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辽宁省> 辽阳市> 太子河人物

苏仲平

苏仲平为

  苏仲平,1919年5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今辽阳市),幼年在家乡受启蒙教育。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奴的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创伤,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他发愤学习立志工业救国。12岁他就离开家乡到奉天(今沈阳),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工科职业学校。毕业时年少无为,只有继续深造,当时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去日本,另一是去内地,那时他不愿接受日本教育,便只身到北平(今北京),考入汇文中学。193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医科预备系,1939年夏转入辅仁大学生物系,1943年毕业。
  大学毕业后,苏仲平由校方介绍到德国拜尔药厂科学部任化学师,先后在该厂的上海、大连、沈阳等地的研究室、工厂工作,直到1945年药厂解散。1946年,苏仲平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进入东北金属矿业公司沈阳选矿剂工厂从事选矿药剂研究。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军破坏和销毁了各厂矿的设备与资料,沈阳选矿剂厂也不例外,要生产选矿药剂只能从零开始。为提供东北地区矿山恢复生产所需的选矿药剂,苏仲平进行了黄药、黑药、松根油的合成探索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调至沈阳冶炼厂铜电解车间工作。后任该厂第一任化验室主任。后因各地矿山恢复生产需要选矿药剂,1949年末又将他调回选矿剂工厂。在这里,他进行了固体黄药、黑药、松根油生产工艺的研究,并亲自指导生产。
  苏仲平在从事选矿药剂研究过程中还努力学习选矿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因此,在选矿剂工厂投产后,他又被调到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选矿科任助理工程师。1950年,在青城子铅锌矿指导提高铅选矿回收率取得明显成效,并获得奖励;1951年至1953年,先后到东北各铅锌多金属矿指导选矿厂投产试车、达产及提高选矿指标等工作;在推行多金属混合浮选工艺流程及提高杨家杖子钼矿选矿厂处理能力的磨矿流程改造中,均做出贡献。
  1953年10月,由沈阳调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选矿处,1954年至1955年,主持湖南新冶铜矿选矿厂设计工作,任设计负责人。1956年至1957年,苏仲平赴前苏联有用矿物机械加工科学研究设计院(今俄罗斯圣·彼得堡米哈诺布尔研究院)参与审核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选矿研究设计院(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建院的扩大初步设计,任设计总工程师。回国后,参加该院的建设工作,并继续担任选矿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在该院由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选矿药剂研究室。之后,他长期担任研究室主任工作,全面负责、指导研究课题的试验研究,为我国选矿药剂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苏仲平还较长时间担任院副总工程师职务,为该院科研工作及其发展做出贡献。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苏仲平在领导选矿药剂研究与开发数十载的工作中,始终遵循科研面向生产和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方针。他根据国家在各个经济建设时期的需要,组织研究开发选矿生产中所需要的多种新型选矿药剂,解决了选矿生产中的许多重大难题。
  20世纪50年代末,根据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建起了年处理量为500万吨的东鞍山贫赤铁矿(简称东鞍山)选矿厂,该厂原设计浮选药剂采用大豆油脂肪酸硫酸化皂,但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难以实现贫赤铁矿选矿工业生产中使用以大豆油为原料制造的浮选药剂。东鞍山选矿厂是鞍钢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能否按计划提供原料,不仅影响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对此,建成的东鞍山选矿厂必须按计划投产,浮选药剂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因此,在东鞍山选矿厂投产之际提供新型赤铁矿浮选药剂,是生产的急需,是国家的急需。
  苏仲平接受了这项要求在一年时间内完成研制浮选新药剂的艰巨任务,并立即组织了该矿浮选药剂研究专题组。在研究工作中,他明确提出:“研制新型药剂的原料要丰富、价格要便宜,产品要无毒、无臭,效果要好”,他还提出:“石油产品、副产品是开发浮选药剂原料的重要来源”。在他这种思想指导下,专题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合成与选矿试验研究,于1959年4月以石油产品——高碳烷烃为原料,研制出新型药剂——氧化石蜡皂。紧接着,苏仲平运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迅速组织了该药剂的合成扩大试验和选矿工业试验。在选矿工业试验过程中,他不住宾馆、招待所,而是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在职工宿舍,经常不分昼夜地在车间观察浮选现象,了解生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氧化石蜡皂通过合成扩大试验和选矿工业试验,取得了进一步完善和较满意的选矿生产指标,为新型浮选药剂迅速投入生产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石油产品为原料制取的新药剂,成功地代替了大豆油脂肪酸硫酸化皂,解决了东鞍山矿浮选的药剂难题,从而使得当时世界最大的赤铁矿选矿厂得以稳定持续生产,使鞍钢生产的原料供给得到保证。由此,选矿厂每年可节省大豆油近5000吨。其成果1959年获冶金部一等奖、1964年获国家科委发明奖。
  20世纪60年代初,包头白云鄂博赤铁矿(简称包头矿)的开发提到议事日程。该矿石中赤铁矿的回收也选择了浮选方案。苏仲平主持该矿浮选新药剂的研究,采用含油软蜡的高碳烷烃为原料,研制出氧化软蜡皂,为其投产奠定了基础,获得冶金部嘉奖。以此为原料制取的新药剂至今仍在东鞍山和包头矿的选矿生产中使用,并在非金属矿与稀有金属氧化矿等选矿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有色金属冶金工业要求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提高冶炼生产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冶炼要求吃“精料”,要求选矿产品提高其金属含量,而且要在回收率不变的基础上提高精矿品位。完成此任务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捕收剂在浮选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捕收剂的选择性对选矿指标有重大影响。因此,他组织与领导开展研究新的选择性捕收剂以满足选矿生产的需要。
  根据国外报道和我国化工原料生产状况,苏仲平指导专题组在有限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药剂(简称为硫氮类)的研究,试制出硫氮药剂达10种之多。其中硫氮九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于1965年完成合成扩大试验,并在江西银山铅锌矿选矿工业试验获得成功。它捕收力强,与一般黄药相比其用量可大幅度降低,浮选速度提高一倍左右;可以在较高的矿浆pH值条件下发挥有效的捕收作用,对于铅锌分离和提高铅精矿质量更有独特的效能。
  为了使硫氮九号迅速投入生产应用,在院选矿药剂车间,建成了从原料-的生产到硫氮九号产品的化工合成生产线,其产品于1966年正式在选矿生产中使用。该项成果获得冶金部嘉奖。后来,由于冶金部有色局对选矿药剂生产的统筹安排,硫氮九号的生产技术无偿转让给株洲选矿药剂厂,至今仍是该厂的选矿药剂产品之一。
  当时研制出的其他硫氮产品在选矿中也很有特色,如硫氮七号在铅锌混合浮选方面,硫氮十号在提高铜的回收率方面都有显著效果。苏仲平还领导了氧化矿浮选药剂——羟肟酸及其盐类和降低矿山能耗的低温浮选药剂的研究等。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磷铵 (-黑药)的合成扩大试验,为选择性捕收剂——磷铵类药剂的研制成功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选矿工业的发展,为了国计民生,选矿药剂原料必须摆脱农产品、出口产品”,这是苏仲平在领导选矿药剂科研工作时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对我国新型药剂的研究方向和选矿工业发展产生了重大效应和深远影响。
  在有色金属矿石浮选中,通常使用最多的浮选药剂是丁基黄药和松醇油(俗称二号油)。丁基黄药是用丁醇为主要原料合成的,而它则是用玉米发酵制得。玉米在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食粮,同时供应也处于紧张阶段,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为减少生产丁基黄药使用的粮食用量,苏仲平提出从煤焦油及一些副产品中寻找丁基黄药的代用品。酚焦油、硫化蒽油等都是那时开发的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石油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合成的醇类产品逐渐生产出来。他组织研究室采用石油化工产品——-、-等代替-合成异丁基黄药,并立即投入工业生产和选矿应用。从70年代初开始至今,异丁基黄药在有色金属矿山选矿厂一直得到广泛使用。
  20世纪60年代初期,盘石镍矿浮选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矿石中的脉石矿物难以抑制,致使精矿中的硅镁含量超标。根据当时的技术资料来看,淀粉和糊精是用于提高精矿品位的较好抑制剂,而它们也是以粮食为原料的产品,这在当时的选矿工业生产中应用是难以实现的。苏仲平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采用以稻草和纺织工业中的落地棉为原料研制成功的一号纤维素,用于提高该矿精矿品位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时国内少有的镍矿选矿生产指标达到了国家要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松醇油是有色金属矿石浮选的主要起泡剂,它是以松节油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松节油用处很多,尤其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口物资,能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60年代初,苏仲平开始组织开展合成起泡剂的研究。从中,他发现合成起泡剂具有起泡力强,用量少;泡沫量大而脆,有利于精矿多次富集,可以提高精矿品位;浮选泡沫不粘,使浮选流程通畅,有利于操作、有利于精矿产品沉降和减少金属流失等诸多优点。1963年,他利用化工原料研制成功了新型起泡剂——丁醚油。1964年,在本院建成合成扩大试验车间,大大加快了新药剂的合成与选矿工业试验和生产速度,也为我国选矿药剂科研单位开创了自行化工合成扩大试验生产的先例。
  后来,苏仲平根据合成起泡剂的特点和各种矿石对起泡剂性能的要求,以及各种矿石的特性和对浮选指标的要求,对合成起泡剂的研究工作从未间断。80年代初,与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合作,以丙烯为原料研制成功六碳混合醇,其性能与美国的MIBC起泡剂相近,用于浮选滑石、辉钼矿等获得满意的选矿指标,尤其更有利于精矿品位的提高。90年代,在他的科研思想指导下,研制成功的BK-201、BK-204、BK-206等起泡剂,均投入生产应用。
  选矿药剂的开发研究属于边缘应用学科。苏仲平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认识到,从事选矿药剂研究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人员结构的互补性非常重要。他积极鼓励学化学的研究人员学选矿专业知识,学选矿专业的人员学化学知识;在选矿药剂研究专题组里,苏仲平安排了这两类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样组成的研究小组使新药剂的开发和应用结合得非常紧密。
  苏仲平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建立并始终坚持一套较为先进的研究工作程序,而且逐渐使其成为科研人员遵循的科研方法,即小型合成试验与选矿效果评价同时进行,在试验工作中根据选矿效果和要求,不断改进合成条件和产品质量,使新药剂达到新水平。在选矿药剂小型试验取得满意的结果后,立即进行新药剂合成扩大试验并提供选矿工业试验用药试验结果证明,新浮选药剂对提高选矿指标能取得满意成效的,则立即组织投产,并应用到选矿工业生产中,迅速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浮选药剂研究过程中,苏仲平明确指出,选矿药剂的分析与合成工作同等重要,药剂分析是合成的眼睛,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选矿药剂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合成的新药剂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明了其组成、含量及结构,再通过选矿试验,查明药剂不同成分的效果和合成发展方向,这对新药剂的深入研究、缩短试验周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在组建选矿药剂研究室时就考虑到药剂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因而,相继申报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和气象色谱分析技术,为新药剂的合成和促进选矿药剂与矿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简历
  1919年5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
  1932~1935年在奉天省立第一工科学校学习。
  1936~1938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38~1939年在燕京大学医科预备系学习。
  1939~1943年在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学习。
  1943~1945年任拜尔药厂化学师。
  1946年任沈阳第一女子中学英文教员。
  1946~1948年任东北金属矿业公司沈阳选矿剂工厂工务员。
  1948~1949年任沈阳冶炼厂铜电解车间工务员、化验室主任。
  1949年在沈阳选矿剂工厂工作。
  1950~1953年任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选矿科助理工程师。
  1953~1956年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选矿处工程师。
  1956年任冶金部有色金属选矿研究设计院选矿研究室副主任。
  1956~1957年赴前苏联有色冶金工业部有用矿物机械加工科学研究设计院,参与审核有色金属选矿研究设计院建院设计。
  1957~1986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选矿研究室副主任、药剂冶金研究室主任、药剂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兼药剂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1986年8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