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北京> 房山区人物

张锡瑗

[公元1906年-1929年]

张锡瑗为[公元1906年-1929年]

  张锡瑗,又名希远,1906年出生于河北省房山县良乡镇(今北京市),1920年随父迁居河北保定。张锡瑗和妹妹张锡瑞在直隶省第二女子师范求学时,积极参加该校改革教育的 运动,并成为运动的骨干分子。1924年,她和张锡瑞、李沛泽(即李培之,后为王若飞夫人)等成为该校早期的团员。1925年转到北京,结识了邓颖超。同年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张锡瑗被组织选送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共产国际和苏共中央为培训中国革命者而专门创立的中山大学)学习。张锡瑗在中山大学学习了近两年时间。她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知识,比较系统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了解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特别是苏联的斗争经验,思考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聆听了当时苏共领导人和国际共运领袖斯大林的演讲和报告。
  1927年,受党组织的派遣,张锡瑗结束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生活,回到家乡保定,她与妹妹张锡瑞、张锡珍一起,协助父亲张镜海(保定铁路工会负责人)在保定开展革命斗争,支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和全国的北伐革命。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党中央机关一度迁往武汉。张锡瑗在武汉中央秘书处,意外地遇见了中山大学的老同学,已改名为邓小平的邓希贤。八七会议之后,党中央机关迁回上海,张锡瑗和邓小平随机关到了上海,1928年春,他们结为伉俪。婚后的张锡瑗,和邓小平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工作上她是丈夫的得力助手。根据当时斗争环境的需要,他们还是名符其实的家庭机关。当时,中央秘书处的内部交通工作经常由一些负责干部的夫人来做,性格活泼,而富有应变能力的张锡瑗,当然也不例外。内交的任务主要是和各处秘密机关递交文件和通知,交流情报。这种流动性的工作艰巨而又危险性大,如当时的内交科主任张宝泉就是在执行任务时被捕牺牲的。张锡瑗在执行任务时,身穿得体的旗袍、梳短发、高跟鞋,一付上流社会妇女的气派,在-的环境中从容来去,应付自如,从没出事。由公开的革命斗争转到秘密隐蔽的斗争,张锡瑗表现得同样的成熟、老练。难怪事隔60年后,那些曾与她共过事的革命老人,都能清晰地记忆起她的声容笑貌和矫捷的身影。
  1929年,张锡瑗因难产,不幸英年早逝,孩子不久也夭折,这是邓小平难忘的一个冬天。但是,因为军情火急,他顾不得掩埋心爱的妻子和孩子,便又带着中央的指示,直奔广西领导武装斗争。一路上,张锡瑗去世时的情景,萦绕在邓小平心头。翌年春,当邓小平途经香港时,得悉中央特科的李强正在香港建立秘密电台,于是找到李强居住的旅馆,面托李强处理张锡瑗善后事。李强回到上海,根据中央军委之命,便和邓颖超、张晓梅(张锡珍)等在江湾公墓购穴,以传统的方式,埋葬了这位年轻的女革命者。与其相邻安息的,还有两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928年4月牺牲的罗亦农和1929年2月病逝的苏兆征。为了保密,墓碑上都用了化名。
  上海解放后,随军进城的邓小平,十分怀念张锡瑗,在李强的帮助下,事隔20年后,找到了她的遗骨。当时,邓小平和陈毅都居住在瑞金路“厉志社”旧址(又称瑞金花园),收殓好烈士遗骨,装进特制的棺木中,妥善安置于瑞金花园内。直到60年代,筹建上海市烈士陵园时由上海市民政局接收,并于1969年安葬于新建陵园的烈士墓区首排,崭新的卧碑,刻写着红彤彤的五个大字︰张锡瑗烈士。
  附记︰
  撰写此稿时参考和引用了张锡瑗亲属的回忆和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的有关资料。
  来源:中国军网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