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菏泽市> 曹县人物

氾胜之

[汉][西汉农学家]

氾胜之为[汉][西汉农学家]

  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人,古代著名农学家。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氾胜之在汉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为议郎,知农事,后官至黄门侍郎。他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今陕西平原)指导农业生产,并使该地区获得丰收。《汉书·文艺志》颜师在注引刘向《别录》云,成帝时使氾“致用三辅,有好田者师之”。《晋书·食货志》数:“昔汉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氾胜之其本姓凡氏,秦乱时避地氾水,因改姓氾。汉成帝时为议郎,曾任劝农使者和轻车使者,在都城长安附近(今陕西关中地区)指导农业生产,后升任为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著有《氾胜之书》共2 卷18 篇。
  氾胜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农作物生长和栽培就很感兴
  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在汉成帝的时候,氾胜之步入仕途,官居议郎。他受朝廷的遣使,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即关中平原,今陕西省中部)地区管理农业。在此期间,他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利情况,因地制宜地总结、推广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过实地考查,反复试验,他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一直到清朝时,农学家杨屾在关中地区依然提倡这种耕作方法,甚至解放后的陕北地区,农民还保留着氾胜之当年推行的区田耕作法。
  贡献
  氾胜之对农业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要求在田间选择子粒又多又饱满的穗留作种子。他发明推广了“溲种法”(在种子上粘上一层粪壳作为种肥),其原理直至今天还在应用。瓠子是当时三辅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瓠既不耐旱又不耐涝,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氾胜之听说有一位农民是种瓠子的行家里手,就亲自登门拜访,同这位农民交上了朋友。他仔细观察研究这位农民的种瓠过程,自己还亲手反复做种植试验。他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瓠子种植高产技术,即“种瓠法”。用这个新技术栽种的瓠子,个儿长得特别大,一个可抵过去的10个大。
  氾胜之虽然身为朝廷命官,但却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的温饱。为了总结推广群众中的新鲜经验,他常常微服出访,走遍了关中平原,虚心向种田好手请教,把群众的种田经验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他对北方的水稻、蚕桑、小麦、瓜果等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推广了种麦法、种瓠法、穗选法、种瓜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保墒法、桑苗截干法等。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尊敬和爱戴。
  成就
  氾胜之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总结自己指导农业之经验,整理农书一部,全书原2卷18篇,北宋时丢佚。后来从《齐民要术》及《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约3000余字。《汉书·艺文志》农家类称之《氾胜之十八篇》,也称《氾胜之种植书》或《氾胜之农书》,后通称《氾胜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以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数家,氾胜为上”。
  《氾胜之书》首次记载了“区田”技术。这是一种园艺式的精耕细作高产的耕作技术。“区田法”把耕地分为上、中、下农区三种类型,通过深耕、勤浇、精管,使农作物获得高产。《氾胜之书》还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此外,书中还有关于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方面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