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北京>

洪朝生

[公元1920年-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朝生为[公元1920年-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朝生
  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洪朝生少年时对星空十分好奇,宇宙的深邃让他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从小便萌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中学时代的洪朝生是在北京汇文中学度过的。在名师指点下,他陶醉于物理学的无限乐趣。1936年洪朝生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在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担任电信课助教。当时,西南联大工科学生没有看外文文献的习惯,而洪朝生没有被这个传统束缚,他搭的一个实验台实验结果非常精确,主要得益于在国内看到一篇关于负反馈控制稳定性的外文文献。在学习上,洪朝生更看重自己的参悟力,不急于交流,但不排斥交流。与人讨论时总三思而后行,不急于下结论。也许正是这一份坚持的毅力和严谨的作风,厚积薄发,成就了他在物理学上重要的发现。
  1945年,洪朝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的热门是微波和核物理,但是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按照导师的思路踏实工作。尽管洪朝生在西南联大无线电专业做了一段时间物理实验课讲师,但从未动手组装过收音机,而在MIT,很多实验台都是自己动手搭建。因此,洪朝生在这里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和技巧。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洪朝生在美国普渡大学实习。开始时,洪朝生搭建低温实验台用于研究锗晶体,每天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测量数据上,并没有明确的科研思路。后来在导师的一番提醒下,洪朝生突然激发了主动寻求科研思路的动力。在第一届低温物理国际会议上,有一位专家问到“锗晶体中杂质含量及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问题,洪朝生会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发现在低温下半导体锗单晶电导与霍耳效应的反常行为,但是当时无法给出理论解释。1950年,即将结束普渡大学工作准备去欧洲留学的前两个星期,洪朝生收到一批样品,他并没有因为新的工作行程而懈怠,而是加班加点进行测试。恰恰是这一批样品的测试结果,弥补了之前的数据缺陷,使得电阻变化与杂质含量之间的规律一下子清晰起来。天道酬勤,洪朝生提出了半导体禁带中杂质导电的新概念。这项成果成为此后国际上关于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随后,洪朝生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实验室工作。
  1952年回国后,洪朝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系任教。195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组建低温物理实验室;1956年领导建造氢、氦液化系统。这个时期,洪朝生参与了钱学森领导的我国导弹工程研制任务,负责导弹实验基地高能液体燃料的实验,先把温度降到零下180摄氏度左右试验液氧,再把温度降到零下250多摄氏度左右试验液氢,为1960年我国的第一枚导弹的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朝生1961年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经过3年艰苦奋斗,在他领导下建成新型结构氦膨胀机与液化器,使物理研究所和其他单位能够开展超导实验、超导应用和超导物理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洪朝生负责组建以推广提高氦温区低温技术、促进低温实验工作与超导电技术应用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1982年5月,在中科院物理所低温物理研究室和中科院气体厂的基础上,低温技术实验中心正式成立,洪朝生担任主任。
  洪朝生长期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为低温技术研究和低温工程技术装置研制、促进低温超导技术在中国科学实验与新技术中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他率领团队研制成功的深度制冷机包括小型脉冲管和GM制冷机,为红外遥感、超导器件、电子器件冷却和科学实验提供了可靠方便价格低廉的低温冷源。与定常恒温连续流动不同,深度制冷机中的流动过程是低温温度梯度下的交变流动过程,为了提高制冷效果就必须探索其循环过程中的规律。洪朝生在深度制冷机热力过程研究中,发现循环过程中存在着直流现象,多路旁通法是抑制该现象的方法之一;获得高频交变流动情况下的阻力经验公式;发现采用第二小孔法抑制直流现象的有效方案,并已被国际低温界同行广泛采用。在以上基础性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洪朝生研制成功微型高频同轴脉冲管制冷机。30W电功率输入,85K时的制冷功率达260mW,成功地运行1200小时,2000年通过总装备部验收,该成果在航天遥感及红外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在洪朝生的推动和培养下,中国低温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数十个研究和开发机构分布于全国各地,基本上依靠自身力量建立了一批低温装置和研究设备及相应配套的支撑条件,在制冷技术、实验技术、低温系统、材料制备、计量测试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中国空间技术、卫星遥感、科学实验和超导应用等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低温工程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洪朝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和常务委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现任中科院理化所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由于对中国与国际低温工程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把2000年门德尔森奖授予洪朝生。他先后荣获科学大会奖和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1997年国际低温工程大会优秀论文奖和1999年第20届国际制冷大会林德奖,2011年获美国低温工程大会SamuelCCollins奖。据统计,洪朝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35篇以上。
  2018年8月19日10时10分,洪朝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