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海南省> 定安人物

王弘诲

[明][公元1541年-1617年]

王弘诲为[明][公元1541年-1617年]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琼州府(现海南省)定安县人,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溟奇甸录》、∠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流芳千古。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进士。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位于雷鸣墟北面约5公里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七月初八日,王弘诲生于书香望族岁贡官同安县丞的家庭,据年谱记载:先祖公辅公宋南渡时自浙江来琼为王氏始祖,九传至摘云公迁居定安县龙梅村,为龙梅始祖。曾祖公讳瑞。祖公讳禧,字天锡,号梅崖,乐善好施,每遇荒灾年都开仓济困,时称善人。父允升,字巽甫,号龙泉,岁贡生,同安县丞,母亲莫氏,兄弟共4人,兄弘漠、弘诏、弘浩,其为老四。
  传说王弘诲出生时文笔峰天空晴霁,万里彩霞,娩房里也闪现异光,是奇才出世之兆。幼年在父亲的栽培下,4岁能读《四书》,过眼不忘。8岁日记千言初学作文。9岁父亲带到县城应试,文章惊人,县令非常赏识,勉励其努力学习,但不要过早应试。13岁进入县童子班学习,李少群知县读其文章大加赞赏,以国士礼相待。遵县令不要过早应试之教,至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才参加省试,当时恰逢父亲被选送上京,弘诲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于十一月赴京会试,路经南京时,正遇父亲参加廷试后病危,弘诲送汤端药,小心服侍父亲,终因医治无效,在南京病逝,弘诲含悲护棺送柩回乡,在家服孝3年。1564年,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1565年考取进士,选任翰林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任翰林院检讨。万历五年(1577)三月任会试同考官总裁,后升任翰林院编修。1589年二月任会试副总裁,七月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成为一代名臣。
  学术成果
  王弘诲平生著作很丰,著有《尚友堂稿》、∠溟奇甸录》、《吴越游记》、《来鹤轩集》、《天池草》、∠礼奏牍》、《文字谈苑》、《国朝名臣录》、《实录》、《会典》、《海公传》、《乞归候旨集》等书,其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定安县博物馆收存其作品多幅。
  人物故居
  故居位于今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西边,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末遭盗被焚毁。清康熙年间,曾孙王懋曾在原地重建,直沿用至今,期间曾经数次整修。故居坐东北向西南,原为四合院式建筑,今存大屋2幢,均为1厅2房的砖木建筑,悬山式顶,正脊之鸱尾顶饰已坍坏。横庑小屋1幢,明代石槽一个。前院有照墙,东南有院门一个,总占地约500平方米。故居原藏有王弘诲画像一幅,“文革”期间被烧毁。今存有王弘诲重画像一幅。
  人物事迹
  “奏考回琼”始末
  琼州是王弘诲的故乡,它四周环海,离京城较远,足有万里。各级官员常年都不来此地,文化教育不发达,那时海南没有设立提学道,海南儒生要横渡琼州海峡,长途跋涉到雷阳(今海康县城)才能参加院试。交通极不方便,途中又多盗贼,走这么远的路去参加院试,既要花费很多钱,又极为艰险。官吏情况和老百姓疾苦常被掩盖。此种痛苦没人过问,王弘诲当官后,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深知琼州儒生渡海应试的艰辛。隆庆四年(1570)王弘诲在翰林院任实录馆纂修时,便开始向皇帝递交关于解决琼州儒生渡海应试艰辛的奏疏。万历四年,朝廷招考贡士,王弘诲主持会试,于是借机再次递交《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他在奏疏中如实历述海南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依甘肃的作法,在海南设立院试考场,让海南儒生就地参加考试。奏疏得到皇帝恩准,下旨施行。从此以后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不需再踏海历险。后人把此称为“奏考回琼”。
  琼州儒生对王弘诲为儒生所做出的贡献非常感激。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王弘诲62岁的有生之年,全琼14县员生、童生集资在定城中街为其兴建一座纪念祠,故称生祠。民国17年因扩建街道便将生祠迁到今定城镇东门街,生祠占地300多平方米,祠中有王弘诲木雕像,明状元焦弘(王弘诲门生)书赠之对联等文物。今祠地改建为定安县中医院,仅存后殿,为砖木结构,进深2间,面宽3间,悬山式顶。
  力助海瑞
  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弘诲23岁,守孝3年期满,母亲为他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1565年,考中二甲进士后,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续深造。是年正遇海瑞直谏逆旨,犯科入狱。入狱前海瑞来访,自以为必死无疑,以后事相托并交银20两,嘱其代为运柩归里。为此,弘诲不顾个人得失,不怕连累,四处奔走,多方周旋,极力调护,常带食物和药到狱中探看,为其治病。海瑞终获释官复原位。
  敢于嘲讽权贵张居正
  万历五年(1577)王弘诲改任会试同考官总栽,修纂成《实录》进呈御览,获赠锡金印之倚,而升任翰林院编修,期间,其上司张居正当权弄弊,不管王弘诲政绩如何卓越,都被百般挑剔。秉性刚正的王弘诲,于万历八年(1580)写了《火树篇》和《春雪歌》,对张居正予以嘲讽揭露。张居正对此非常恼火,暗地报复,于万历九年降调王弘诲为北雍园国子监司业,严格学规,辛勤督课。直至万历八年张居正跨台后,王弘诲才得以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刊印《文字谈苑》以教士子,次年升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后改任礼部右侍郎。
  建龙门塔和尚友书院
  王弘诲退休回家后,行善积德,建祠创谱,修路补桥,做了许多公益事。这其中更忘不了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万历三十二年(1604),王弘诲倾出平生的储存,在龙梅村西南约1公里的永济桥旁,建造定安第一座古塔——龙门塔,并在其中设藏经库,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经书典史、百科知识及其所有遗作,还登塔题词四首。可惜古塔在日军侵琼时,被叛逆破坏,遗迹无存。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弘诲又在定城文庙东侧主持创建定安尚友书院。目的在于教育学生,结交天下书友到书院谈古论今,商讨理论,修心养性,故取名尚友书院。书院建有讲堂、翼房、廊房、厨房等,还购置一些田地收取租金作为维持书院正常运作的经费。王弘诲多年在尚友书院为士子讲学,经常邀集文化名流到尚友书院讲学,振兴定安学风,为定安在清代出炉探花和2对父子进士立下不朽功勋。
  荣受皇帝赞誉
  万历十三年(1585),王弘诲任礼部右侍郎时,充《会典》副总栽兼经筵讲官。纂编《会典》。次年编成,进呈御览。对此皇帝大加赞赏,加封王弘诲为太子宾客,为太子授课,诰诏封赠赞:“学识渊宏,器资醇笃,蜚英翰苑,咸推华国之文,司业辟雍克称育才之职”。
  万历四十五年(1617)冬十月,王弘诲在家病故,终年75周岁。噩耗传来,定安全城罢市吊唁,朝廷讣闻,派广东布政司堂官藏尔勤、褚维垣,分巡海南提学副使戴火喜 渝葬。祭文赞“唯卿性资愿恪,操履端平,文风著于朝堂,经笥夙称于岭表”。次年,神宗皇帝派海南分巡提学副使戴火喜 渝葬,送匾额,赠“太子少保”,皇帝赞:“帷卿三朝硕士,一代伟人,早登玉笥三班,遂探石渠之奥。擅三长之誉,墟六馆之芳规”。并赐茔于定安古夹三原(今定安县九所乡九所村边),受千古祭祀。
  为海瑞送物送药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王弘诲任会试考官时,精心挑选,秉公取士,为国家选择了许多有用之才。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他数次不断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大病。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乞休。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岁的王弘诲获准辞官,回乡后在定安县城创建“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等。他还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另外,王弘诲还设置义渡,筑桥修路,建塔挖井,为家乡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龙梅村   龙梅村委会隶属于雷鸣镇人民政府,是雷鸣镇的十一个村委会之一。村委会下辖9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632户村民,2230人,耕地面积3753亩。经济来源以农业种植、饲养业、外出务工为主。 龙梅村委会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2名,设书记1名,组织委员1名,宣传委员1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1名;36-65岁党员17名;66岁以上党员14名。龙梅村委会共有干部6…… 详细++
  
同年(公元154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1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