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青岛市> 即墨人物

于兴邦

[公元1956年-1981年]

于兴邦为[公元1956年-1981年]

  于兴邦,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县城关镇中山街。1972年12月参加工作,在张店铁路工务段当工人。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于兴邦认识到养路工作也是革命的需要,决心继承铁路工人的优良传统,做一个铁路线上的螺丝钉。他在入路的决心书上写道:“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工作,党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干好。”
  刚入路时,于兴邦学的是锻工。每天早晨,他总是提前到车间,推煤、点火,做好开工准备;下班时,他抢着清点工具,整理场地,打扫卫生,为师傅打水。当时他个子小,体力差,抡不动八磅大锤,就请师傅为他做了个六磅锤,抽空就练,胳膊肿了,手上起了泡也全然不顾。
  1974年以后,领导上安排于兴邦干桥梁工。这个工种要露天施工,登高作业,风里来,雨里去,比在车间干锻工艰苦,但于兴邦愉快地服从了分配。1975年春天,他们在杜科施工,住地离施工点1公里路,每天来回要带不少工具,最重的是一根15公斤的橇棍,于兴邦每天抢着扛。施工一个月,他扛了30天。
  每年夏季,给桥梁喷漆除锈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施工人员要身穿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头戴防护面具,在近40度的高温下登高作业:手抱七公斤半压力的漆枪,脸被灼热的钢板烤着,干不了一会儿,就要汗流浃背。许多体力较强的工人也干不上一小时。可是,于兴邦总是争着干这项工作,经常在上面坚持干两个多小时,最后在大伙的一再催促下才换下来。他下来时,浑身早被汗水湿透了。
  于兴邦廉洁奉公,公私分明,对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不徇私情,勇于批评斗争。197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他被雷雨声惊醒,猛然想起院子里露天存放着几吨水泥。他随即翻身下床,来到院中,边遮盖边呼喊工区同志们,大家一齐动手把水泥盖好,减少了国家损失。
  博兴桥梁工区兴建职工宿舍,于兴邦负责收发物料,并给民工记工。包工队负责人想让于兴邦多发料,多记工,就多次买酒菜请他吃喝,但每次都遭到于兴邦的拒绝。他说:“吃人家的嘴短。咱不能为了自己,让国家利益受损失。”
  1974年前后,班组管理工作不够严格,比较混乱,个别人乘机损公肥私,拿国家材料。一天,于兴邦发现木料少了一部分,立即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并在领导的支持下,连续几个晚上不休息,终于查到并追回了被盗的28根木料。
  1974年至1977年间,于兴邦在张(店)东(营)线博兴桥梁工区担任轨道小车司机。在这期间,他严格按规章办事,保证了施工安全。1975年3月的一天早晨,他驾驶轨道车载着8名同志和沙石料去陈户桥施工。中午准备返回时,工长发现与车站联系要点的挂线杆被人拿走了,与车站联系不上。按规定,轨道车没有点不准行驶。工长就找于兴邦商量,想把车开到前面道口,再向车站要个点回去。于兴邦向工长讲了规章制度,不同意这样做。工长有些着急地说:“这么多人饿着肚子,开吧,出了问题我负责!”于兴邦回答说:“不能开!违反规章的事,谁也不能做。我宁可在这里看护一夜轨道车,也不能无点开车。”最后,他们从生产队借了竹竿、电线,向车站要了点,才返回工区。
  1976年5月的一天,于兴邦开着轨道车,载着12名同志从博兴去陈户。当轨道车行驶到陈户站外道口约150米地方,突然发现道口栏杆没有落下。为了防止意外,他采取减速措施。在即将接近道口时,突然一辆拖拉机窜上线路,由于他早有思想准备,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拖拉机擦着轨道车前部开过去,车上12名同志安全无恙,防止了一起严重的伤亡事故。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工区决定几座大桥每天派一人巡守。大桥离工区远,往返不方便,连热饭也吃不上,责任又重大,许多人不愿意干这个活儿。于兴邦却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主动承担这项任务。仅1981年1月至8月,他共替别人值班巡桥70多次。
  于兴邦兄妹6人都有工作,家庭生活较宽裕,可是他从不乱花钱,把自己每月的生活费控制在15元以下。他从不把心思用在追求吃穿打扮上,平时一身铁路蓝制服,干干净净,朴素大方。他穿的那双胶鞋上面已经补了好几处,还舍不得扔。用的被褥还是他入路时从家中带来的,被子上面已经打了几个补丁。大家都知道他有两件“宝”:一件是用41块边角布料缝制的枕头套;一件是用164块边角布料拼接而成的床单。这两件东西是他母亲在他入路时亲手缝制的,他不舍得丢掉。同志们都赞扬小于是艰苦朴素的模范。
  1979年,于兴邦与附近某工厂一位姑娘交上了朋友,两人情投意合。在两年多的交往中,他经常把自己买的一些书送给姑娘看,把载有“人生意义”讨论文章的《中国青年》杂志介绍给姑娘学习。看到报上刊登的几个年轻姑娘扫大街的报道后,他对女朋友说:“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美的心灵该多好啊!人活着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为个人活着,为金钱卖命,最不值得。从金钱里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他俩约定在1981年国庆节结婚,勤俭办婚事,不去上海,不逛北京,回家看看双方的父母亲就回来。在筹办婚事的过程中,于兴邦不但没请一天假,还替别人值了不少班。
  1980年3月的一天,工区派于兴邦和另两个同志到明水车站附近去清理一个涵洞。这个涵洞直径只有08米,长约10米,里面淤积了大量的泥土污物。其中一个同志说:“咱只把洞口两头的土清清算了。”于兴邦却说:“别这样,要干就把它彻底清理干净。”说完,他第一个钻进涵洞,那两个同志也就跟着钻进去了。由于涵洞很小,人只能在里面猫着腰干。泥土污物一翻动,洞内尘土弥漫,呛得喘不过气来。他们3人连续干了7个多小时,才完成了清理任务。从洞里爬出来时,个个都是尘土满身,简直难以辨认了。
  于兴邦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特别重视业务学习。他除了经常向师傅请教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宿舍里认真自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对一些难记的规章,他写在自己的手上,有空就看。有时回到家中,他把规章条文交给弟弟,让弟弟来考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一次班组业务学习中,大伙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一时难辨谁是谁非。于兴邦当即把一条有关的规章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解决了问题,同志们都很佩服。在全工段技术考核中,于兴邦连续三次取得90分以上的好成绩。
  1980年春季的一天,于兴邦在胶济线309大桥值班,有位老大娘正在桥中心行走,对面开来的列车忽然一声长鸣,吓得她坐在道心,不知所措。列车飞速地驰近桥头,情况万分紧急。就在这时,于兴邦奋不顾身地冲上桥面,火速把老大娘拉到人行安全便道上,防止了一起伤亡事故。
  同年冬季的一天下午,狂风怒号。309大桥附近生产队的一名社员,推着自行车从桥面上通过,只顾低头顶风向前走,没有发现即将驰近的列车。正在值班的于兴邦飞步奔向桥面,将行人及自行车推出铁道,并用自己的身体将行人紧紧护住,列车从他的身旁呼啸而过……
  1981年9月6日,于兴邦值班巡守胶济线上的孝妇河大桥。下午3点50分,青岛至上海的134次旅客快车要从桥上通过。于兴邦提前来到大桥上,清查了桥面,站在桥东头迎接列车。但是,当列车距桥头约400米的时候,附近的马尚乡马尚二大队53岁的女社员傅长英抱着孙女,领着孙子和两个侄儿,从西头登上大桥,顺着铁路向东走去。这是一座单线铁路桥,约10米高、100米长,桥面狭窄,一向禁止行人通过。于兴邦向西一望,见傅长英等人走来,就急忙连声高喊,然而桥上的老小5人却毫无觉察,只顾低头走路。于兴邦迅即展开手中的信号旗,向列车发出停车信号。司机在距桥头约90米的地方紧急制动。可是,巨大的惯力驱使列车仍以高速扑向桥头,一场严重的伤亡事故倾刻就要发生。千钧一发之际,于兴邦跃身冲上桥面,挥舞双手,边跑边喊:“快躲开,车来了!”行人听到呼喊声,猛一抬头,立即明白了面临的危险。傅长英祖孙3人转身紧贴在大桥南侧主梁上,她的两个侄儿迅速卧倒在钢梁连接处的桥墩上。几乎与此同时,列车呼啸而过。老小5人得救了,但于兴邦却壮烈牺牲了。
  于兴邦牺牲后,人们发现了一本他生前学习过的《中国青年》杂志。在该刊一篇部致人生意义的思考者的文章中,于兴邦密密麻麻画了许多线。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于兴邦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11月26日追认于兴邦为革命烈士;共青团山东省委、共青团全国铁道委员会和共青团济南铁路局委员会,分别追授他“优秀共青团员”和“模范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同年(公元1956年)出生的名人:

何满宗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
陈应松 湖北省荆州公安县
李龙斌 安徽省蚌埠怀远
练成 浙江省宁波象山
冯洁 浙江省杭州
+ 更多公元195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1年)去世的名人:
彭海清 (1911~1981)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
史卓生 (1900~1981) 陕西省渭南华州区
袁亮甫 (1895~1981) 湖北省荆州公安县
林淡秋 (1906~1981)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浙江省台州三门
廖运昇 (1901~1981) 安徽省淮南田家庵
熊挺 (1905~19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安徽省六安金寨县
+ 更多公元198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