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武功人物

苏绰

[南北朝][公元498年-546年]

苏绰为[南北朝][公元498年-546年]

  苏绰(498~546年),字令绰,西魏大臣、改革家。岐州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人。他生在关中的名门望族,自曹魏以来世为官宦。父苏协曾任武功郡守,堂兄苏让为西魏汾州刺史(故治在今陕西宜川北)。苏绰自少时起就勤学善思,博览群书,以知识广博闻名乡里。入仕后,“以天下为己任”,尽力帮助宇文泰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为振兴西魏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永熙三年(534)秋,魏孝武帝受权臣高欢的军事压力,从洛阳西逃关中,在宇文泰支持下,以长安为都,建立了西魏政权。宇文泰操纵朝政,励精图治,广求人才,苏让便向宇文泰推荐了苏绰,他从此入仕。初任大行台郎中,不久迁为著作佐郎。因他博学善谈,机敏聪慧,长于写作,成为大行台中最干练的官员。当宇文泰找苏绰交谈时,他纵论历代兴衰,阐述自然科学现象,讲得井井有条。宇文泰发现苏绰颇具政治才干,立即擢为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处理政务。
  苏绰得到宇文泰重用,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当时,西魏政权刚刚草创,宇文泰为求存图强,令部属制定了24条新制,苏绰参与了其中“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的起草。这个法规是关于国家财政预算和赋税征收的具体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农民的滥征,也使国家的财政管理制度化、条理化,增加了国库收入。
  大统七年(541),苏绰帮助宇文泰增订了12条新制,与24条同时实行。这些措施对革除社会弊病起了一定作用,促进了关陇地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十年(544),苏绰升任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等职,掌管了西魏的财赋大权,成为宇文泰的得力助手。这年,他提出了“减官员,置二长(即里长、党长),置屯田”三条建议,对节省财政开支,安定社会秩序,储集粮食,改善西魏经济困窘起了积极作用。当年七月,魏文帝下诏,命苏绰将36条新制删繁整理,汇总为五卷,颁行天下,称“中兴永式”(式即法)。
  在删定新制的同时,苏绰以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为借鉴,向宇文泰提出了六条治国的改革建议。宇文泰奏请文帝以诏书形式颁行全国,并规定各牧守令长要将六条熟记在心,如不能熟诵,则不能为官。这就是著名的六条诏书。其内容主要是:一曰先治心,即提倡清心与修身。苏绰认为,牧守令长要治理民众,自己必出于公心,行合于公理。反之,如果为官者自己是非不分,如何能够治理民众?他说:“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注:见《周书》383页】所以苏绰强调,皇帝(包括各级官吏)自身的行为是全国百姓的表率,“表不正,不可求直影;”官不能自治,戒行,是无法要求百姓修身的。因此他提出:“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注:见《周书》383页】二曰敦教化。苏绰非常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性(即人品)在于教育,“随化而迁。”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引导,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质。他提出“凡诸牧守令长,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注:见《周书》383页】他主张对人民实行教化的内容是:“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以礼仪,使民敬让。”【注:见《周书》383页】苏绰认为,如果百姓能作到这0,天下可治。三曰尽地利。苏绰认为:人以衣食为命。人民若衣食不足,饥寒所迫,是无法做到礼让的。他说:古之明主明白这个道理,先使人民丰衣足食,然后施行教育。他提出,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在于地利尽”。“地利所以尽者,”主要在于牧守令长领导有方。他说,在春耕夏种和秋收时节,若地方官不抓紧督促农民搞好生产,耽误了农时,就等于“绝民之命”。他还提出,在这三个农忙的间隙,应提倡农民栽桑养蚕,种植果树和蔬菜,饲养家禽,以增加生产资金。四曰擢贤良。苏绰明确提出,国家用贤吏则治,失良才则乱,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门选制度,反对九品中正制。他认为只凭门第取士就无法达到择贤良,主张选官应不限其出身、民族等,主要考虑本人德才程度。他这种观点,很快得到当时庶族地主阶级人士的支持。苏绰还论述了德与才的关系,明确提出应首先注重人的志行(即道德品质),然后看其才艺(即知识才干)。“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注:见《周书》383页】他认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又有才能的人,方可担当治理国家和地方的责任,如果有才能而志行不正者,为官必乱,这种人不能选拔。五曰恤狱讼。在这一条中,苏绰主要强调执法要赏罚分明,量刑要轻重得当。他认为,若“赏罚不中, 无措手足。民无措手足,则叛怨之心生。”他要求掌管刑狱的官员,必须精心审案,反复推究案情,注重证据,不可夹带冤情,使有罪之人必须受到惩罚。他还强调执法官必“当率至公之心,去阿枉之志,务求曲直,念尽平当。”不可掺杂私情邪念,率情肆虐,以致使奸诈罪大的人从轻或逃脱处罚,使不善言辩的人受到重罚。他主张对罪大恶极的人应处以重刑,杀一儆百。六曰均赋役。西魏当时既和东魏(后来为北齐)连续作战,又趁机向南朝扩张,军费开支很大,国家无力减轻赋税徭役。苏绰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减轻民怨,提出平均的措施。他所说的平均,指“不舍豪疆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此之谓均也。”【注:见《周书》390页】他认为,征赋税,派徭役,关键在于守令调度得当,斟酌贫富先后,不可“致令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疆者或轻使而近防。”【注:见《周书》390页】
  这六条改革内容,体现了苏绰卓越的政治见识,是汉族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统治经验的总结,目的在于强化统治,改革吏治,改善经济状况。实行数年之后,关陇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西魏国力日渐强盛,使它在与北齐、南梁的争霸中成为较强大的割据势力。以六条诏书为基本内容的改革,到恭帝三年(556)形成0,在北周武帝时完成,历经四十余年,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苏绰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个人生活一直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习风,不置田产宅第,不仗势聚敛钱财,清廉自处,顷心谒力辅助宇文泰治理关中,所以宇文泰对他非常信任。当宇文泰外出时,就委托他代行职权,处理政事。苏绰办事认真勤奋,常昼夜不间断地工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终因过度劳累而患病,于大统十二年(546)卒于任,时年仅49岁。
  苏绰死后,宇文泰为成全他一生敦尚俭约的品德,“从俭薄葬,以彰其美”,用一辆布车载着苏绰遗体,送归武功家乡安葬,宇文泰率朝臣步行送至郊外。下葬之日,宇文泰亲自为苏绰写了祭文,并派官员以祭祀最高规格——“太牢”祭奠苏绰。
  苏绰除过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之外,在文学方面亦有相当建树。他反对南朝的骈体文和文坛盛行的浮华艳丽的文风,与其堂兄苏亮一起主张恢复古文,颇有影响。大统十一年,当魏文帝祭家庙时,宇文泰命苏绰写了一篇颂文《大诰》,其词古奥质朴。宇文泰向百官宣示,下令“自今文章皆依此体。”这对改变当时的文风乃至世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此,士人写文章皆仿照他的文体和笔法。苏绰的著作《佛性论》、《七经论》皆散佚。
  

  同年(公元498年)出生的名人:

北魏节闵帝元恭 (498~532) 北魏第十三位皇帝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
欧阳頠 (498~563)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
宇文显和 (498~554) 北朝西魏将领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武川县

  同年(公元546年)去世的名人:
宇文测 (489~546) 北朝西魏将领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