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南平市> 武夷山人物

胡安国

[宋][公元1074年-1138年]

胡安国为[宋][公元1074年-1138年]

  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福建崇安人。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
  胡安国入太学后,以理学家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颖川靳裁之为师。靳裁之与他讨论经史大义,非常器重他。胡安国参加科举考试,主管廷试的考官定他为第一,宰相以他的试卷里没有诋毁元?政治的言语,降低了他的名次。哲宗又提拔为第三名。任命他为太学博士。胡安国不事权贵。政和元年(1111),胡安国任职成都府。政和二年,遭母亲丧事,迁居到江东。恰巧父亲又去世,他便对弟子说:“我过去做官是为二老双亲,如今即使有万贯俸禄我又给谁呢?”从此就称病退出仕途,在父母墓旁建造房屋,耕田种地以自给,准备终老于此。
  宣和末年,别人荐举胡安国担任屯田郎,他推辞了。钦宗继位(1126),任命他为太常少卿,他又推辞了;再任命他做起居郎,他还是推辞。钦宗颁旨催促他,他到了京师,以有病为由请假。钦宗召见他,他启奏说:“贤明的君主以倡导学术为最急之事,圣人之学以端正心术为要害,心是万事之宗,正心是判断事情掌理万物的前提,希望皇帝能提拔那些精通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人,虚心向他们咨询,尽量发掘他们过人的智能。”又说:“国家一定要有稳定不变的政策,谋议既然定下来了,君臣就一定遵守,这样,设想的事就可以做成,治理天下的功业也可以确立。如今皇帝登基临朝已经半年了,而朝廷法纪制度还处于混乱状态,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施政方针老出现违背常理的内容;大臣相互排挤,结党营私的苗头已经出现;各种职位和事物都有人在暗中追求,各种谗言蜂起;用人失当;颁布一项政令竟数度变更,导致臣民无法信任朝廷。若不扫除这些旧习,乘势改弦易辙,恐怕大厦一旦倾斜,不可能再扶正。请皇上征求大臣的意见,让他们各陈己见。若是大臣的策略有不足,则参用台谏之臣的意见;若台谏之臣辩驳不当,则专用大臣谋划的方法。要在朝中由众臣提出自己的看法,由皇帝做最后决断,以此做为治国之策,依次施行。敢有动摇基本国策的,必受惩罚,决无赦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新政能够推广,中兴大业必能成功。”
  每有臣僚登殿,钦宗总要问是否认识胡安国。中丞许翰说:“自从蔡京当政,士大夫没有不受其笼络的,像胡安国那样超然远离,不为蔡京所拉拢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钦宗叹息,任命胡安国为中书舍人。
  胡安国说:“举国上下之势,处于平衡状态就是安定,偏重某一方就会发生危险。现在州郡的权力太少,理应有所改变。一旦匆忙把全国二十三路的广阔地域划分为四道,处理政务可以专断,财富可以专用,官吏可以自行任命,兵士可以自行赏罚,权力又太重了。万一有与中央政府抗衡之事发生,将如何解决?希望根据现在的二十三路,选择国家倚重而又有崇高声望的大臣,给予他总管的权力,专门负责军旅之事。要是有紧急情况,即各自率领所属守将响应支持,这样既有拥兵拱卫朝廷之势,又无尾大不掉之虞,可以一举两得了。”
  胡安国在朝中一个月,除了几天休息,一旦入朝必定有所评论。有人说:“一些小事,姑且放过去吧。”胡安国说:“那些大事没有不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今天认为是小事而不去说它,遇上大事又不敢讲话,就没有机会可以发言了。”
  胡安国后受到排挤,被任命为右文殿修撰、通州知州。他离开朝廷才十几天,金兵迫近都城。他儿子胡寅在城里做郎官,门客为他担忧,胡安国说:“圣上在重围中,号令没有人听,臣子只恨效忠无路,那里有心思挂念儿子呢?"
  绍兴元年(1131),胡安国担任中书舍人兼侍讲,皇上派遣使者催他入朝。胡安国献给高宗《时政论》,其内容包括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尚志、正心、养气等。其《定计》篇大意说:“陛下登基已经六年了,要是建都,则未必有一定能坚守的地点;要是征讨贼寇,则未必有不再变动的策略;要是建立政事,则未必有一定能执行不再反复的政令;要是任用官吏,则未必有一定能信任不疑的臣子。舍弃今天这个机会不再图强,后悔就来不及了。”其《建都》篇大意说:“宜定都建康(南京)以邻近关中、河内,作为复兴的基业。”其《设险》篇大意说:“要想巩固长江上游,必须保有汉水、沔水;要想巩固长江下游,必须守住淮水、泗水;要想巩固长江中游,必须以重兵镇守安陆。”其《尚志》篇大意说:“应当立下一定能恢复中原、去恭敬地祭祀先帝陵寝的志向;应当立下一定能扫除敌寇,奉迎二帝回国的志向。”其《正心》篇大意说:“当务之急是军务,希望能选拔正直的臣子,具备见多识广、为国分忧、敢于直言的品质,安排在皇帝左右,从早到晚与皇帝讨论国事,以求协助皇帝决策。”其《养气》篇大意说:“用兵之胜负,军队之强弱,将帅之勇怯,都与人君所养之气有直接关系。但愿君主多注意为善,注意更新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准,使他颁布的政令能够在中国执行,让百姓信服而又能让夷狄知道,使刚正之气充满天地之间,这样君王就可以使天下安定了。”
  过了几天,胡安国因为有病,请求辞官,高宗说:“听说你对《春秋》研究得很透彻,朕正要请你讲解《春秋》。”于是把《左氏春秋传》交给胡安国,让他做断句注音的工作。胡安国上奏说:“《春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参考典籍,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前贤的做事方法,并非那些全是空话的书能比拟的。《左传》过于繁杂琐碎,不宜在这部书里白白地耗费光阴,沉溺在它的文采之中,还不如去潜心研究圣贤经典。”高宗觉得胡安国的意见非常好。让他兼任侍读,专门负责讲解《春秋》。
  正值任命前任宰相朱胜非都督江、淮、荆、浙诸省军事,胡安国上奏说:“朱胜非与黄潜善、汪伯彦同在一个政府班底里,遇事闭口不言,做事附和黄潜善、汪伯彦,导致了丧失中原,政权-,南渡长江。他贪图权位,屈从附和以取悦叛军,导致国君蒙受耻辱。如今强敌逼境,可见用人的得失关系国家的安危,我非常担忧朱胜非会耽误了国家的迎敌大计。”高宗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胡安国则说:“有官职的人,做官不称职,就应该离去。今天我作为臣子不胜其职,所以辞官。况且朱胜非是我抨击的人,如今朝廷却说他处理苗傅、刘正彦之变能理顺各种关系。建炎年间那些丧失臣子节操的人,今天都赦免不再过问,许多人又加以提拔重用,这绝对不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作为臣子我与朱胜非同列朝班,有违先贤经籍中的遗训。”于是居家不再外出为官。
  绍兴五年(1135),因胡安国修纂的《春秋传》成书,朝廷任命他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胡安国还未就职,谏官陈公辅上疏攻击那些自称是继承了程颐之学的人。胡安国上奏说:“孔孟之大道失去传承已经很久了,自程颐兄弟才重新开始阐述它,然后知道可以通过学习孔孟之道达到超凡入圣的境地。今天要学者师从孔孟,却又禁止从程颐的路子去学,是要进屋子却又让不从门进。本朝自嘉?年间以来西都洛阳有邵雍、程颢与其弟程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学闻名于世,公卿士大夫钦佩他们并尊之为师。因为王安石、蔡京等人的曲解、排斥和压制,他们的道术没有流行。希望朝廷能让礼部-讨论他们的业绩,给他们封爵,记载在祭祀的典礼记录里,就像祭祀苟子、杨雄、韩愈一样,还要下诏馆阁搜集他们的论著,经过校正后颁行天下,使倡导邪说的人不能兴风作浪。”胡安国的奏疏上达朝廷,陈公辅等人则抨击胡安国的观点荒唐。改任胡安国永州知州,胡安国推辞未就任,后又改提举太平观,升宝文阁直学士,去世。谥号文定。
  胡安国以圣人为榜样,早就立下安民济世的宏愿。目睹中原沦陷,生灵涂炭,常常感觉到切肤之痛。他虽然多次以罪错罢官,但他爱君忧国之心却更加强烈,从登第到辞世,他为官四十年,其实在朝不足六载。
  谢良佐曾经对人说:“胡康侯就像严冬大雪时,百草枯死而松柏挺然独秀。”
  胡安国少年时幻想靠文章成名,后学儒家大道,对文章之学不再经心。胡安国见到善事一定要去做,而且必须要做成功。他接受别人的东西,哪怕小如一个草芥,一定要合于情理。他为人恬静简单,寡于言行,公余闲暇之时,独自一人,也是手不释卷。每天早晚弟子向他问安,他必定要问他们正在干什么,有合乎他心意的他就会说:“士子应当立下要成为圣人的志向,不能居高临下就以为是在顶峰了。”看见懈怠疏慢而不愿意用心学习的,他必然皱着眉头说:“时光可惜,千万不要走上小人的归宿。”子弟要是到外面去赴宴,虽然已经夜深,他也不会去睡觉,必定等到他们回来,检查他们是否喝醉酒,并且问与他们在一起喝酒的是什么人,都议论了些什么事。胡安国在《与子书》中说:“应该把立志探索人间至道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树立的人生准则应该以忠实守信不欺为主干,自我形象应是端庄雅洁谨慎,以见操行,遇事必须机敏果断能立即分清是非。又必须明了法律条文,考求立法之本意,这样才可以在政界做事,而且不比别人差,你要努力呀!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其实是以在饮食、男女之事上最要紧,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贤都在这个地方暗自下工夫,岂能忽略了它?”
  胡安国曾经说:“人应该是对所有世情都看淡了才好,不要有富贵相。孟子所谓:‘殿堂有两、三丈高,莱肴满桌,姬妾数百,我如果得志绝不这样干。’学者必须经常自我奋勉,就不会堕落。我最喜欢诸葛孔明,生逢汉末乱世,隐居南阳亲身从事农业生产,不求为世所知,后来虽应刘先主礼聘,分割山河,三分天下,身居将相,手握重兵,有什么东西不能得到?有什么欲望不能满足?他却对后主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的衣食应该是绰绰有余了。臣子征战在外,没有别的生财之道,又没有在别处购置产业以增加家里的收入。一旦有身死之日,必不会使谷仓里有多余的粮食,家里有过多的钱财,以至辜负了陛下。’等到诸葛亮去世,一切果真都像他说的。这样的人,才真称得上是大丈夫!”
  对待求学的士子,胡安国因其资质而加以引导,大都把确立志向放在首位,他常常背诵曾子的话:“君子爱人以德行,小人爱人以姑息。”所以对待子弟与学者都是一副严肃真挚的面孔,也未曾降低自己的志向,藏起自己要说的话,假意附和别人的言语,以换取别人高兴。
  评论古人,则以诸葛武侯为第一,宋朝的人物,则以韩琦为首。他思慕他们的人格向往他们的做派,言必称之。
  胡安国性格本来刚烈急燥,等到他年老时却变得中和淡泊,表情温文大方,年事已高,且多疾病,但对于礼仪仍是一丝不苟,和平常一样。家庭几世都很贫穷,身逢战乱,转徙流离,遂至一无所有。但是“贫乏”这个词,在他与亲戚朋友之间,不只是口中从来不会讲,也是手从来不写的,他从不向别人求告。他告诫子弟说:“向人诉说贫穷的人,他的意志到哪里去了?你们必须记住。”
  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同年(公元107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13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