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天津> 红桥区人物

王世镗

[公元1868年-1933年]

王世镗为[公元1868年-1933年]

   王世镗(1868~1933) 字鲁生,出生于天津,幼时就读于大梁书院,17岁时为文,即能溶铸经史,擅长辞章,学业出众,民国元年6月,奉赴定远厅任知事,勘查出城南河心高于城池,一旦洪水暴涨,下游淤塞,必遭水患。遂组织民众加高城南河堤,在王卸任后的第三年(民国4年)竣工。新任知事竖碑于龙王庙,仍请王撰书碑文,其内容简洁,三言四句:“深填滩,低凿堰,遇湾削角,逢正抽心”,堪称治河格言。民国3年、5年,王在褒城西乡主政,6年复任镇巴县知事。
   王世镗童年时喜欢临摹龙门石刻,称其风格古拙博大,辗转到陕南后,游褒斜、观石门、抚摩崖。从文字学研究入手,上溯篆隶,八分,行草,递嬗的源流,必摹神追,池水为墨,尝谓解散隶体,趋事赴功,章先于草,平生致力于严章今辩,常本此旨,为改定坊之草诀歌,纠正前人的谬误,于1917年将自书的《增改草诀歌》在镇巴县刻石,因石粗工拙,正文脱至百五十字,拓二十余本就放弃了。于1924年另辑一百衲本,兼收章今,名曰《稿决集字》,由汉中道尹阮员豫主持,程履端等人筹集资金,选采石料,觅匠刻石,并邀汉中书法名流沙品三、张士如、岳渊亭等九人,用楷、行、隶三体为之注释。刻石成后,王请嵌于汉中宝峰山道院壁上。自此引有拓本流传于世。1932年王居汉中时,有卓君庸者,得到一本初刻的《增改草诀歌》拓本,隐去作者姓名,诡称明人所书,印售高价。王一时有口难辨。后来,卓氏伪托盗印之作,为王的侄婿周伯敏所得,以进于其舅,南京国民政府-长于右任。于见到拓印《草诀》本,诧为古人,爱不释手,即致书问侯,知道王为周伯敏叔岳,隐居汉中,认为“今世仍有奇才,埋没穷山,实国人之羞”,很快电邀王世镗赴南京,尽出其所藏,供王研讨。王纵观了出土的汉、晋竹木简牍的书法,融会笔端,名动金陵,慕名而来的求字者应接不暇。其中为于左任书《于母太夫人行述》融汇章今,酣畅淋漓,堪称生平力作,当时即以影印本流行海内,于右任称赞王世镗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王到南京后,埋头碑贴,奋力作收,积劳成疾,兼之水土不服,于翌年11月4日病逝,葬于南京牛首山与清道人墓邻。于右任曾作挽王世镗诗四首。其一、四首为:虞公臂痛兴犹酣,白首埋名亦自甘。草诀歌成前数定,汉南不死死江南”。“牛首睛云掩帝京,玉梅庵外万花迎。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主盟”。香港出版的《书谱》杂志1985年第六期将王世镗的书法作了专辑发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将他的《稿决集字》出版发行。
同年(公元186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