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唐山市> 玉田人物

李连捷

[公元1908年-1992年,著名土壤学家]

李连捷为[公元1908年-1992年,著名土壤学家]

   李连捷,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我国的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地理分布和土地资源调查及区域评价
  进行了大量工作和深入研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农业遥感中心,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连捷,1908年6.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在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后,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1928年,日本侵略军出兵侵占济南,造成五三惨案。李连捷被迫离开济南,转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生物学和地质地理学,1932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被聘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曾协同美国土壤专家梭颇(J.Thorp)到全国许多省份进行土壤、地质等调查,发表论著9篇。
  1940年,李连捷获中华文化基金奖,被派往美国考察水土保持并深造。1941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农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秋季转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边学习边研究有关土壤发育速度的课题。他以印第安人在1800年前用“卑罗软黄土(Peorianloess)”营造的墓地为时代标志,并根据碳酸钙、小于0.2微米粘粒的移动、盐基交换、无机碳总量等土壤参数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来计算土壤发育的速度。这项工作受到美国有关方面的重视,作为伊利诺斯大学农学系的论文发表。1944年,李连捷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应美国军事制图局之聘到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军事地质组工作,专门从事土壤地理分布与行军条件,土壤学在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制图。在美国期间,他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参观访问了二十几个州的农业院校、试验场和水土保持站,足迹遍及大半个美国。
  李连捷经过对中国、美国主要农业区的土壤、地质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在土壤学、土壤地理、土壤制图、土地资源的分级与评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造诣,本可留在美国工作,但他思念着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 的灾难深重的祖国,谢绝了美国朋友真诚的挽留,于1945年6月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回国后,李连捷为了科学,为了民主,经多方奔走与联络,与同事熊毅、侯光炯、李庆逵、马溶之等,并联合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土壤工作者发起成立了中国土壤学会,借以团结全国土壤科技工作者,振兴祖国的土壤科学。当时参加学会的有六七十人,李连捷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47年,李连捷应北京大学农学院之聘,任土壤学教授、土壤系主任。1949年北京农业大学成立后,任土壤农化教研组主任,为我国土壤科学培养人才。
  1951年,他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派遣,两次去西藏考察,为开拓世界屋脊的农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1954年,他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1956年受聘为高等教育部一级教授。
  在五六十年代,他多次会同北京市和全国的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综合考察队,到北京山区、新疆、东北、西北、黄河后套、海南岛等地进行科学考察。在工作中,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土壤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不但取得了宝贵的资料,而且结合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实际,提出规划和设计,以及开发和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当时已经年近花甲的李连捷随北京农业大学迁出北京,下放到陕西省甘泉县清泉沟。
  1973年,李连捷由农村返回北京,就立即着手翻译《土壤地理的微形态特征》一书,后去河北省曲周县参加治理盐碱地工作。1976年他又到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由于这项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1982年荣获农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
  1978年,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荣获“科学大会奖”。会后,他参加了以李庆逵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土壤学会代表团赴加拿大埃德蒙顿出席第十一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并于会后到加拿大东部十多个省考察。同年,又代表农业部赴意大利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商在我国筹建农业遥感与应用培训中心,力促遥感这项新技术在推动我国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经多方努力,该中心于1979年在北京农业大学成立。李连捷出任中心主任。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心举办了20期培训班,除为我国培训了500多名农业遥感的应用人才外,还完成了国家水土保持、土壤监测、作物估产、草场监测等科研项目。
  80年代末,李连捷已年逾八旬,仍在孜孜不倦地指导众多研究生。40载的教学生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土壤科技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
  李连捷深受学生的尊敬,不仅因为他学识渊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因为他为人耿直,敢于坚持真理。他坚决反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处世哲学。对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他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决不趋炎附势,推波助澜。1979年,社会上盛行开会之风,大会小会比比皆是。对此,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投书报社,阐述“清谈误国”的道理。他的这一行动,受到许多人的赞扬和支持。
  进入90年代后,他虽患有多种疾病,多次住院治疗,但仍不顾年老体弱和家人、学生的阻拦,去外地视察工作或开会。这位耄耄之年的学者,每天手拿放大镜伏案挥笔修改论文,撰写书稿,编写教材,同时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以土壤特性为依据的土壤系统分类学,希望促进我国土壤分类学数量化和科学化,并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李连捷在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以后,又当选为历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顾问。他是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土壤学报》编委;《土壤译报》主编。对于社会工作,他总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1986年和1987年,他先后荣获北京市科协和中国土壤学会颁发的荣誉证,表彰他为科学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1992年1月11日李连捷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同年(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贾兰坡 (1908~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
顾功叙 (1908~199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嘉兴嘉善县
褚应璜 (1908~198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嘉兴
蔡金涛 (1908~1996)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通崇川区
毕德显 (1908~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
+ 更多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
姜圣阶 (1915~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黑龙江大庆林甸县
刘恢先 (1912~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
钱保功 (1916~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无锡江阴
高怡生 (1910~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京
方心芳 (1907~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
王景唐 (1929~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
+ 更多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