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绳武
[公元1912年-1991年]
冯绳武为[公元1912年-1991年]
冯绳武(1912.5—1991.11),字士吾,古城乡涧滩里(今蔚林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半岁失父,14岁丧母,由祖父母抚养。为使家境好转,祖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所以自小就送他上私塾读书。放学后,还要帮助家里拾粪、送粪、拾草。民国17年(1928),冯绳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县唯一的高等小学读书。第二年陕甘发生大饥荒,全家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同年四五月,饥饿到了实在无法过活的程度,冯绳武往往是早上空着肚子到学校,住校的相好同学相约吃一顿午饭。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冯绳武仍然刻苦学习。民国19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秦安县立初级中学。经老师帮助,他在校图书馆兼任管理工作,并代学校刻印讲义,以获得一点微薄的报酬,维持最低的生活。民国23年(1934),冯绳武参加了甘肃省第一届中学生会考,名列第三名。第二年初,在老师的帮助和资助下,他从秦安徒步8天,行程280公里,到达兰州,又以第一名考入甘肃学院高中部(兰大附中的前身),以甲等成绩获得甲等奖学金7元。民国24年,甘肃省第二届中学生会考,冯绳武考取第三名。民国25年,以公费保送到清华大学地理系读书,学校按边疆优待条例录为特别生。“芦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民国2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理系地理组,获地理学士学位。先后在复旦大学史地系任助教,四川江津国立17中学、青木关中大附中高中部地理专业任教。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返回甘肃,任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讲师。民国37年,晋升为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副教授。1952年,再晋升为教授。1949年,兼任兰州大学校务委员、图书馆主任,并被选为“兰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至1966年,兼任地理系区域自然地理教研组主任。他曾是政协甘肃省第二、四、五届委员,民盟甘肃省第五、六届常委、顾问,中国地理学会理事,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西北地区编写组副组长等职务。1980年以来,先后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地理教材编审委员,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以及《秦安县志》顾问、兰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学术顾问等。
冯绳武长期从事中国地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兰州大学先后开设《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课是在甘、青、宁、新地区高等院校中首次开设的专门课,当时在全国也是少数。自民国30年开始发表论文,民国33年出版专著,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区域地理论文50余篇。主编《甘肃省地图集》专业总图16幅(1975年,内部出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自然区划图组4幅,正式出版有《甘肃地理概论》《中国自然地理》(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地理》《南洋地理》等4部专著和译著。冯绳武治学严谨,无据不言。他的科学著述都是经过实际调查取得大量准确资料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写成的。他多次在甘、青两省实地进行调查,不辞辛苦奔波于沙漠、黄土高原以及原始林区,写出多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同时还参加一些地、县的农业区划和历史资料的审定编撰。冯绳武真诚坦率,敢于直言,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他在专业学术上从不以权威自居。相反,都能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在担任省政协委员时,先后提出许多建议,主张投入大量经费发展教育。他当了40多年教授,家中除书籍之外,别无长物。他生活朴素,自奉俭约,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都用以支援家乡经济、文化建设。曾向秦安县图书馆赠图书三批,并捐款千元办教育。他将自己珍藏的“陇上铁汉”安维峻等人的书画及一些图书、历史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复印件等分别赠送给河州、兰大图书馆及甘肃省文史馆收藏。他还为新编《秦安县志》提供重要资料,审查一些初稿。
冯绳武知识渊博,历史、地理、文物考古,无不涉猎,堪称著名的学者、区域地理学家。他是全国地理科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人物。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1年)去世的名人: