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辽宁省> 沈阳市> 沈北人物

童村

[公元1906年-1994年]

童村为[公元1906年-1994年]

  童村(1906~1994年)
   童村,满族,辽宁沈阳人,出身于教育工作者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童青年时期酷爱生物学,燕京大学毕业后入协和医学院。民国23年(193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医院从事临床和细菌学研究及教学工作。民国29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公共卫生硕士、博士学位。30年代初,人们对常见的病原菌性疾病如心膜炎、败血症等,由于缺乏有效药物,束手无策,这使童非常不安。40年代初,青霉素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童在忙于准备博士论文的同时,挤出时间从事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他预见青霉素将有广泛的应用,“我一定要掌握真本领,从病菌的血口中救出更多的生命”,因此抓住一切机会收集资料,参观国外青霉素研究和试验的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童报国心切,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准备回国。是时,中美客船尚未通航,他便急如星火绕道大西洋,把放有青霉素菌种的小小玻璃瓶揣在怀里,颠簸了近两个月才回到上海。可他回国后同大多数学人一样,受到冷遇。
   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派人来到童家,见面就说:“我们希望你把青霉素试验继续下去,办起工厂为人民造福。”市长陈毅审批了青霉素实验所(即上海第三制药厂前身)的建所计划。在国民经济开始恢复的时候,百废待兴,而拨款的数目竟比该所申请的还要多。
   童和宋国省、马士保等一起,把破旧的汽车装配修理厂改成车间,因陋就简,夜以继日,边研究边试制,1951年4月,终于生产出中国第一瓶青霉素,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为此给他们颁发了奖状。
   此后30多年中,童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为解决染菌问题,他根据多年研究,分析100余例染菌罐污染的原因,编著《抗生素发酵染菌的防止》一书,这是抗生素生产中克服染菌的重要文献。童还开展了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菌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后又研究推广土霉素、新生霉素等生产工艺。60年代初,童把抗生素生产的深层培养技术,推广应用于农业和工业上,深层培养酮戊二酸短杆菌北京2990-6(谷氨酸产生菌)、鲁保一号菌(用于防治大豆菟丝子)及农用苏云金杆菌的工艺取得成功。70年代,童继续从事探索性研究,在维生素C生产新工艺中,将自控PH联动添加山梨糖技术应用于葡萄糖代乳糖生产青霉素的研究,提高发酵单位,取得了经济效益。
   1959年,在童的领导下,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建立新抗生素寻找小组,为中国最早研究新抗生素小组之一。这个组曾筛选得到抑制白色念珠菌有效的克念菌素,经研究推广其生产工艺,又将克念菌素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得到满意的效果。
   童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全国各地抗生素专业人才,不少都受过他的教益。80年代,童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3名。这些高级科研人员已成为学科带头人。
   童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先后任国家科委抗生素专业组成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药学会抗生素学科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版)编纂委员会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相关院校:

燕京大学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