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黑龙江省> 大庆市> 肇源人物

刘达

[公元1911年-1994年,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

刘达为[公元1911年-1994年,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

刘达
  刘达(1911(辛亥年)-1994),1952年至1963年任东北林学院(今东北林业大学)院长,1963年5月至1975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7年4月至1978年6月为革委会主任,1982年7月不兼党委书记),1983年5月任清华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家。黑龙江肇源人。北平辅仁大学肄业,参加过”一二·九“运动。
  人物简介
  刘达,又名成栋。黑龙江肇源县新站人。北平辅仁大学肄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曾任中共晋察冀一地委组织部部长、五地委书记,哈尔滨市市长,黑龙江大学首任党委书记、校长。
  建国后,历任东北农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林业部副部长,东北林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标准计量局局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名誉校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他在主持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对拨乱反正,清除"文革"对清华大学的破坏起了重大作用。他调整学校布局,作出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转变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科的综合性大学的初步规划,恢复和增设了理科应用数学系、现代应用物理系,文科外语系、社会科学系、经济管理系等,提出了把清华大学建成"高水平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新时期清华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小学在肇源县新站镇新和小学。
  解放后的首任市长
  1945年11月中旬,刘达陪同-同志抵达哈尔滨,成立了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北满分局,刘达任-的秘书。不久,驻哈苏军根据《雅尔塔协定》,通知我党我军领导机关撤离哈尔滨。此后,中共北满分局撤到宾县。刘达受-同志指派,作为北满分局的联络员,经常往来于哈尔滨传达北满分局指示,宾县距哈尔滨有100多华里,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行走很不方便。就这样,他忍饥挨饿,克服困难,持续5个月。其间,得知香坊原日本关东军的军火库中存有大量黄色0,刘达争得驻哈苏军的同意和支持,调动了100多辆马车将0运回宾县,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原料。-同志称赞刘达说:“你做了一件大事,这可能是我们红军建军以来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黄色0。”
  4月初,刘达奉命从宾县经呼兰越过正在融冰的松花江到哈尔滨,向中共哈尔滨市委传达北满分局的批示,要求市委做好为我军解放哈尔滨的准备工作。哈尔滨解放前夕,也就是1946年4月19日,中共北满分局、吉黑军区即内定刘达为哈尔滨市长,进驻哈尔滨一周后,松江省政府正式任命了他的市长职务。
  刘达上任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天灾-不断发生。当时外有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威胁,内有经济萧条和潜伏的-分子伺机-,以及传染病的袭来,刘达迎着这些压力和困难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首先对金融进行了整顿,发行了东北流通券,取代了伪满绵羊票和苏联红军票。当时,市内供电困难,国民党占领吉林后,切断了小丰满电源,而发电厂的火力发电机又都损坏,不能运转。
  刘达
  刘达
  刘达为了解决发电问题,亲往发电厂与工人刘英源等一起研究恢复供电问题,经过昼夜抢修发电机,使发电厂终于恢复了发电。他还为市民用水问题奔跑,利用静电沉淀消毒方法,解决了市民饮水问题。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的燃料,刘达曾亲自到鸡西购进了几万吨煤。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工人、店员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有了发展;工商业者得到了保护,经济有所恢复;清剿匪特,人民群众有了安全感。正是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人民群众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通过刘达开拓性的工作,也证明了共产党人有能力管好大城市。当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大举向解放区进攻的时候,以刘达为市长的哈尔滨市政府,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战争的胜利”的号召,动员起来,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事迹
  爱惜人才,珍惜友情
  刘达视人才为宝,十分珍惜同志间友情,是人所共知的。1964年,中国科大某教研室通过人事部门提出了一个要调出学校的教师名单,说这几个人表现不好。刘达问怎么不好?回答说是“走白专道路的倾向”。刘达没表态。恰在此时,严济慈(当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来找刘达,说有几个年轻教员要调出去,据了解这几个人学术底子都不错,是有发展前途的,调出去太可惜了。刘达听从了严济慈的意见,把这几个年轻教员留下来。现在,这些人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成为知名学者。
  刘达说:现在都在讲金不足赤,人无完人。实际上,往往还是对人求全责备,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中有些人是有这样的毛病,有些人钻到他的业务里去了,不懂其他事;还有些人有怪癖(他举了中国科大一个教授的例子),可是他真有学问。这样的人还是用其所长嘛!真正爱惜人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大概是因为我在学校工作时间长,对知识分子多一些了解就是了。
  刘达与严济慈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刘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时,常与严老在会上见面。他总觉得在会上见面谈不了几句话,还经常去严老住所访谈。他对严老非常尊重,曾题赠严老一幅字:科学之光。严老也题赠刘达一幅字:老骥伏枥。大约在1990年以后,两人年纪都大了,刘达仍定期去看望严老。两位老人见面后都很高兴,但因年事已高,说不了太多话,二老就相对而坐,相视而会心地微笑,在无言中交流着真挚的情感。每当刘达告别时,严老总是一直送到大门。
  他对下属和学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谁工作有困难,生活有困难,他都尽量帮助解决,包括两地分居、学非所用、子女就学、婚丧嫁娶,他都热心帮助。有一次,一个原在黑龙江工作的日本籍干部的子女来找他。这个女孩的母亲(即这位日籍干部)1977年曾回日本探亲,回来时带一笔日元。当时海关工作人员要她存在海关,用时来取,但她不知道存放时已经兑换成人民币。1990年,她去取钱时,由于汇率变化,损失很大。她让女儿来找刘达。刘达认为,海关处理这事时,是根据当时的政策,无可非议。但这事造成的损失太大,个人无力承担,应该从实际出发,酌情处理。他为此事,跑了多天,终于0解决。
  “我不算教育家”
  1982年夏,《北京晚报》约我写一篇刘达的专访。内容主要是呼吁国家要重视教育,以“百年树人”为题。文中我称他为教育家,他不同意这个称呼。蔡元培只作了几年北大校长,人们都称他为教育家,你当大学校长、书记几十年了,还不能叫教育家?!他说:“当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有,但不系统,不完善。我自己不教书,我非常尊重专家和教授。到科大上任之初,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拜访在科大任教的教授和科学家,形成了我对办好科大的一些想法。主要是加强基础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惜当时政治运动太多,我到任不久就去搞‘四清’,‘四清’的队伍还没撤回来,‘文革’又开始了,没有时间去实现这些想法。大学里领导核心很重要,要真正实行民主也没这么容易,从上到下有许多糊涂观念。比如,我作书记,有同志说在党委会上 书记一人算三票,副书记算两票。党内哪有这种规矩?可说服这些同志也不容易,因为那时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有许多地方和部门还不是一人说了算!我说我只算一票,大家刚适应,‘文革’一冲,党委垮了,谁的票也没有用了。粉碎‘-’以后,我到清华大学,主要是坚定不移地‘拨乱反正’,为一大批蒙受不白之冤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平反,有些办学的想法还没有条理化、系统化(主要是想办成文理并重的大学,摆脱旧模式的束缚)。所以,应该说我懂得学校的工作,解放后对党的教育事业有一点贡献,还不能算是教育家。”
  举办“回炉班”
  刘达一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奋斗了近四十年,每到一个学校他都以自己的勤奋、智慧与魄力,赢得师生的爱戴。他办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授学者,注重领导班子的团结。中国科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这是刘达在任学校党委书记时始终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刘达以敏锐的目光,抓住学校的远景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三代教师队伍。首先从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调进一批“高才生”和经验丰富的科技工作者,形成了稳定的第一代教师队伍。这一代人为科大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科大在“文革”后迅速恢复和繁荣的基石。其次,他置所谓“近亲繁殖”论这样有争论的问题而不顾,从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出发,在科大第一、第二、第三届的毕业生中留下了一大批人,形成了科大第二代教师队伍,这些人先后担负着许多岗位的领导工作。第三,在“-”横行的“文革”后期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刘达以无畏的胆略与魄力,顶住压力与攻击,适时地在全国范围内挑选300多名1967-1970届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组织他们回校,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取得了成功。现在,在科大以至在一些科研部门挑大梁的教授学者,有许多就是“回炉班”的学生。说起这段往事,知情者都佩服刘达的远见卓识。改革开放以后,他在教育工作中坚持拨乱反正,适应时代潮流,从不墨守成规,不愧为教育家的称号。
  一时急中生智
  面对逆境,刘达总是冷静、从容、机智地应对,显得坚定、乐观而又风趣。“文革”中,中国科大迁往合肥。一列列火车的设备到站后都要去搬运,刘达已年过花甲,也让他去搬,他是搬不动了。工宣队长走过来说:“刘达,怎么你没出汗?”刘达不愠不火地说:“我的汗,这些年都出完了,没汗可出了。”那个安徽著名的造反派头,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气呼呼地走了。这事在科大传开来,师生都都高兴,好像是替大家出了口气。那时,经常有人来“外调”。“外调”的人总是要刘达按他们的要求提供“材料”,稍不合意,就拍桌子,训斥刘达:“态度放老实点!”刘达平静地回答:“正因为老实才这样说。按你们的调子说,就不老实了。要谈就这样谈,不谈你们就走。”
  “文革”中,凡关在“牛棚”的人都要挂着牌子排队去食堂吃饭。刘达胸前是一块“走次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背后是一块“ -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两块牌的两根铁丝交叉在刘达的脖子上。有一次在走向食堂途中,另一派来抢刘达。在一片混乱中,刘达奋力脱下两块牌子,拼命向关押他的一派跑去。多少年后,他谈起这件事时说:“我如果不快点脱下牌子,两派一拉,非把我勒死不可;我如果不跑回关押我的一派,跑到保我的一派去,两派会打得更厉害。这是我在‘文革’中最危险的一次。”我问他:“当时怎么判断那么快?”他说:“一时急中生智,一切判断都发生在十几秒中,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跑得那么快,大概是一种求生的欲望和对两派打斗的忧心在潜意识中起作用吧!”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