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莆田市> 仙游人物

刘思职

[公元1904年-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思职为[公元1904年-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思职(1904年3月15日—1983年8月18日),出生于福建仙游。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刘思职1904年3月15日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市一书香门第。父亲曾当过学堂教师和清朝吏部小吏。刘思职自幼聪颖勤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家乡读完中学后,17岁即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25年,得岳父相助,刘思职自费出国留学,入美国西南大学化学系,1926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入堪萨斯大学学习物理化学,攻读博士,同时兼任该系助教,以其收入维持学习和生活费用。192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取得博士学位。
  1929年,刘思职在学成后立即回国。1929—1930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1930—1942年应聘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任助教,后提升为讲师、副教授。在此期间,曾先后赴德国威廉凯撒研究院细胞生理研究所及英国剑桥大学摩丁诺研究所进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学院停办。1942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其后的北京医学院,任教授及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刘思职在协和医学院任教期间,大部分时间是作为我国卓越的生物化学家吴宪教授的助手,在吴宪实验室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在吴宪教授直接指导下,进行蛋白质变性的实验研究。他的工作为吴宪“蛋白质变性学说”提供了实验基础。他的实验证明,超声波所引起的气泡增加了溶液的表面,使表面上蛋白质分子相互碰撞的频率增加,这是导致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实验还发现,蛋白质经加热变性导致凝固,尿素变性则无凝固现象,但它们的滴定曲线均向碱移。表明蛋白质在变性时,结构紊乱,对酸碱的结合能力有所改变,也进一步证明蛋白质的变性是由于蛋白质分子由折叠而变为伸展。吴宪曾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生理学学术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实验结果,阐述了蛋白质变性机理,引起生化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些研究成果为以后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高级结构与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刘思职在协和医学院最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关于免疫化学的研究。刘思职在吴宪的指导下,创造性地用化学定量方法研究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分析了免疫沉淀物中的抗原抗体比例,并定量回收抗体,纯化抗体。他首次用碱法定量分离卵清蛋白免疫沉淀物中的抗体,回收率达50%,纯度达96%;并证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遵守化学平衡原则,平衡可因加碱或盐而移动,使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纳入纯化学定量关系。他还用定量方法证明,动物对第一种注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量,可因注入第二种抗原而减小;其对于第二种抗原的反应,也比未接受第一种抗原注射者为低;但此两种抗体的总量则比只注射一种抗原者为高。刘思职在20世纪30年代对免疫沉淀反应定量研究的一系列成就,使他成为当时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以后他一直继续这一领域的研究,如低级抗体的性质和代谢,激素对抗体代谢的影响,强弱不同抗原在体内的代谢率等,并在国内外杂志上先后发表了40余篇论文。
  生物化学是20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刘思职在协和任教之初,学校使用的教材全部都是英文本。他们深感要推动生物化学在我国的发展,必应使用我国的文字表达生化名词和教材。吴宪教授曾尝试用中文写出生物化学实验讲义,遭到协和医学院外籍女教务长的反对。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思职曾组织部分生物化学学者着手编纂中文生物化学名词,但遭到当时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原燕京大学外籍教授WH阿道夫(Adolph)的反对,他借口脱离协和医学院的中心工作而加以否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才有可能和几位同道一起,于1950年初开始编译生物化学有关名词,完成了一部比较系统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该草案不久为全国所采用,统一了全国的生物化学名词,并给以后的生物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54年他主编了《生物化学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自编的中文生物化学教科书,全书70万字,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该书一改过去科技教科书完全照搬外国教材的惯例,具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绪论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在酿酒发酵、营养及脏器治疗等方面的成就;颂扬了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在临床化学、蛋白质化学,特别是蛋白质变性学说及免疫化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营养学等章节中,结合我国的国情,修正了我国成人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需要量;按照我国的膳食习惯,列出我国人民日常食用的几种混合蛋白质的生理价值。1964年修订重版时书名改为《生物化学》。经卫生部推荐,作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科书,一直沿用到1978年,为培养我国生化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曾编写了《生物化学讲义》。该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文笔流畅,深受医药卫生界欢迎,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普及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起了重要作用。
  刘思职广见卓识,具有敏锐的科学预见。早在1955年,当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还处在一个神秘阶段的时候,他在其主编的《蛋白质的生物化学》一书的“编者的话”中就指出:“生物化学家当以蛋白质的人工合成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他还身体力行,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作为他所领导的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前身)生物化学教研室科研的战略重点。为此,在我国生化界较早地建立了电泳、色谱等先进生化实验技术。由于政治生活坎坷,刘思职良好的科学预见未能实现。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生化界,蛋白质研究出现重大突破。刘思职把自己的科研设想和见解,撰文为《抗体的性质及生成机制》发表在《生理科学进展》(1963)杂志上。当时核酸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刚有端倪,他从法国某实验室的报道中获悉:从北京鸭提取获得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引入另一种系的鸭时,导致后一种系鸭出现北京鸭的某些性状特征。他就用免疫动物淋巴细胞中提取的DNA引入另一未经免疫的同系动物中,希冀获得抗体生成性能的转移,借以证明“DNA→mRNA→抗体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这一通路的存在。遗憾的是,这一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又因“文革”的冲击而夭折。壮志未酬,使刘思职感到无限惋惜。
  刘思职晚年长期多病,无力支撑病体进行科研与教学,1983年8月18日终因久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柳大纲 (1904~199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扬州仪征市
李春昱 (1904~1988)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
裴文中 (1904~198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
黄汲清 (1904~1995)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
龚祖同 (1904~1986)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浦东
+ 更多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
施汝为 (1901~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崇明
吴学周 (1902~1983) 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创始人 江西省萍乡市
蔡镏生 (1902~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
曹本熹 (1915~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
蔡邦华 (1902~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常州溧阳
郑万钧 (1904~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徐州
+ 更多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