚的道德风范,正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奋勇前进。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
同年(公元192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